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晓露

作品数:17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历史地理
  • 2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犍陀罗
  • 5篇考古
  • 4篇遗址
  • 3篇青铜
  • 3篇中西文化交流
  • 3篇佛教
  • 2篇学者
  • 2篇早期铁器时代
  • 2篇丝绸之路
  • 2篇铁器
  • 2篇铁器时代
  • 2篇青铜时代
  • 2篇泉水
  • 2篇聚落
  • 2篇贵霜
  • 2篇佛教考古
  • 2篇佛寺
  • 2篇城址
  • 1篇大学历史
  • 1篇大月氏

机构

  • 17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新疆文物考古...

作者

  • 17篇陈晓露
  • 2篇韩建业
  • 1篇安成邦
  • 1篇魏坚
  • 1篇刘子凡

传媒

  • 7篇西域研究
  • 2篇文物
  • 2篇考古与文物
  • 1篇美术研究
  • 1篇故宫博物院院...
  • 1篇华夏考古
  • 1篇敦煌研究
  • 1篇边疆考古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3
  • 2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倚榻饮酒”图像的嬗变被引量:1
2013年
宴饮场景是中外艺术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图像。本文所谓"倚榻饮酒"是诸多宴饮图像中的一种,构图模式较为固定,饮酒者斜倚床榻、手持酒器,旁边其他人或坐或立。这类图像在希腊和西亚艺术中,有着悠久的传统。本文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大致勾勒出这类图像自西向东传播的脉络,初步探讨其在不同背景中的文化内涵。
陈晓露
关键词:中外文化交流犍陀罗
大佛像源流刍议被引量:2
2012年
大佛像主要见于龟兹、巴米扬和云冈等石窟中,一般认为这类石窟首创于龟兹地区。通过对地面佛寺的考察,本文认为,大佛像首先出现于公元4世纪的犍陀罗地面佛寺中。龟兹地区的大像窟,是将犍陀罗大佛像和回字形佛寺这两种因素融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新疆米兰地区亦发现有犍陀罗风格的大佛像,这证明了地面佛寺中的大佛像也传播到了西域地区。
陈晓露
关键词:中西文化交流犍陀罗
鄯善佛寺分期初探被引量:3
2013年
鄯善是东汉魏晋时期西域佛教中心之一。本文通过与犍陀罗佛寺对比,根据建筑形制、建筑材料、建造方法、出土物等将鄯善佛寺分为四期,并初步探讨各期的年代、文化内涵及演变规律。
陈晓露
关键词:中西文化交流犍陀罗
中亚早期城址形制演变初论——从青铜时代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被引量:1
2019年
本文以中亚马尔吉亚那和巴克特里亚地区为重点,兼及索格底亚那地区,对这一地理范围内发现的从青铜时代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主要城址进行了初步考察,勾勒出中亚早期城址形制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陈晓露
关键词:聚落遗址
新疆泉水沟遗址、都木都厄布得格遗址试掘简报
2024年
一概况,泉水沟遗址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八十四团五连南部约1公里处,南距博乐市约13公里;都木都厄布得格遗址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青科克沟口南侧、小营盘镇明格陶勒哈村东侧的都木都厄布得格草场,南距博乐市约39公里(图一)。
陈晓露韩建业韩建业
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泉水遗址
吐火罗问题学术座谈会综述
2013年
2013年4月13~14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吐火罗问题”学术座谈会,来自国内外学术界不同学科的近三十位学者与会,围绕这一问题分别从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体质人类学、分子人类学、艺术学等不同角度展开了讨论。会议由西域历史语言所所长沈卫荣教授主持,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亦亲临会场,认真听取了会议发言。
陈晓露刘子凡
关键词:学术座谈会著名学者体质人类学分子人类学
楼兰壁画墓所见贵霜文化因素被引量:5
2012年
2003年,楼兰地区首次发现大型壁画墓,立即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由于墓室东壁绘有"饮酒图",有学者认为表现的是粟特人饮酒场面,进而推断这是一座早期粟特人墓葬。本文通过对墓葬所含贵霜文化因素的详细分析,认为楼兰壁画墓实际上是一座侨居楼兰的中亚贵霜人的墓葬。
陈晓露
关键词:中西文化交流新疆考古
从伎乐供养人图像看希腊化对佛教美术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文章关注了早期佛教艺术中的世俗伎乐供养人("伎乐人")图像,认为其形象源自于印度现实生活中乐伎、舞女等社会地位较为低下的供养者,后受到希腊化艺术影响,表现为载歌载舞的伎乐人队列。由此,作者推断,中亚、西域等地流行的行像等佛教仪式,其形成可能受到了希腊宗教举行节日庆典习俗的影响,这与佛教逐渐通俗化的过程相一致。
陈晓露
关键词:希腊化犍陀罗
世界古代史研究视角下的丝绸之路——《古国文明与丝绸之路》评介
2022年
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丝绸之路相关的研究著作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古国文明与丝绸之路》(1)(以下简称“本书”)是杨巨平教授领衔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这一著作却并非赶时髦的应景之作。主编杨巨平教授在“绪论”部分对这项研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介绍。该项目2011年立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研究成果并未为蹭热度匆忙出炉,而是按照既有的研究计划逐项开展、不断完善,直到2021年才最终付梓出版。这部厚重的书稿,凝结着杨巨平教授团队历十年之功的心血。
陈晓露
关键词:丝绸之路一带一路
扜弥国都考被引量:4
2016年
扜弥是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南道的重要绿洲国家之一。关于其国都地望,学术界曾有过多种说法,未能达成一致。通过对甘肃悬泉出土简牍的解读和对新疆圆沙、喀拉墩两处遗址出土考古材料的分析,本文认为:传世文献所载扜弥改名拘弥之事发生在西汉宣帝年间,其直接原因是国都从扜弥城迁至宁弥城;圆沙古城即原国都扜弥城,形制为西域土著圆城,并受到中亚城制的影响;喀拉墩古城即宁弥城,受汉文化影响,平面为正方形。圆沙古城所在绿洲规模远大于喀拉墩遗址,反映了扜弥迁都后实力大减的史实,并从原南道大国逐渐沦为于阗附庸、最终被兼并。至迟在公元3世纪,扜弥国已不复存在。灭国后,喀拉墩城在于阗的治下继续使用到公元5世纪,之后被彻底放弃。
陈晓露
关键词:丝绸之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