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骨折
  • 3篇腰椎
  • 2篇再骨折
  • 2篇神经根
  • 2篇术后
  • 2篇椎管
  • 2篇椎管狭窄
  • 2篇椎管狭窄症
  • 2篇椎体
  • 2篇髋部
  • 2篇髋部骨折
  • 2篇狭窄症
  • 2篇股骨
  • 2篇股骨粗隆
  • 2篇股骨粗隆间
  • 2篇股骨粗隆间骨...
  • 2篇沉降
  • 2篇粗隆
  • 2篇粗隆间
  • 2篇粗隆间骨折

机构

  • 10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郝敬东
  • 10篇孙永青
  • 8篇崔准
  • 7篇任磊
  • 3篇柳扬
  • 3篇韩云毅
  • 3篇范磊
  • 2篇康建国
  • 1篇曹家绪
  • 1篇邓超
  • 1篇赵大中
  • 1篇张怀华
  • 1篇孙立智
  • 1篇任冰

传媒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北京医学
  • 1篇西部医学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腰椎硬膜外造影后多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腰椎硬膜外造影后多排螺旋CT检查(MSCTE)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28层64排螺旋CT对30例患者进行扫描、三维重建,进行CT、MRI和MSCTE影像学对比研究,分析MSCTE影像特点。结合手术探讨MSCTE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改进的硬膜外造影方法可以得到满意的三维影像资料。椎管内软组织界限表现力MSCTE优于MRI和CT,同时还兼有CT的骨显示优势。结论MSCT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可用于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的诊断,还适用于CT和MRI难以明确的椎管内隐蔽病变的发现和诊断。
崔准孙永青曹家绪范磊康建国郝敬东孙立智任冰
关键词:硬膜外造影多排螺旋CT扫描
PFNA治疗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34
2015年
目的探讨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及与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82例接受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以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与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对相关因素(性别、年龄、BMI、患侧、骨折分型、骨质疏松、高血压病、糖尿病、术前抗凝、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后输血)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为(645.38±84.98)m L,与髋关节功能呈负相关(r=-0.674,P<0.01);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均显示,年龄、骨折分型、高血压病、糖尿病、术前抗凝、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是影响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隐性失血是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年龄、骨折分型、内科合并症、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术前抗凝等因素密切相关。
任磊孙永青崔准郝敬东蒋育欣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
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次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6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行回顾性研究及临床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对侧髋部骨折分组,对两组间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BMI、患侧、首次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围术期实际失血量、术后短期瞻望、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合并症、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FIM功能独立性评定)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8.3个月,15例出现对侧髋部骨折;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年龄、术后短期谵妄、合并高血压病、合并脑血管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Harris评分、术后FIM评分是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髋部骨折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后谵妄、内科合并症等被动因素,以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等主动因素。术后患者需积极接受内科疾病的治疗,并增强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以预防再骨折的发生。
任磊孙永青崔准郝敬东韩云毅蒋育欣靳凯峰
关键词:髋部骨折再骨折
同一患者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背景:目前国内外公认椎体间融合术(PLIF)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最佳手术方式,但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尚存争议。目的:比较同一患者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PLIF治疗不同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两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61例,两个病变节段分别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腰椎后路PLIF。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的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估;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进行影像学疗效评估;Suk法进行椎间融合评估;测量比较各节段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47个月,平均28.4个月。JOA评分治疗改善优良率为91.8%,术后JOA评分、ODI、VAS、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且末次随访无丢失(P〉0.05)。应用自体骨植骨的融合时间为(8.8±3.4)个月,融合率为93.4%;应用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时间为(9.4±2.9)个月,融合率为95.1%,两种椎间融合方式的融合时间及融合率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但两种椎间融合方式术前和术后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骨植骨椎间融合方式末次随访的椎间隙前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与术后比较丢失明显(P〈0.05)。结论: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均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而椎间融合器在维持椎间高度方面表现优异,其联合前方自体骨植骨可以作为PLIF的理想椎间融合选择。
任磊孙永青郝敬东崔准
关键词:椎体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自体骨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再骨折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 探讨及分析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出现再次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4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54例)和非骨折组(193例),对两组间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患侧、首次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实际失血量、术后短期谵妄、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合并症、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后短期谵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6个月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FIM评分是影响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P< 0.05或<0.01).结论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出现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后短期谵妄、内科合并症等被动因素,以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等主动因素.术后患者需积极接受内科疾病的治疗,并增强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以预防再骨折的发生.
任磊孙永青郝敬东崔准韩云毅蒋育欣靳凯峰
关键词:骨质疏松髋部骨折再骨折
肱骨距支撑螺钉在肱骨近端Neer Ⅲ、Ⅳ型骨折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应用PHILOS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 Ⅲ、Ⅳ型骨折中,是否应用肱骨距支撑螺钉对骨折愈合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对47例应用PHILOS接骨板行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Neer Ⅲ、Ⅳ型骨折患者行回顾性研究及临床随访,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肱骨距支撑螺钉分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患侧、骨折分型、骨密度),及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丢失量、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患侧、骨折分型、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撑螺钉组的复位丢失程度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优于无支撑螺钉组(P<0.05)。结论在PHILOS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 Ⅲ、Ⅳ型骨折手术中应用肱骨距支撑螺钉可以使骨折复位及固定更加牢靠,术后功能康复更加满意。
任磊孙永青郝敬东崔准韩云毅蒋育欣靳凯峰
术中尖顶距控制在PFNA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研究术中控制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在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5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术中应用测量缩放比例控制最佳的TAD近似值,并测量术后首次的TAD值、术后6个月复查的TAD值,将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4.4周,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91.3%,Parker评分平均8.09分。术中测得尖顶距近似值为16.24~27.17mm,平均(22.23±2.18)mm。术后标准方法测得尖顶距为15.38~26.82mm,平均(21.09±2.60)mm,行两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有显著的相关性(r=1.25,P<0.001)。术后6个月测得尖顶距15.97~26.33mm,平均(20.23±2.45)mm,与术后TA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通过测量缩放比例控制最佳的TAD近似值,对预防螺旋刀片切割、穿出股骨头有重要意义。
任磊孙永青郝敬东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神经根沉降征在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背景:腰椎管狭窄症(LSS)常累及多个节段,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定位诊断困难。神经根沉降征(NRS)是一种以腰椎MRI为基础的观察指标。有研究指出NRS在不同腰椎疾患中分布较为相似,也有研究认为其更易出现在临床症状显著、且需要手术干预的LSS患者中。目前,关于NRS对于LSS诊断和治疗的意义尚不完全清楚。目的:观察分析NRS在不同腰椎疾患中的分布特点,初步探讨其对于中央型LSS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诊断明确且资料完整的中央型LSS、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及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共98例,分别记录患者的步行负荷试验距离(GLT)、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MRI水平横断位T2加权像最小硬膜囊面积(CSA),观察NRS阳性者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腰椎疾患中NRS的分布差异。结果:中央型LSS、NLBP及LDH患者中NRS阳性率分别为68.7%、45.4%、51.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H=3.783,P=0.151)。中央型LSS患者中,单节段、双节段和多节段腰椎管狭窄之间的NRS分布分别为60.0%(6/10)、72.2%(13/18)和75.0%(3/4),无统计学差异(H=0.514,P=0.774)。NRS阳性率在L3-4与L4-5节段均为53.1%,明显高于其他节段(P〈0.05)。NRS阴性患者的CSA及GLT例数明显大于NRS阳性患者(P〈0.01),而在ODI评分、VAS评分及合并腰椎不稳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RS对于中央型LSS的诊断存在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适合临床表现严重且已出现明显形态学改变的病例,但相比于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相结合的经典诊断方法,NRS并未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柳扬郝敬东崔准孙永青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神经根
步行负荷试验与神经根沉降征在腰椎椎管狭窄症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初步分析步行负荷试验(GLT),神经根沉降征(NRSS)与传统影像学(MRI)诊断的一致性,探讨2种方法的关联性,评价它们在中央型腰椎椎管狭窄症(LS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MRI诊断为LSS的32例患者(59个节段)进行GLT及腰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等定位体征检查,统计NRSS的阳性分布特征,分析GLT、NRSS及MRI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GLT阳性24例(42个节段),阴性8例(17个节段)。NRSS阳性22例(40个节段),阴性10例(19个节段)。除L4节段外,所有节段GLT阳性与MRI诊断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L4,5节段外,所有节段NRSS阳性与MRI诊断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2~5节段GLT阳性与NRSS阳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评价方法一致性较好。结论在MRI诊断基础之上,GLT与NRSS对于LSS的诊断具有一定敏感性,二者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二者结合有助于LSS的定位诊断。
柳扬包呼日查郝敬东范磊孙永青
关键词:腰椎椎管狭窄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3年
背景:目前,Kümmell病相关文献报道较少,诊断和治疗仍存争议,对于此病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深。目的目的:深化对Kümmell病的认识并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短期疗效。方法方法:2007年2月至2012年3月,13例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患者接受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分别于术前、术后记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和邻椎高度、受累节段矢状面Cobb角,认为VAS减少50%为疼痛明显缓解,ODI减少50%为功能明显改善。结果结果:患者术后3 d,1个月、3个月、12个月VAS平均评分分别为6.7±0.88、4.3±0.64、3.6±0.69和3.2±0.90,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缓解率为81%。12例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术后3 d,1个月、3个月、12个月ODI平均评分分别为23.5±1.90、15.0±0.86、13.8±0.60和12.5±0.50,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运动功能改善率为71%。术后伤椎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12个月时伤椎高度平均为(18.5±1.59)cm,与术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随访时各时间点邻椎高度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伤椎节段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12个月时伤椎节段Cobb角平均为14.6°±1.46°,与术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论:目前对于Kümmell病的认识仍存不全面;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有效方法之一。
柳扬包呼日查孙永青范磊郝敬东崔准张怀华康建国任磊邓超赵大中蒋育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