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闵伟

作品数:61 被引量:2,711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7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1篇地震
  • 15篇裂带
  • 15篇古地震
  • 11篇断裂带
  • 8篇第四纪
  • 7篇断层
  • 6篇东北缘
  • 6篇青藏高原
  • 6篇晚第四纪
  • 6篇块体
  • 6篇北缘
  • 5篇地质
  • 5篇新生代
  • 5篇青藏高原东北...
  • 5篇全新世
  • 5篇滑动速率
  • 5篇海原断裂
  • 4篇地表破裂
  • 4篇地震活动
  • 4篇动力学

机构

  • 60篇中国地震局
  • 7篇宁夏回族自治...
  • 5篇中国地震局地...
  • 4篇山东省地震局
  • 4篇中国地震局兰...
  • 2篇福建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青海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安徽省地震局
  • 1篇吉林省地震局
  • 1篇大阪市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61篇闵伟
  • 16篇邓起东
  • 14篇张培震
  • 8篇冉勇康
  • 8篇任治坤
  • 7篇宋方敏
  • 7篇韩竹军
  • 6篇周本刚
  • 6篇刘玉刚
  • 6篇徐锡伟
  • 5篇毛凤英
  • 5篇杨晓平
  • 5篇何文贵
  • 4篇程绍平
  • 4篇李传友
  • 4篇杨桂枝
  • 4篇田勤俭
  • 4篇焦德成
  • 4篇陈立春
  • 4篇余中元

传媒

  • 24篇地震地质
  • 4篇震灾防御技术
  • 3篇中国科学(D...
  • 3篇中国地震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震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内陆地震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防灾减灾学报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地震科学进展
  • 1篇大地构造及陆...
  • 1篇青藏高原地质...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3
  • 6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罗山东麓断裂全新世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5
1992年
本文着重研究了罗山东麓断裂的空间展布及全新世以来的活动特征。根据作者在该断裂上首次发现的第四纪断层面擦痕、冲沟右旋及断层快速错动遗迹等资料,认为它是一条与强震活动有关的全新世右旋走滑断层,其最后一次破裂事件的发生可能距今只有几百年。
闵伟柴炽章王萍杨平
关键词:全新世
区域古地震研究
闵伟
关键词:古地震探槽史前地震古地震事件断层带构造带
依兰-伊通断裂全新世活动的新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49
2011年
郯庐断裂带东北段依兰-伊通断裂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一般认为是第四纪早期活动断裂,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在该断裂多个段落发现断错河流Ⅰ级阶地等全新世地貌面、高1~2m的地表陡坎。其中,在通河县附近的最新地表陡坎长约70km,舒兰附近的最新地表陡坎长约10km。分别对黑龙江通河县和吉林舒兰县的陡坎进行了探槽开挖,发现通河段断层断错至近地表,被断错的最新地层年龄为距今(1730±40)a,舒兰段断层断错晚更新世地层,被距今(2360±40)a的黑色炭质黏土覆盖。这些资料表明依兰-伊通断裂至少部分段落为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并且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因此,有必要对依兰-伊通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开展详细研究,以查明该断裂的空间分布、最新活动时代、分段特征、大震重复间隔等,为评价未来地震危险性及地震区划等提供依据,对东北地区的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闵伟焦德成周本刚盛俭陈涛
关键词:地表破裂断层陡坎全新世
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被引量:772
2002年
最近20年来我国活动构造研究进入了定量研究阶段,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总结这些定量研究成果,编制了1:400万中国活动构造图,尽可能详尽地表示了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块体、火山和地震等不同类型的活动构造及其运动学参数,总结了中国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喜马拉雅和台湾为板块现代活动边界构造带,活动强烈,断裂滑动速率大于15 mm/a;大陆板内地区构造活动以块体运动为特征,可以划分出不同级别的地壳和岩石圈块体,其中以青藏、新疆和华北断块区现代构造活动最为强烈;各区200多条活动构造带的运动学特征表明,板内构造活动是一种有限制的低速率块体运动,块体边界构造带的水平滑动速率一般小于10 mm/a,最大为10-15mm/a,因而不支持高速率滑动的逃逸理论.
邓起东张培震冉勇康杨晓平闵伟楚全芝
关键词:断块断块区块体运动滑动速率运动学特征
登登山-池家刺窝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定量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登登山-池家刺窝断裂位于阿尔金断裂东端宽滩山隆起的NE侧,总体走向NW,地貌上表现为醒目的断层陡坎;登登山段长约19km,池家刺窝段长约6.5km。通过卫星影像解译、探槽开挖、断错地貌测量及年龄样品测试等工作,研究了2条断裂的新活动特征。宽滩山NE麓普遍发育3级地貌面,即山前基岩侵蚀台面和冲沟I、Ⅱ级阶地。登登山断裂断错除I级阶地以外的其他地貌面,陡坎高度普遍在1.5m左右,最大高度2.6m。探槽揭露登登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有3次古地震事件,3次事件的总断距约2.7m,一次事件的垂直断距为0.5~1.2m,事件Ⅰ大约发生于距今5ka;事件Ⅱ大致发生于距今2×10~4a,事件Ⅲ大致发生于距今3.5×10~4a,重复间隔约1.5×10^4a,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04mm/a。池家刺窝断裂断错了所有3级地貌面,陡坎最大高度为4m,一般在2m左右。探槽揭露池家刺窝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也有3次古地震事件,3次事件的总断距约3.25m,1次事件的垂直位错为0.75~1.5m,晚更新世以来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0.06mm/a。池家刺窝断裂古地震事件年代限定较差,但最新1次事件晚于登登山断裂,根据登登山断裂古地震事件的研究结果,推测池家刺窝断裂古地震重复间隔接近于登登山断裂的1.5×10^4a左右。池家刺窝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晚于登登山断裂,1次事件的垂直位错及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都比登登山断裂略大,2条断裂之间还有长约5km的不连续段,被第四纪冲洪积砂砾石层覆盖,地形平坦,断裂地貌特征不发育,这些都表明登登山断裂和池家刺窝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阿尔金断裂以北的登登山和池家刺窝断裂规模都不大,垂直滑动速率仅为0.04~0.06mm/a,远小于祁连山断裂及酒西盆地内NW向断裂的垂直滑动速率,反映出构造变形主要限制在高原内部及河西走廊地区,登登山和池家刺窝断裂以
闵伟刘玉刚陈涛疏鹏余中元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滑动速率古地震
山东半岛北部近海海域北西向蓬莱—威海断裂带的声波探测被引量:49
2006年
在山东半岛北部近海海域进行了多条剖面的声波探测,初步查明了蓬莱-威海断裂带的基本活动特征.该断裂带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次级断层组成,主体在长岛至大竹岛之间的海域,多数断层以正断兼有走滑运动为主,部分断层具有逆冲运动性质.断裂带在第四纪活动明显,以北东向桃村-东陡山断裂在海域的延伸段为界,蓬莱-威海断裂带可分为两段:长岛-烟台段和烟台-威海段.西段长岛-烟台段为晚更新世活动段,多数次级断层上断点埋深位于海底以下30m,明显错断了中更新世地层,部分断层明显错断了晚更新世早期地层,有些断层达到晚更新世地层中部,但没有发现全新世地层错动现象.东段烟台-威海段为中更新世活动段,没有发现晚更新世地层错断现象.蓬莱-威海断裂带对历史地震和现代小震活动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其中1548年7级地震发生于断裂带西段,1948年6级地震发生于断裂带东段.蓬莱-威海断裂带与北东向断裂交汇区是中强地震发生的有利部位.
王志才邓起东晁洪太杜宪宋石荣会孙昭民肖兰喜闵伟凌宏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破裂带的大地切片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08年
大地切片调查法,就是在不搅动的状态下从地下切出未固结的第四纪浅部地层的垂直断片,它是一种较新的活动断层探测技术。发生在1679年9月2日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烈度Ⅺ),是北京及附近地区历史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在该地震的宏观震中——潘各庄附近,运用大地切片调查法对该地震破裂带进行了实验性探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研究表明:大地切片保留了完好的沉积细结构特征;大地切片调查实施时,要选择合适的动力源,对于北京平原这种黏土含量较高的沉积层,挖掘机加振动锤的动力组合优于吊车加振动锤的动力组合;大地切片由于振动会造成一定地层厚度的压缩,但黏土含量较高的北京地区,压缩比例基本<5%。另外,结合探槽和大地切片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最近2次古地震事件,分别是1679年事件和该地震之前的一次事件,两次地震的垂直同震位移分别是1·4m和1·2m。
何宏林闵伟原口强
关键词:古地震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晚第四纪左旋滑动速率
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边主要活动走滑断裂的滑动速率一直被作为理解大陆变形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更为精细的地貌特征分析与测量和更为精确的放射性炭年龄限定重新估算海原断裂的滑动速率。分别在南-西华山北麓、黄家洼山南麓、哈斯山南麓断...
李传友张培震尹金辉闵伟
关键词:断裂带地貌特征
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被引量:349
2003年
文中研究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和活动块体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全部 8级、绝大部分 7~ 7.9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块体边界活动构造带内 ;但对内部有次级活动构造的块体而言 ,少数 7~ 7.9级地震和部分 6~ 6 .9级地震也可能发生在块体内部的活动构造带上。大地震与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和活动盆地的关系十分紧密 ,70多次 7级以上地震的同震破裂带及其位移参数与活动构造完全一致 ,7~ 8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和活动盆地带内 ,仅个别地震由于发生在高原和高山区 ,情况不明 ,6~ 6 .9级地震则大约有 5 %~ 15 %发生在活动构造带外或者情况不明。由于中国各断块区应力环境的差别 ,各区活动构造变形和地震发震构造类型也有所不同 ,文中对不同构造区走滑型 ,逆断裂褶皱型和正断裂拉张型活动构造和地震发震构造模型作了讨论。
邓起东张培震冉勇康杨晓平闵伟陈立春
关键词:地震
甘肃东南地区构造活动与2013年岷县—漳县M_S6.6级地震孕震机制被引量:98
2013年
位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的甘东南地区,其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该地区复杂的构造几何形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区域新构造运动主要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向北东的扩展.近年来,甘东南地区中强地震频发,本文主要通过对该地区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结合地球物理、地震学和野外调查等资料,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东昆仑断裂的向北挤压和向东的运动是该地区构造应力集中的主要原因,也是该地区中强地震的主要孕震环境和机制,而西秦岭北缘断裂的走滑及向南北两侧逆冲"花状构造"是临潭—宕昌断裂带上中强地震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甘肃岷县—漳县的MS6.6级地震正好位于临潭—宕昌断裂带中东段上,是该断裂分段不均匀活动的结果.
郑文俊袁道阳何文贵闵伟任治坤刘兴旺王爱国许冲葛伟鹏李峰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