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长桥

作品数:14 被引量:5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深部结构
  • 6篇羌塘
  • 5篇地震
  • 5篇中央隆起带
  • 5篇隆起带
  • 3篇地壳
  • 3篇远震
  • 3篇远震P波
  • 3篇盆地
  • 3篇羌塘盆地
  • 3篇藏北高原
  • 2篇地壳厚度
  • 2篇地震活动
  • 2篇地震活动性
  • 2篇断裂带
  • 2篇震源
  • 2篇裂带
  • 2篇接收函数
  • 2篇泊松比
  • 2篇层析成像

机构

  • 10篇中国地震局
  • 9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吉林工程技术...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国土资源实物...

作者

  • 14篇邹长桥
  • 7篇贺日政
  • 4篇段永红
  • 3篇高锐
  • 3篇魏运浩
  • 2篇邱勇
  • 2篇李文辉
  • 2篇林吉焱
  • 2篇张智
  • 2篇赵延娜
  • 1篇王海燕
  • 1篇郑洪伟
  • 1篇侯贺晟
  • 1篇李学民
  • 1篇郭晓玉
  • 1篇李英康
  • 1篇熊小松
  • 1篇李洪强
  • 1篇刘巧霞
  • 1篇梁宏达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学报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2014年中...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4篇2017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羌塘中央隆起带深部结构及构造特征
羌塘盆地是我国境内最大的中新生代海相沉积盆地,夹持于金沙江缝合带和班公-怒江缝合带之间。羌塘中央隆起(主要是指冈玛错、玛依岗日、查桑至西雅尔岗近东西向一线)位于羌塘地体中央的前侏罗系隆起区,并将其分为南北两个盆地。目前,...
邹长桥
关键词: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构造地质
文献传递
Ronge-Kutta法在计算复杂构造区域地震波旅行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Ronge-Kutta射线追踪法对地震勘探中几个典型地质模型的地震波射线路径和旅行时计算的实例和效果进行分析。将Ronge-Kutta射线追踪模拟的结果与程函方程计算的时距曲线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Ronge-Kutta射线追踪法的易实现性和程函方程有限差分旅行时算法的强稳定性,表明Ronge-Kutta射线追踪法在复杂构造区域进行地震射线路径和旅行时计算时能得到较好的模拟效果。
邹长桥段永红唐秋惠徐佼陈立波
关键词:地震波旅行时
藏北高原地震活动性分析
<正>藏北高原自新生代以来不仅发生了强烈的火山作用,而且现今的地震活动性仍然强烈。本文收集了2011年前藏北高原区发生的地震事件(源自NEIC)及相应的震源机制解数据(源自GCMT),分析藏北高原地震活动性特征。青藏高原...
邹长桥贺日政张智
文献传递
羌塘中央隆起带深部结构及构造特征
<正>羌塘盆地是我国境内最大的中新生代海相沉积盆地,夹持于金沙江缝合带和班公-怒江缝合带之间。羌塘中央隆起位于羌塘地体中央的前侏罗系隆起区,并将其分为南北两个盆地。目前,地质科学家对羌塘中央隆起带构造属性认识还存在分歧:...
邹长桥贺日政段永红
文献传递
远震P波层析成像研究羌塘中央隆起带深部结构被引量:17
2012年
利用在青藏高原羌塘中部(TITAN-I项目)部署的54套流动地震台站于2008年9月至2010年11月期间所记录的506个远震事件,共9532个高质量的P波初至走时数据运用FMTT方法进行层析成像反演,获得了羌塘中央隆起带下200km的深的地壳和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羌塘中央隆起带的南北两侧块体的岩石圈速度结构明显不同.E-W向剖面(33°和33.5°N)显示,其两侧的岩石圈结构尺度整体上存在明显差异,南北羌塘地壳整体上呈E-W向高速异常,但北羌塘的高速异常已经延伸到岩石圈地幔,且本研究区内北羌塘盆地的东部有明显的低速异常块体.而沿N-S向的两条剖面(88.5°和89.5°E)显示,羌塘中央隆起带为一明显的边界构造断裂带.
邹长桥贺日政高锐张智郑洪伟
关键词:远震层析成像
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通过收集江西省和福建省共58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2011-01~2012-12的远震数据,利用接收函数H-κ扫描叠加方法得到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估计,并通过插值得到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整体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以及泊松比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约为28~34km,由内陆向沿海有起伏地逐渐减薄,赣南地区同福建沿海地区地壳厚度较薄,江西东部和福建西北部地壳较厚;泊松比约为0.21~0.28,由内陆向沿海逐渐增加,赣北地区泊松比值最低,低于0.23(波速比低于1.70),沿海地区泊松比较高,可达0.28(波速比为1.83)。并探讨了造成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的构造因素。
赵延娜段永红魏运浩邹长桥林吉焱邱勇
关键词:地壳厚度泊松比
六盘山断裂带及其邻区地壳结构被引量:13
2017年
新生代期间,中国大陆西部受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影响,以地壳缩短、增厚、陆内造山和强烈地震活动等为主要特征.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原物质侧向移动被鄂尔多斯地块所阻,在六盘山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左旋斜冲断裂.断裂带周缘构造变形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是研究青藏高原横向扩展控制大陆内部弥散变形的理想场所.本文对穿越青藏高原东北缘一六盘山断裂带一鄂尔多斯地块的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资料使用层析成像和射线反演算法进行成像,获得了研究区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其结果反映出六盘山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构造特征差异显著:1)上地壳层析成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一侧地壳上部速度较低,等值线呈近水平状,具有典型的沉积盆地特征,而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侧上地壳速度相对较高,横向变化剧烈,呈褶皱状,二者的分界为海原一六盘山逆冲走滑断裂;2)全地壳射线反演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地块地壳速度梯度大,下地壳底部速度高由铁镁质物质组成,具有典型稳定古老克拉通的特征,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速度总体较低,主要由长英质及长英-铁镁质过渡物质组成,具有典型造山带的特征,而六盘山断裂带下方地壳速度结构复杂,层面呈拱形,部分层出现速度逆转,为两个构造单元的接触过渡带;3)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侧地壳厚度~50 km,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厚度~42 km,六盘山断裂带下方莫霍面发生叠置,揭示出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壳在六盘山下汇聚,较薄且刚性的鄂尔多斯地壳挤入较厚且塑性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中的构造模式.
李文辉高锐王海燕李英康李洪强侯贺晟熊小松郭晓玉徐啸邹长桥梁宏达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块地壳结构
远震P波层析成像研究阿尔金断裂带东端及其邻区深部结构被引量:6
2017年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北段"项目在内蒙古阿拉善西部及甘肃西北部地区布设的80个流动宽频带地震仪及16个固定台站,于2013年10月—2015年6月所记录的787个远震事件,采用波形相关方法拾取了共49052个高质量的P波走时残差数据,并利用Fast-Marching远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取了研究区下方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祁连山、北山地区下方地壳结构表现为低速异常特征,具有明显的造山带构造特征;阿拉善地体下方地壳结构表现为高速异常特征,为典型的大陆地壳结构特征;阿拉善地块沿着青藏高原北边界逆冲断裂(NBT)南向俯冲,其在祁连山造山带下与北向俯冲的柴达木岩石圈形成了面对面的碰撞接触关系;阿尔金断裂带的末端并没有北东向延伸到阿拉善块体,而是受到刚性的阿拉善岩石圈阻挡沿着其南缘断裂带继续向东发展.
邹长桥贺日政段永红魏运浩刘巧霞刘洋
关键词:远震P波走时层析成像深部结构
藏北羌塘盆地中部莫霍面形态及其动力学成因被引量:10
2014年
本文通过对羌塘盆地内49个临时宽频带地震观测台阵数据的接收函数分析,采用H_(-κ)叠加和CCP叠加成像两种方法,获得到了藏北羌塘中部莫霍面深度以及泊松比分布.作为羌塘盆地构造单元的南缘边界,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下的Moho存在一个南深北浅、断距约10km的台阶;把羌塘盆地分为两部分的羌塘中央隆起带下存在一个3 km的Moho台阶;北羌塘盆地下的Moho平均深度约为60km,而南羌塘约为63km.羌塘高原下的近水平Moho结构可能是受到印度大陆北向俯冲作用下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Moho再均衡所致或者与其构造演化有关.泊松比值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区特征,如南羌塘下的泊松比平均为0.31,双湖缝合带下的泊松比接近正常值,为0.265,而北羌塘的泊松比平均为0.285.
刘国成尚学峰贺日政高锐邹长桥李文辉
关键词:藏北高原羌塘盆地接收函数莫霍面深度
加拿大艾伯塔省福克斯克里克附近潜在水压致裂诱发地震的震源分析
2017年
2015年6月13日,在加拿大西部艾伯塔省中部发生了4.4级(M_L)地震,这是2015年福克斯克里克附近页岩气勘探区发生的第三次有感地震事件。我们对该区域宽频带数据进行地震矩张量反演得到的结果显示为近垂直于断层走向的强走滑机制解。地震矩张量解的分解绝大多数是双力偶,而补偿线性向量偶极作用甚微(约20%)。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是3~4km,靠近沉积层底部,其矩震级(M=3.9)远小于最初报道的M_L值。震源位置、深度和震源机制有利于证明此次地震与迪韦奈页岩区域水压致裂作业之间存在潜在联系。
Ruijia WangYu Jeffrey GuRyan SchultzAhyi KimGail Atkinson邹长桥朱玉萍
关键词:诱发地震水压致裂震源深度克里克福克斯地震矩张量反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