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景东

作品数:57 被引量:278H指数:10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0篇银屑
  • 20篇银屑病
  • 12篇中医
  • 12篇蜈蚣
  • 10篇蜈蚣败毒饮
  • 8篇痤疮
  • 7篇治验
  • 7篇皮肤
  • 7篇细胞
  • 6篇证型
  • 6篇皮炎
  • 6篇中医药
  • 4篇地黄
  • 4篇地黄饮
  • 4篇异位性
  • 4篇异位性皮炎
  • 4篇治疗小儿
  • 4篇伤膏
  • 4篇烧伤
  • 4篇烧伤膏

机构

  • 51篇黑龙江中医药...
  • 32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黑龙江省医院

作者

  • 56篇闫景东
  • 29篇杨素清
  • 13篇周妍妍
  • 10篇安月鹏
  • 5篇袁锐
  • 4篇王和平
  • 3篇王松岩
  • 2篇王姗姗
  • 2篇李志鸿
  • 2篇刘畅
  • 2篇周兢兢
  • 2篇许晓蕾
  • 2篇王闯
  • 1篇杨光
  • 1篇谭杰军
  • 1篇姚辛敏
  • 1篇王俊志
  • 1篇关慧波
  • 1篇马宝柱
  • 1篇董春雪

传媒

  • 8篇中医药学报
  • 3篇中医药信息
  • 3篇时珍国医国药
  • 3篇中国中医急症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新中医
  • 2篇辽宁中医杂志
  • 2篇辽宁中医药大...
  • 2篇长春中医药大...
  • 2篇临床医学进展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中国中医药科...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上海中医药杂...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5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5
  • 6篇2014
  • 11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6
  • 1篇2005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医药调控银屑病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21年
银屑病作为一种患病率逐渐攀升的炎症性皮肤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银屑病可受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病因刺激而发病,以细胞因子驱动的表皮增生、异常分化、炎症和新血管生成为主要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和皮肤细胞的相互作用,但有些发病机制仍是研究的盲点,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因此,探寻有效治疗靶点成为研究银屑病的重要目标。信号通路在银屑病的病理机制中承担重要细胞转导作用,是调控银屑病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关键转导因子,是研究银屑病的热点领域。而中医药调控银屑病以其治疗通路广、作用靶点全且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占据重要治疗地位,且随着网络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深入,中药单体及中药复方可通过调控银屑病多条信号通路而发挥治疗作用。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银屑病已收获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瘙痒症状、减少皮损面积、改善焦虑情绪、预防并发症等,证明银屑病在中医研究领域的认识和辨证论治的正确性。尽管中医药在银屑病防治方面的理论与临床研究颇丰,但中医药对调控银屑病相关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综述暂未见刊载。因此,该综述通过检索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介绍中医药调控银屑病相关的6条主要信号通路,即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
曹爽周妍妍闫景东
关键词:中医药银屑病信号通路
蜈蚣败毒饮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及血清IL-2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观察中药蜈蚣败毒饮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及血清IL-2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理。方法:取雌雄各半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成5组。中药组分别给予低、中、高浓度蜈蚣败毒饮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复方青黛丸悬浊液灌胃,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观察蜈蚣败毒饮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并测定IL-2含量。结果:阳性对照组、中药各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颗粒层细胞均有所增多。蜈蚣败毒饮中、高剂量组颗粒层细胞增多更为明显,能够显著促进小鼠尾部鳞片中颗粒层形成,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蜈蚣败毒饮能降低小鼠血清IL-2的水平,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蜈蚣败毒饮高剂量组的效果优于复方青黛丸及各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蜈蚣败毒饮抗银屑病的作用可能与改善银屑病表皮细胞角化不全及降低血清IL-2水平有关。
杨素清闫景东周妍妍
关键词:银屑病白介素-2
土茯苓-槐花药对治疗银屑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 以网络药理学为基础分析土茯苓-槐花药对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作用通路,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寻找土茯苓和槐花的有效活性成分以及具体的功效靶点。在Genecards、DrugBank、OMIM等疾病数据库查找银屑病的相关靶点。使用Cytoscape3.7.2软件建立土茯苓-槐花药对的“有效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利用Venny2.1在线作图平台绘制韦恩图,获得土茯苓-槐花与银屑病的共同靶点。利用String在线平台和Cytoscape3.7.2软件,建立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微生信在线作图平台对土茯苓-槐花及银屑病的共同靶点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分析出土茯苓-槐花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活性成分19个和潜在作用靶点119个,关键作用靶点为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VEGFA、JUN,发现PI3K-Akt、AGE-RAGE、MAPK、白细胞介素-17(IL-17)、TNF等信号通路在土茯苓-槐花治疗银屑病中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结论 土茯苓-槐花药对对银屑病的治疗是通过多种活性成分、多个作用靶点、多条通路的过程实现的,为更明确地研究该药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提供了理论学习基础。
李腾飞周妍妍杨素清闫景东
关键词:银屑病土茯苓槐花网络药理学
王玉玺教授从毒瘀论治掌跖脓疱病经验被引量:1
2023年
掌跖脓疱病属于银屑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程长、反复发作,为疑难性皮肤病,是临床上治疗的重点难点。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为风寒、湿毒、血瘀等。王玉玺教授临床论治掌跖脓疱病,从湿、毒、瘀入手,认为阴阳失衡、气血失调是发病的基础,脏腑功能受损,风、寒、湿、瘀、毒等致病因素是主要诱因,以健脾祛湿、清热解毒、活血消瘀为整体治疗原则,自拟经验方蜈蚣败毒饮作为治疗本病的基础方。在疾病后期注重培补正气,攻补兼施。王玉玺教授在治疗上重视外治法的应用,认为外用制剂可直达病所,取效迅速。同时善用虫类药、藤类药,通达经脉,并配合调理脾胃药物平衡阴阳,临床疗效显著。
袁锐许可闫景东陈国明杨素清孙起超
关键词:毒瘀掌跖脓疱病名医经验
王玉玺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学术思想被引量:12
2017年
银屑病是一种以红斑、丘疹、鳞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炎症性皮肤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传统中医药相对于西医而言,具有安全有效、治疗方法多样、毒副作用小等优势。王玉玺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用药特点,善用虫、藤、根、皮类药以及对药、毒性药从"风""寒""湿""毒"之邪入手治疗银屑病,重视用药剂量,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杨素清周兢兢闫景东
关键词:银屑病中医药
痤疮治验
本文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为基础,对皮肤科常见多发病粉刺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论述,对其病机及治法进行了分析,应用于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闫景东
关键词:痤疮中医证型辨证论治整体观
重症银屑病的治疗体会被引量:2
2011年
银屑病是一种以红斑鳞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俗称"牛皮癣",中医称之为"白疕",易诊断难治疗,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确切疗效。本文介绍了笔者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重症银屑病的经验,验之临床,往往疗效颇佳。
闫景东
关键词:银屑病中医药
浅谈从“温心阳”论治皮肤病被引量:4
2014年
心为阳脏,临床上心阳不足和心火过旺都可致病,心阳不足是引起疾病的理论基础,从脏腑辨证治疗皮肤疾病,对皮肤病论治具有指导意义。
王和平王闯闫景东许晓蕾马宝柱
关键词:皮肤病
秦艽丸对银屑病不同血分证患者皮损指数及关键感染参数的影响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观察秦艽丸对不同血分证银屑病患者皮损指数及关键感染参数的影响,评价不同证型皮损指数与关键感染参数的相关性,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又分为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除脱落病例外,最终治疗组145例、对照组147例完成研究。治疗组予秦艽丸,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予复方甘草酸苷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不同证型患者临床疗效,比较2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5项关键感染参数[C反应蛋白(CRP)、前白蛋白(PA)、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提取差异性关键感染参数,统计各证型治疗前后关键感染参数评分差值(Δ关键感染参数)与PASI评分差值(ΔPASI)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3种证型患者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同证型患者(P<0.0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各证型及对照组血热证、血燥证患者PASI评分明显下降(P<0.05,P<0.01);与对照组同证型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各证型PA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治疗前血热证型银屑病患者的5项关键感染参数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热证患者5项关键感染参数明显改善(P<0.05,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燥证和血瘀证患者ESR水平下降(P<0.05)。血热证患者Δ关键感染参数与ΔPASI均有相关性(P<0.01),血燥证和血瘀证患者ΔESR与ΔPASI无相关性(P>0.05)。结论秦艽丸可明显改善银屑病患者皮损状态及关键感染参数,其治疗血热证的机制可能与控制急性期感染和炎症相关。
袁锐安月鹏闫景东杨素清周妍妍
关键词:银屑病
虫类药物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的应用
2024年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在原发病部位出现超过1个月持续的疼痛,为带状疱疹(HZ)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特点是持续性疼痛部位为受损神经支配区域。西医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原则主要是控制疼痛和营养神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虫类药物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虫类药物能够缓解带状疱疹带来的疼痛并改善疾病症状,本文从虫类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药理学研究出发,探索其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的应用,以期推动相关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展,为带状疱疹的诊疗提供支持和参考。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is a persistent pain that lasts more than one month after the healing of herpes zoster skin lesions in the original affected area, which is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of herpes zoster (HZ) and its characteristic feature is persistent pain in the area of damaged nerve supply. The principle of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for PHN is mainly to control pain and nourish nerves, which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Insect drug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re often used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remove blood stasis, and relieve pain. Modern pharmacology has shown that insect drugs can relieve pain caused by herpes zoster and improve disease symptom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insect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modern pharmacology,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and providing support and referen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张瑞洋闫景东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虫类药物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