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颅内
  • 13篇动脉瘤
  • 13篇血管
  • 11篇血管造影
  • 11篇造影
  • 8篇栓塞
  • 8篇颅内动脉
  • 8篇颅内动脉瘤
  • 7篇数字减影
  • 7篇颈动脉
  • 5篇动脉
  • 5篇血管造影术
  • 5篇影像
  • 5篇造影术
  • 5篇数字减影血管...
  • 5篇减影血管造影
  • 5篇DSA
  • 4篇弹簧圈
  • 4篇血管成像
  • 4篇栓塞治疗

机构

  • 27篇天津市环湖医...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市脑系科...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天津市第三中...
  • 1篇唐山工人医院

作者

  • 29篇闫世鑫
  • 22篇靳松
  • 18篇崔世民
  • 16篇高满
  • 14篇戴伟英
  • 13篇范一木
  • 11篇张蕾莉
  • 8篇田超
  • 7篇杨天昊
  • 7篇刘梅丽
  • 4篇焦德让
  • 2篇刘力
  • 2篇尹龙
  • 2篇孙立军
  • 2篇王世波
  • 2篇李涛
  • 2篇宋一鸣
  • 2篇陈俊华
  • 2篇陈俊华
  • 1篇雷静

传媒

  • 5篇中国医学影像...
  • 4篇生物医学工程...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2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内蒙古医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现代神经疾病...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5
  • 5篇2002
  • 6篇2001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DSA评价和栓塞治疗(附126例报告)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的价值 ,并通过对其血管造影表现的分析 ,指导栓塞治疗。方法  12 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进行DSA检查 ,每例患者均行超选择颈内、外动脉造影 ,同时将本组病例分为 4类。结果  12 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中 ,A型瘘 88例 ;B型瘘 11例 ;C型瘘 2 3例 ;D型瘘 12例。 88例直接瘘造影确定瘘口位置 ,瘘口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Ⅰ段 5例 ;Ⅱ段 2 9例 ;Ⅲ段 11例 ;Ⅳ段 34例 ;Ⅴ段 9例。根据DSA表现 ,10 2例采用经股动脉途径栓塞 ,2 2例经眼上静脉途径。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较好地显示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位置和大小 ,同时 ,可以有效地评价Willis环功能 ,为其栓塞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CCF的治疗中可脱性球囊栓塞是最理想的首选方法。
靳松崔世民张蕾莉闫世鑫戴伟英高满陈俊华范一木焦德让
关键词:颈动脉海绵窦瘘DSA栓塞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2007年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以其极高的空间分辨力,一直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此项技术存在侵袭性,检查费用高且时间长,以及1%的并发症发生率等缺陷。近年来,随着16层螺旋CT检查技术的发展。使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的影像质量明显提高,可以通过多平面重建(mutiple plane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透视(volume rendering,VR)和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等重建方法提供二维和三维图像,从而清晰地显示动脉瘤自身的形态及其周围解剖结构。
田超闫世鑫崔世民靳松
关键词:多层螺旋CT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ENDOSCOPY螺旋CT血管造影
颅内肿瘤3740例分析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 总结颅内肿瘤发病规律,探索其流行病学特点,以期增加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从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等方面,对1988~2000年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740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颅内肿瘤高发年龄段为31~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肿瘤发生部位以幕上最为多见,约占总病例数的79.87%(2987/3740)。组织病理学类型依次为神经上皮肿瘤(32.01%)、脑膜瘤(22.06%)、垂体腺瘤(18.40%)、转移瘤(6.63%)及其他各类肿瘤,其中垂体腺瘤和蛛网膜囊肿的发病率高于文献报道。结论 颅内肿瘤在发病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病理分型、部位等方面均有规律性可循。随着影像学和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颅内肿瘤的病理学分类统计资料有所不同。
崔世民张蕾莉刘梅丽靳松闫世鑫韩彤刘力李涛戴伟英高满雷静
关键词:脑肿瘤病理学住院病人流行病学术前诊断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MRI、DSA诊断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搜集 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2 5~ 6 9岁。 11例均行CT扫描 ,7例行MRI检查 ,7例行DSA检查。结果 CT平扫 ,6例为高密度 ,5例为不均匀混杂密度 ;增强后 ,病变的实性部分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周边强化。 7例MRI检查 ,在T1WI上 ,3例为等信号 ,4例为略高混杂信号 ;T2 WI上 ,4例为混杂信号 ,3例为等信号 ;增强后 ,肿瘤明显强化。DSA表现为排列粗细不均、弯曲变形的动脉 ,并在静脉期可见明显“肿瘤染色”。结论 在CT、MRI、DSA上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不具备特征性影像表现 ,联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
靳松戴伟英闫世鑫高满张蕾莉刘梅丽崔世民
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HPC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DSA分析及栓塞治疗(附96例报告)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ICCF)占全部CCF的80%以上.TCCF多为高流量瘘,一般是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直接损伤所致,瘘口大,血流快.低流量瘘一般是由邻近...
靳松崔世民闫世鑫张蕾莉戴传英陈俊华范一木焦德让
文献传递
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与评价颅内动脉瘤——与DSA的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讨论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诊断及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60.5岁)行3D-CTA检查及DSA检查。重建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透视(VR)等。通过3D-CTA确定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大小、与周围血管关系及是否有血栓和钙化等信息,并与DSA对比评价3D-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3D-CTA共发现62例患者的68个动脉瘤,根据DSA的检查结果,发现1例动脉瘤被3D-CTA漏诊。在位置、大小等方面,3D-CTA与DSA及手术所见有较高的一致性,而3D-CTA显示空间征象、血栓和钙化的能力明显高于DSA。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快捷、无创,可代替DSA来进行筛查及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
杨天昊闫世鑫崔世民靳松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术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三维影像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评价3D-CTA,MRA和3D-DSA在动脉瘤致密填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检出72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60枚。研究并比较CTA,MR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60枚栓塞的动脉瘤中50枚致密填塞,10枚为大于95%填塞,5枚为大于90%填塞。3D-CTA对动脉瘤测量值比2D-DSA大,3D-DSA比2D-DSA大。结论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在3D影像指导下可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但是3D影像的测量值要大于2D影像的测量值。
范一木孙立军王宏昭高满杨天昊田超闫世鑫靳松
关键词:三维CT血管造影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CT灌注微血管通透性对脑肿瘤卒中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应用CT灌注微血管通透性技术预测脑肿瘤卒中的可能性。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瘤卒中10例,非瘤卒中14例)的CT灌注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肿瘤表面通透性与瘤卒中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肿瘤直径为3‖8 cm,CT扫描肿瘤呈等或低密度影,肿瘤内出血灶为高或略高密度影;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出血部位明显强化;CT灌注成像肿瘤出血部位血运丰富,瘤卒中患者表面通透性测值为(24.55±4.74)ml/(100 g·min),明显高于非瘤卒中患者(15.06±5.48)ml/(100 g·min),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12,P=0.001)。结论微血管通透性可以量化肿瘤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肿瘤表面通透性测值明显增高的部位可能预示存在出血风险。
崔世民田超靳松闫世鑫高满杨天昊戴伟英
关键词:脑肿瘤卒中毛细血管通透性
颅内胶质肉瘤的CT与MRI表现被引量:15
2001年
目的 探讨颅内胶质肉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肉瘤影像资料。结果 肿瘤均位于幕上 ,其中颞顶区 13例 ,枕叶 1例 ,丘脑 1例。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病灶直径为 3 0~ 9 0cm (平均 4 6cm)。CT扫描 7例为低等混杂密度 ,4例为低密度 ,CT值 18~ 2 2HU ,4例为略高密度 ,CT值 48~ 5 5HU。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边界清晰 ,周围有水肿。 6例行MRI检查 ,T1WI呈不规则长T1低信号 ,T2 WI呈稍高信号 ,强化后呈不均匀实质性增强。结论 颅内胶质肉瘤术前定性诊断困难。CT、MRI表现结合临床可做出倾向性诊断。增强检查有利于与胶质母细胞瘤鉴别。
张蕾莉崔世民徐惠芳刘梅丽靳松闫世鑫戴伟英高满
关键词:颅内肿瘤CT磁共振成像
支架及球囊辅助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探讨支架和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支架和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87例患者9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支架辅助技术为首先选择合适的 Neuroform 支架跨动脉瘤颈释放,长度超出瘤颈近、远端各5 mm,微导管通过支架上的网孔进入动脉瘤,一期或分期完成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球囊辅助技术采用双导管,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后,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以覆盖瘤颈,再行 GDC 填塞动脉瘤。结果支架辅助栓塞完全填塞的动脉瘤31个,次全填塞(>90%)3个,大部填塞(70%~90%)1个,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例;球囊辅助栓塞完全填塞50个,次全填塞4个,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同时采用支架和球囊辅助栓塞完全填塞的动脉瘤2个,次全填塞1个,无死亡。平均随访5.8个月,其中支架辅助栓塞再通率16.7%,球囊辅助栓塞再通率12.5%。结论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是处理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球囊保护栓塞技术较支架辅助技术具有更大的安全性。
范一木闫世鑫王世波杨天昊黄楹高满
关键词:动脉瘤球囊弹簧圈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