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邸洪双

作品数:179 被引量:909H指数:16
供职机构: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0篇期刊文章
  • 26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6篇金属学及工艺
  • 46篇一般工业技术
  • 17篇冶金工程
  • 5篇机械工程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1篇铸轧
  • 46篇薄带
  • 45篇双辊
  • 43篇双辊铸轧
  • 31篇带钢
  • 26篇轧机
  • 26篇合金
  • 22篇冷轧
  • 20篇薄带钢
  • 19篇值模拟
  • 18篇数值模拟
  • 18篇显微组织
  • 17篇热轧
  • 15篇凝固
  • 15篇镁合金
  • 14篇双辊铸轧薄带...
  • 13篇力学性能
  • 13篇板形
  • 13篇力学性
  • 9篇汽车

机构

  • 166篇东北大学
  • 10篇东北师范大学
  • 9篇苏州大学
  • 9篇首钢集团
  • 5篇宝钢特钢有限...
  • 3篇宝山钢铁股份...
  • 2篇太原科技大学
  • 2篇首钢股份公司...
  • 2篇宝钢集团中央...
  • 2篇梅山钢铁股份...
  • 2篇本溪钢铁(集...
  • 1篇鞍山钢铁集团...
  • 1篇本溪冶金高等...
  • 1篇广西大学
  • 1篇鞍山钢铁学院
  • 1篇辽宁科技大学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济南钢铁集团...
  • 1篇济南钢铁股份...

作者

  • 177篇邸洪双
  • 57篇王国栋
  • 50篇刘相华
  • 27篇张晓明
  • 14篇苗雨川
  • 14篇王晓南
  • 13篇鲍培玮
  • 10篇龚殿尧
  • 10篇王广山
  • 9篇蒋光炜
  • 9篇刘光明
  • 8篇潘恩宝
  • 7篇郝亮
  • 7篇杜林秀
  • 7篇黄锋
  • 7篇鲍成人
  • 6篇曹宇
  • 6篇马天军
  • 6篇常安
  • 6篇梁冰洁

传媒

  • 33篇东北大学学报...
  • 12篇轧钢
  • 11篇钢铁
  • 10篇钢铁研究学报
  • 7篇金属学报
  • 7篇河南冶金
  • 7篇钢铁研究
  • 5篇热加工工艺
  • 4篇机械工程学报
  • 4篇塑性工程学报
  • 4篇材料热处理学...
  • 3篇中国冶金
  • 3篇轻合金加工技...
  • 3篇材料与冶金学...
  • 3篇第八届全国塑...
  • 2篇材料科学与工...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锻压技术
  • 2篇物理学报
  • 2篇机械工程材料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9篇2013
  • 6篇2012
  • 12篇2011
  • 13篇2010
  • 18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6篇2004
  • 6篇2003
1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快冷下厚规格X80管线钢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被引量:4
2016年
针对厚规格X80管线钢,采用SEM、EBSD、TEM等方法,研究了不同超快冷终冷温度下厚规格管线钢显微组织演变规律及强韧化机制,并进一步给出了最佳超快冷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相同控轧条件下,随着超快速冷却温度由650℃降低至350℃,显微组织经历了由AF+QF+GB+DP向AF+GB的转变,沿厚度方向组织均匀性得到改善,有效晶粒尺寸减小,铁素体板条亚结构细化;当超快速冷却温度为350℃时,沿厚度方向组织均匀性最优,有效晶粒尺寸及板条亚结构尺寸最小,分别为3.83μm及300~900 nm间,材料的主要强化机制为细晶强化与相变强化的综合强化,此时实验钢综合力学性能最优,拉伸、冲击力学性能均满足ASTM A370标准;实验钢轧后超快速冷却最佳工艺参数为:810℃精轧+超快冷至350~400℃+层流冷却至320~360℃+卷取。
赵金华胡文莉王学强康健袁国邸洪双
关键词:超快冷针状铁素体热轧工艺
低成本热轧700 MPa级载重汽车车厢板的耐磨性能
2013年
通过常温摩擦磨损试验对低成本热轧700MPa级载重汽车车厢板耐磨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显微组织、纳米析出物对其耐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磨损时间为40min时,700MPa级车厢板的质量损失为40.7mg,表面塑性变形层厚度为37μm;微裂纹易在铁素体与珠光体或贝氏体相界面形核并扩展;当碳化物呈条状或颗粒状时,变形过程中不易发生应力集中,碳化物与基体界面之间无明显的微裂纹形成;700MPa级车厢板中的纳米析出物(Nb,Ti)C可有效地提高其耐磨性,其磨损机理以磨粒磨损为主。
王晓南杜林秀邸洪双
关键词:超高强度钢耐磨性能
形变及冷却速率对热轧超高强汽车钢板中纳米析出的影响被引量:18
2012年
为精确控制热轧780 MPa级Nb-Ti微合金化C-Mn钢中的纳米析出物(Nb,Ti)C,利用热力模拟实验技水,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及统计分析,研究形变及冷却速率对纳米析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形变可显著地提高析出物形核率,并细化析出物平均直径;析出物数量随冷却速率的增大逐渐减小;既定的实验条件下,冷却速率达到15℃/s可完全抑制析出物在冷却过程中形核;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析出物的形核区间由奥氏体区形核向铁素体或贝氏区转变,析出物平均直径明显细化;在低冷却速率条件下的变形实验钢中,形变提高组织中的空位浓度,促进析出物空位形核的发生;晶界或亚晶界是过饱和空位的主要陷阱,但空位的扩散活性很高致使低冷却速率条件下晶界或亚晶界附近的空位浓度低于析出物形核的临界形核浓度,从而无法形核,形成晶界附近无析出带;无析出带宽度随冷却速率的增大而减小,这归因于空位扩散活力随冷却速率的增大而降低.
王晓南邸洪双杜林秀
关键词:冷却速率形变微合金钢
双辊铸轧不锈钢薄带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被引量:13
2000年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模拟了双辊铸轧不锈钢过程的流热耦合问题,分析了铸轧速度以及浇铸温度对熔池内流场、温度场的影响,给出了凝固过程中熔池与铸轧辊之间的热流密度变化趋势及凝固终了位置随浇铸温度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比较吻合.
苗雨川邸洪双张晓明王国栋刘相华
关键词:双辊铸轧凝固不锈钢薄带
连铸坯直接轧制输送过程中温度场的模拟被引量:11
2001年
结合国内某热轧厂的实际情况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连铸坯从连铸机出口到除鳞机入口处的温度场进行模拟计算 ,研究连铸板坯运送过程中的温度演变规律 ,通过模拟计算对实现直接轧制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实现连铸 -直接轧制所必需的加热及补热设施 。
张晓明李长生邸洪双刘相华
关键词:温度场有限元连铸坯
RAL的双辊薄带连铸技术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RAL)已取得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辊薄带连铸技术.设计并制造了一套具有自动控制和自动检测系统的双辊薄带连铸机;采用三维有限法对双辊薄带连铸过程进行了热流耦合模拟,从而为选择工艺参...
邱以清邸洪双刘相华王国栋
关键词:双辊薄带连铸流场RAL
文献传递
迁钢2160mm超快冷工艺下X70管线钢减量化工艺研究及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针对14.2 mm X70管线钢,采用超快冷工艺方法,研究了节约型成分设计条件下,轧后冷却制度对14.2 mm X70管线钢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降低Nb 20%~30%情况下,利用轧后超快冷能够获得理想的X70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并获得了14.2 mm X70合理的减量化轧制工艺。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实践表明,超快冷下减量化14.2 mm X70管线钢力学性能良好稳定,很好地满足了生产需求。
赵金华王学强赵林唐帅袁国邸洪双
关键词:超快冷X70管线钢
双辊铸轧704不锈钢薄带的冷轧实验
2006年
对双辊铸轧704不锈钢薄带进行了冷轧处理,分析了冷轧前后薄带的表面质量及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在冷轧过程中,因动态再结晶和动态回复,使薄带的晶粒进一步得到细化。变形量过大时,冷轧薄带内部出现微观晶界裂纹,并随着变形量的增加最终发展成宏观裂纹。笔者还应用金属学、结晶热力学对晶界裂纹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冷轧变形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必须对薄带进行固溶处理,以避免裂纹出现。另外,结合冷轧过程中薄带板形的变化,对704不锈钢铸轧薄带给出了合理的冷轧变形量。
鲍培玮邸洪双刘相华王国栋
关键词:双辊铸轧不锈钢显微组织
六辊冷轧机辊间压力分布的模型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分析了六辊冷轧单机架在存在偏移量条件下的辊系受力情况,并应用影响函数法对其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其与不带有偏移量的辊间压力分布基本相同。因此在计算辊间压力分布时,可以用不带有偏移量的模型来代替。
常安邸洪双佟强吴辉
关键词:六辊冷轧机辊间压力影响函数法
先进高强钢选择性氧化及抗粉化性能被引量:3
2014年
介绍了生产先进高强钢热浸镀锌板的重要性,论述了生产过程中出现选择性氧化的原因及合金化板产生粉化的原因。具体分析了保护气氛的露点、保护气氛的组成、退火温度及时间、合金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对高强钢选择氧化的影响。并分析了合金化工艺及锌液成分对合金化镀层相结构及抗粉化性能的影响。
邸洪双张洁岑邓永刚
关键词:先进高强钢热浸镀锌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