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娟娟

作品数:17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艺术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戏曲
  • 5篇艺术
  • 5篇戏剧
  • 4篇元代
  • 4篇水浒
  • 4篇水浒戏
  • 4篇曲艺
  • 4篇戏曲艺术
  • 3篇学科
  • 3篇艺术性
  • 3篇艺术学
  • 3篇艺术学理论
  • 3篇曲学
  • 3篇戏剧戏曲学
  • 3篇跨学科
  • 3篇跨学科研究
  • 3篇方法论
  • 2篇心态
  • 2篇元代水浒戏
  • 2篇再生缘

机构

  • 17篇江苏省文化艺...

作者

  • 17篇陈娟娟

传媒

  • 11篇艺术百家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浙江艺术职业...
  • 1篇现代传播(中...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元代的水浒戏作家及其创作模式被引量:3
2010年
以历史上北宋末年宋江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作品,由于创作者较多、作品数量甚众而自成一类,被称为"水浒戏",元代是水浒戏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本文主要考察元代水浒戏作家所处的时代及其当时的时代情状,指出元代水浒戏作家基本属于蒙古铁骑首先征服的北方地区的汉族文人,大多活动于元世祖忽必烈统治的时代,随着蒙元统治政策由原先的消弭民族隔阂、推行汉法、实现充分"汉化"向维持特权、钳制汉人、加强民族控制转变,元代水浒戏作家们也经历了从上层社会的正统儒生向下层社会的杂剧作家的转变,具有了复杂的"双重身份"。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他们在水浒戏创作上的整体特征,即具有自由化的创作倾向和固定化的创作模式。
陈娟娟
关键词:戏曲艺术艺术创作
习行践履,格物致知——《昆剧表演艺术论》评介
2014年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说到底,戏曲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只要表演存在,戏曲就不会灭亡,表演既是戏曲存活的生命体征又是其充满活力之所在。昆剧作为"百戏之祖",历经六百多年的兴衰浮沉,依靠上一代演员向下一代演员口传心授的习艺方式,使传统表演艺术的基本格局能够流传至今,并存活在舞台上,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戏剧观念的传入和传统戏剧学科的初步建立,
陈娟娟
关键词:舞台表演艺术格物致知艺术论践履昆剧传统戏剧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道路上的远行者——《再生缘》中孟丽君形象论析被引量:3
2006年
《再生缘》作为古代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作,曾被多次改编成为戏曲作品,与前人笔下以及《再生缘》中其他有相似遭遇的女性相比,孟丽君可以说在女性自主意识觉醒道路上走得最坚定,也走得最远。
陈娟娟
关键词:女扮男装女性自主意识
20世纪以来的元代水浒戏研究
2012年
20世纪以来对元代水浒戏的研究,是沿着"现代化历程"的轨迹,探求元代水浒戏真实面貌的一个过程。经过世纪初的初步构建,世纪半的飞速发展,在"文革"之后达到了全面繁荣。随着研究者的理论观念不断更新,研究方法不断突破,元代水浒戏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延伸、扩展、深化,研究体系也更为完备,除了传统的历史学、艺术学研究角度外,又向跨文化、跨学科的方向开掘,包括社会学、生态学、传播学、民俗学、心理学等等,是一个传统现代化的过程。
陈娟娟
关键词:戏曲艺术研究方法跨文化
从《双推磨》到《桃花村》——锡剧《桃花村》戏剧沙龙被引量:1
2009年
由江苏省锡剧团创作的现代锡剧《桃花村》是今年江苏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优秀剧目献礼展演中的一出重头戏,该剧在此前的2009年江苏省优秀新剧目评比展演中获得优秀剧目一等奖,并入选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荣获参演剧目奖。《桃花村》以民选村长这一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中的敏感事件为题材,重点着墨于桃花村党员干部在落选后的反思,通过帮助、扶持新村委工作,以实际行动重新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和拥护,重塑了党员形象。除了戏剧题材上的锐意求新以外,该剧在锡剧的形式探索上也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表现雷振天与雷玉英相惜之情时,将锡剧传统剧目《双推磨》中苏小娥与何宜度互诉衷肠的内容模式化了进去,将传统与现代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对熟谙传统锡剧的观众来说,也更易引起共鸣。江苏省文化厅特别组织了《桃花村》主创人员、江苏省锡剧院的艺术家和广大的锡剧爱好者,围绕从《双推磨》到《桃花村》的主题进行了研讨,以期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能够关注现代锡剧的发展、突破、创新等问题。
陈娟娟
关键词:《桃花村》戏剧题材锡剧参演剧目沙龙传统剧目
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对门类艺术学的促进作用——以戏剧戏曲学为例被引量:5
2013年
艺术学理论以某一个或者几个门类艺术规律为基础甚至以艺术整体的发生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开展对门类艺术理论的提炼和总结,其最终成果必须上升到对于各艺术门类具有普遍价值的理论层次,是"求同"。门类艺术学以个体或者本门类艺术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某一门类艺术的特殊问题,这样形成的研究成果依然停留在个体之上,而且更加关注于本门类区别于其他门类的特点,是"求异"。因此,作为二者之间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的关系,艺术学理论的存在和发展对于门类艺术学来说不但不是一种研究的重复浪费,反而可以弥补门类艺术学本身的不足,拓宽门类艺术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于门类艺术学探索未知或不成熟领域时具有方法论的普遍指导意义。本文以具体的门类艺术——戏戏剧曲学为例,解析艺术学理论的发展对其艺术性再认识、艺术的综合性赏析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积极的深层理论意义。
陈娟娟
关键词:艺术学理论方法论艺术性跨学科研究
从唐元士人境遇看张生形象的转型——《莺莺传》与《西厢记》之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张生形象有一个明显的转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人生追求的侧重点由功名仕途转为爱情婚姻;二、在爱情中由主动者变为被动者。导致这种转型的原因主要与唐元两代士人迥然不同的生存境遇密切相关,就元代士人而言,他们无论在科举仕途上还是在爱情婚姻上都举步维艰。
陈娟娟
关键词:《莺莺传》《西厢记》
元代水浒戏源流探析——从宋江起义到元代水许戏被引量:1
2011年
水浒故事是由宋江事附会生发,宋江起义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史书对其经过只是作了简略描述,真正为后世水浒戏曲、小说提供大量素材的是流传于民间的有关水浒英雄的故事和传说。宋江等人人数虽然不多,但活动地区广泛,十分符合说话的传奇性要求,同时他们的结局悬疑,更易引起人们的想象。另一方面,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说,中原失陷在异族手中,北方人民在异族统治之下痛苦弥深;南宋偏安,政治腐败,奸臣暴政使百姓怨声载道,故当时南北民间生出崇拜草泽英雄的心理,于是"自有奇闻异说,生于民间,辗转繁变,以成故事"。水浒故事历时愈久,流传愈广,内容日趋丰富,人物形象也日益鲜明,为后来元水浒戏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元代水浒戏是文人创造的产物,那么作为其源流的宋代水浒故事的流传衍化、发展丰富则更多的是民间力量选择和推动的结果。
陈娟娟
关键词:戏曲艺术宋江起义南宋水浒故事
元末明初水浒戏创作模式及其心态的嬗变被引量:1
2012年
元末及由元入明的水浒戏作家处于元代统治政策的第二个大转变时期。仁宗继位后,再一次确定了兴汉法、重文治的统治政策,并抛出了科举选士这根橄榄枝,激活了元朝南北统一后实行钳制汉人政策所带来的文化冷漠气氛,使文人们看到了梦寐以求的积极进仕的希望,在整体上增强了汉族文人的认同感和社会向心趋势。原来致力于运用杂剧这一世俗模式进行文化斗争的汉族文人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复归;而理学正统思想的确立,又使得他们的创作内容呈现出迥异于元代的阶段性特质。元代前期水浒戏创作中"替天行道救生民"的市民视角在元末明初的水浒戏创作中已经基本不可见,戏中充斥了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三纲五常"之道,强调要以正直和尽忠之心来辅佐皇上,"替天行道显忠良"。
陈娟娟
关键词:水浒戏创作心态元末明初
媒体融合时代智库型社科期刊的构建与发展
社科期刊作为承载和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界思想创新成果和智慧结晶的载体,由其转型而成的智库在独立性、研究视角、影响力这三个方面具有其他传统智库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但在其实际运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短板。构建以学术社群为中心的内...
陈娟娟
关键词:媒体融合智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