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粟裕
- 作品数:27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艺术农业科学更多>>
- 隋至五代西天祖师像与《付法藏因缘传》
- 2021年
- 北魏时西域沙门吉迦夜与昙曜翻译的六卷本《付法藏因缘传》记录了从佛陀传法迦叶始,至师子比丘的二十三位西天传法祖师,它对中国天台宗、禅宗等宗派祖师系统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图绘西天祖师像的做法在北朝时已出现,但严格依照《付法藏因缘传》文本绘制的当为开凿于隋开皇九年(589)的大住圣窟。此后直至晚唐五代,龙门和敦煌均有西天祖师像的图绘或文字记录。这些内容展示出地论宗、禅宗等宗派利用《付法藏因缘传》进行本宗祖师建构过程中的细节。
- 陈粟裕
- 月映千江——明清时期佛教绘画面面观
- 2019年
- 谈到明清时期的佛教状况,学界的普遍评价为"衰落"二字。如汤用彤先生在《五代宋元明佛教事略》中谈及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有如此评价:"隋唐之后,外援既失,内部就衰,虽有宋初自奖励,元代之尊崇,然精神非旧,佛教仅存躯壳而已……然佛教究自明中叶后大衰。"〔1〕前辈学者的论述主要着眼于佛教内部的发展状况、教义与义理的研究、帝王的支持等方面,故而有此结论。
- 陈粟裕
- 关键词:佛教绘画明中叶明清
- 诸教艺苑 和乐大美 首届中国宗教艺术展面面观
- 2014年
- 2014年9月1日,由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主办、中国宗教艺术网承办的首届中国宗教艺术展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展,此次展览是由学术界发起的大型宗教艺术展,汇集各大宗教当代艺术精品,展现中国宗教大美成就,促进了学术界、艺术界、宗教界以艺术为媒介而开展沟通交流,意义重大。9月5日,中国宗教文化艺术论坛在艺术展期间开幕,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
- 陈粟裕
- 关键词:中国宗教艺术展大美和乐
- 零光片羽:丝绸之路上的女性图像与精神信仰
- <正>从长安出发,路向西北,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或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达大月氏、安息;或经交河、龟兹、疏勒,越过葱岭到大宛,再往西行直达大秦。在这条由商旅、使臣、僧侣开拓的丝绸之路上,回荡着驼铃与马...
- 陈粟裕
- 文献传递
- “纪念任继愈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综述
- 2016年
- 在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教育家、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代宗师任继愈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召开了“纪念任继愈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以回顾任继愈先生的学术贡献,忆念任继愈先生的大家风范,寄托我们对任继愈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
- 陈粟裕
- 关键词:历史文化研究
- 佛光何以重现于阗佛像
- 2015年
- 新疆和田市古称于阗,为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要一站,也是西域大乘佛法兴盛之地。由于气候的变化,大量遗迹留存在沙漠之中,19世纪末期吸引了大量西方探险家来此挖掘。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考古学家的保护、发掘,大量遗址得以重新呈现,考古和美术研究也得以顺利进行,特别是大量唐代遗址的出土。
- 陈粟裕
- 关键词:大乘佛法美术研究唐代佛教历史文化内涵
- 新疆和田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图像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位于新疆和田市策勒县南部的达玛沟水系为古代于闻佛教遗址较为集中之地。2002年清理出的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完整地呈现了于阗6—7世纪的绘画风格。佛寺中的图像配置为东、南、西三壁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表现了七尊佛像,北壁寺门两侧绘制了两身守护神。佛像采用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通行样式,而守护神图像则可能为于阗所特有。本文主要利用丝绸之路上的同类图像,对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的图像题材进行判断,认为此寺三壁表现的是过去七佛,寺门西侧的武士形守护神为散脂夜叉。通过对壁画题材的分析进而讨论于阗在丝绸之路图像传播中的作用。
- 陈粟裕
- “新样文殊”中的于阗王形象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在敦煌莫高窟220窟出现的"新样文殊",采用了文殊菩萨、善财童子、于阗王的三尊式配置方式,在以往的"文殊并侍从图"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并用于阗王替代了昆仑奴。在对文献的梳理与图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于阗王牵狮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胡王朝贡的图像,并且与《华严经》的流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于阗王的形象则是来自于活动于中原一带的西域商胡,这一于阗王的塑造来自于晚唐时期人们对于于阗的想象与神话。
- 陈粟裕
- 关键词:狮子华严经
- 五台山与牛头山——榆林32窟《文殊、普贤并侍从图》与菩萨住地的讨论被引量:1
- 2013年
- 《文殊、普贤并侍从图》是敦煌壁画的常见题材之一,通常位于佛龛或窟门两侧,吐蕃统治敦煌之后其背后出现了相关的道场化现图,文殊身后通常为五台山,而普贤的相关图像却并不确定,甚至在榆林32窟中出现了以于阗牛头山为背景的《普贤并侍从图》,虽然此图在敦煌石窟中属于孤例,但是反映出晚唐至宋初时对于菩萨住地的讨论。《华严经》"菩萨住地品"中关于文殊、普贤菩萨道场的记载并不十分清楚,在汉地与周边区域的佛教圣地开始了一场关于菩萨道场究竟在何处展开争夺,纷纷通过文献、神迹、图像等方式确定自身的神圣性与合法性。于阗的牛头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也参与进了这场讨论,并且这种观念影响到了敦煌壁画的创作。
- 陈粟裕
-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瑞像图中的于阗因素--以231窟、237窟为中心
- In cave 231 and 237,the style and technique of the representations of famous images had a unify character in D...
- 陈粟裕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