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三军

作品数:14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8篇白血
  • 8篇白血病
  • 3篇血小板
  • 3篇贫血
  • 3篇免疫
  • 3篇急性
  • 2篇单核
  • 2篇单核细胞
  • 2篇单核细胞白血...
  • 2篇凋亡
  • 2篇血液
  • 2篇溶血性
  • 2篇溶血性贫血
  • 2篇树突
  • 2篇树突状
  • 2篇树突状细胞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免疫治疗

机构

  • 14篇南昌大学第二...
  • 2篇南昌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上海市长宁区...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广元市中心医...

作者

  • 14篇陈三军
  • 6篇石庆之
  • 4篇华建媛
  • 3篇杨桂玲
  • 2篇李振江
  • 2篇余莉
  • 2篇傅磊
  • 2篇周平
  • 2篇陈艳
  • 1篇李英花
  • 1篇杨碧云
  • 1篇郑积富
  • 1篇刘娜
  • 1篇戴育成
  • 1篇李剑
  • 1篇邹湉
  • 1篇姜丽波
  • 1篇曲延章
  • 1篇李洁
  • 1篇张贵兵

传媒

  • 2篇江西医药
  • 2篇广东医学
  • 2篇江西医学院学...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药物流行病学...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血病细胞可溶性蛋白抗原诱导抗白血病作用
2006年
目的探讨白血病细胞可溶性蛋白抗原诱导的抗急性白血病的特异性CTL作用。方法采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可溶性蛋白抗原致敏体外培养的DC,并通过MTT法测定CTL活性。结果利用反复冻融法可获取可溶性蛋白抗原;在效应细胞:靶细胞为20∶1时,可溶性蛋白抗原组CTL活性达(38.83%±5.42%),不同效靶比对CTL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可溶性蛋白抗原可诱导产生一定程度的抗白血病特异性CTL,为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免疫治疗提供了1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方法。
陈健君石庆之华建媛陈三军戴育成李杰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白血病细胞毒T淋巴细胞
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首发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被引量:1
2014年
患者,女,24岁,因头昏、乏力3个月余于2013年4月3日入院。入院体格检查:神智清楚,重度贫血外观,扶入病房,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心率98次/min,律齐,心音柔和,肺部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部平坦,腹肌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未见浮肿。入院后相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85×10^9·L-1,网织红细胞9.76%,血红蛋白24 g/L,血小板151×10^9·L-1;肝功能:总蛋白51.07 g/L,白蛋白29.42 g/L,总胆红素40.65μmol/L,直接胆红素23.44μmol/L;
陈艳陈三军余莉熊建辉
关键词:重度贫血直接胆红素AIHA
蔗糖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观察蔗糖铁注射液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18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继续透析治疗,同时予补钙和降血压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蔗糖铁注射液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照组予硫酸亚铁缓释片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根据患者血红蛋白含量调整药品剂量,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相关指标和肾功能指标的变化,观察治疗期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4周和8周,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容和血清铁水平等血液指标,以及血清肌酐、血尿素氮水平等肾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均未见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注射蔗糖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能有效改善患者贫血症状和肾功能,且安全性好。
张贵兵陈三军
关键词:蔗糖铁促红细胞生成素
干扰CXCR4抑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黏附、侵袭及成瘤能力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干扰人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基因表达对白血病细胞株SHI-1细胞体外增殖、黏附、侵袭能力及裸鼠皮下成瘤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干扰CXCR4表达的慢病毒载体,重组病毒颗粒感染SHI-1细胞,干扰SHI-1细胞CXCR4表达,定量PCR检测CXCR4、MMP-2和MMP-9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SHI-1细胞膜表面CXCR4蛋白表达;MTT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将SHI-1等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检测SHI-1细胞黏附能力及跨Matrigel基质胶迁移能力;将白血病细胞SHI-1接种于裸鼠皮下并观察其在裸鼠皮下生长情况。结果:干扰CXCR4表达的慢病毒颗粒感染SHI-1细胞后,SHI-1/CXCR4i细胞的CXCR4 mRNA表达较感染阴性对照病毒的SHI-1/NC细胞下调76%,SHI-1/CXCR4i细胞膜表面CXCR4表达明显下调;SHI-1/CXCR4i细胞MMP-2、MMP-9表达分别也分别下降63%和62%;SHI-1/CXCR4i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无显著改变,但其黏附能力及跨Matrigel基质胶迁移能力明显下降;SHI-1/CXCR4i细胞不能在裸鼠皮下形成肿瘤,而SHI-1及SHI-1/NC细胞均能在裸鼠皮下形成肿瘤,且肿瘤体积无显著差异。结论:干扰CXCR4表达可使SHI-1的黏附、移行能力显著下降,并能完全抑制SHI-1在裸鼠皮下形成肿瘤,CXCR4可作为白血病治疗的一个靶点。
傅磊李振江杨桂玲郑积富石庆之陈三军李剑
关键词: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趋化因子受体4细胞黏附裸鼠
PI3K/Akt在细胞凋亡及白血病耐药方面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8年
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已经证实与多种遗传学相关.多种原因导致二类基因突变.Ⅰ类突变导致细胞增殖或抑制凋亡.Ⅱ类突变导致细胞分化受抑.二类突变同时存在而导致白血病。PI3K/Akt是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之一.在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如生长、分化、代谢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在PI3K/Akt信号通路异常与白血病及其耐药关系的研究领域的进展作一综述。
朱锐锋石庆之华建媛陈三军
关键词:PI3K/AKT凋亡白血病细胞耐药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被引量:3
2015年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亦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损伤从而导致功能性血小板生成减少以及缺陷血小板生成,临床常以血小板减少合并有或无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每年每10万人中将有1.6~3.9人初步诊断为ITP,男女比例为1∶1.2~1.9,育龄期女性更容易患病。最新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陈艳陈三军李振江
关键词:血小板生成血小板破坏皮肤黏膜出血免疫介导育龄期女性安慰剂对照
以腹胀腹痛乏力为主要症状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例
2006年
周平石庆之华建媛陈三军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腹胀腹痛脾肿大染色体改变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7月全国6个中心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Plt)〈50×109/L]患者,给予rhIL-11皮下注射治疗,2 mg/次,2次/d,连续使用7 d或至Plt经最低值后恢复到≥50×109/L时停用,观察受试者Plt恢复情况。结果共入组患者112例,2例退出。110例有效病例中,rhIL-11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4.5%(82/110),治疗前后受试者Plt回升平均量为(70±54)×109/L,治疗有效者Plt恢复的平均时间为(8.7±3.0)d。在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上,单药rhIL-11治疗与rhIL-11联合血小板输注治疗相比,受试者Plt恢复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2.6)d比(9.6±3.5)d,t=2.17,P=0.03]。结论rhIL-11 2次/d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可加速血小板恢复,降低血小板输注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崔新宇周虹李英花郑立白莲刘娜曲延章姜丽波陈三军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介素11
FL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FLAG方案[氟达拉滨(Flud)联合阿糖胞苷(Ara-C)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FLAG方案[Flud 50 mg/d静脉滴注,连续5 d;Ara-C 1 000 mg/d,于Flud治疗后4 h开始持续静脉滴注,连续5 d;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时给予G-CSF 5μg/(kg.d),皮下注射,直至WBC≥1.0×109/L]治疗AML患者15例,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5例患者完全缓解8例,完全缓解率53.3%;部分缓解4例,总有效率80.0%;无效2例,死亡1例。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轻度肝损害等。结论FL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疗效好,患者对其耐受性好。
张贵兵陈三军
关键词:FLAG方案化学治疗
树突状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2
2006年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在常规治疗达完全缓解后,体内仍会存在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而成为复发的根源,此时依靠机体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是消除MRD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功能最强大、唯一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能有效的把MM的肿瘤抗原呈递给T细胞,产生特异性CTL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对DC在MM免疫治疗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的研究很有意义。
罗姝陈三军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血液病免疫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