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艳
- 作品数:7 被引量:47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针刺中枢神经加工机制研究及其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
- 戴建平田捷白丽君艾林秦伟赵百孝樊永平陈鹏陈红艳
- 穴位特异性作为整个中医针刺理论的核心,对该问题地深入阐述仍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挑战。申报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联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以及北京市重点基金项目的支持下,经过长达八...
- 关键词:
- 关键词:针刺治疗
- 缺血性脑白质疏松患者基于体素的脑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方法,探讨缺血性脑白质疏松(LA)患者大脑灰质体积是否存在异常及其分布特征。方法:LA认知功能障碍患者34例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老年人23名(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被试均进行了认知功能测查和3.0T磁共振影像检查,根据认知量表评分结果将LA组分为LA轻度认知功能障碍(LA-MCI)组和LA血管性痴呆(LA-VD)组。采用VBM对所有被试大脑灰质密度和灰质体积进行基于体素检测和比较,分析LA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大脑灰质密度减少区域、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A-VD组左前额叶及黑索回大脑灰质密度减低(P<0.05);LA-MCI组右中央前后回及左顶上回、左尾状核区灰质密度减低(P<0.05);与LA-MCI组比较,LA-MCI组左额中回和右额中回灰质密度减低(P<0.05)。LA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执行功能分数与左额中叶灰质体积显著相关(P<0.05)。结论:LA患者存在广泛的大脑灰质萎缩,执行功能下降与其密切相关。
- 王金芳张玉梅张玉梅陈红艳李越秀叶娜叶娜冯丽
-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磁共振成像
- 脑白质病变病理学及影像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6年
- 脑白质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介绍脑白质病变的临床表现、病理学与影像学研究进展及目前研究的不足等内容,加深对脑白质病变病理表现的认识,提高对脑白质病变早期可逆性病理改变的识别,以便临床早期干预,预防痴呆的发生。
- 王金芳梁莹陈红艳冯丽叶娜王诗男张玉梅
- 关键词:脑白质病变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理
- 脑白质疏松患者大脑功能网络小世界属性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1eukoaraiosis,LA)对大脑功能网络效率的影响,分析其小世界特性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北京天坛医院2014年1月一2015年9月门诊的34例脑白质疏松患者和23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老年人(NC组),运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进行评定,将脑白质疏松组分为LA认知正常(CN,cognitivenormal)组[LA(CN)组,n----11]、IJA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nondementia)组[LA(VCIND)组,/Z----23]。采集大脑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BOLD—fMRI)图像,进行功能网络建立和小世界属性分析。结果以连接矩阵的稀疏度(sparsity)为阈值,在0.05~0.5范围内,三组受试者的8值均〉1,均具有小世界属性。LA(CN)组及LA(VCIND)组的入均低于正常老年人,即越接近于1。LA(CN)组1均高于正常人;LA(VCIND)组_y均低于正常人。LA(CN)组6均高于正常人;LA(VCIND)组8均低于正常人。结论LA患者大脑功能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受损,与正常人相比,LA认知正常组小世界属性增强,而LA认知功能障碍组的小世界网络特性减低,表明IA患者的脑网络拓扑组织结构受损可能与认知障碍相关。
- 王金芳陈红艳陈红艳李越秀叶娜冯丽张玉梅
-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小世界特性磁共振成像
- 磁共振脉冲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一)被引量:10
- 2010年
- 从1946年Bloch和Purcell发现磁共振现象以来,磁共振在医学上的应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Lauterbur和Mansfiled因在磁共振方面的贡献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目前的医学领域中,
- 戴建平陈红艳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中枢神经系统
- 基于格兰杰因果分析的针刺不同效应阶段中枢神经传导通路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效应阶段是否会引发中枢神经信号不同的传导通路。材料与方法采用非重复事件相关的实验设计模式和多元格兰杰因果有效连接度分析方法。结果研究表明针刺即时效应仅引发大脑微弱、稀疏的因果有效连接,包括经丘脑的体感上行传导通路与由额叶皮层投射到疼痛反应区的自上而下的控制通路。持续性效应阶段,仅在针刺足三里穴后会引发广泛大脑区域的更为紧密的因果连接模式。结论针刺效应可能涉及大脑网络多水平层面信息流的整合与交互。
- 孙传铸白丽君牛璇陈红艳陈鹏张明劳力行
- 关键词:针刺磁共振成像
- 基于脑功能影像技术的针刺机制研究探讨被引量:6
- 2015年
- 针灸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与中草药一起,成为中医体系最重要的2种治疗方法。近几十年来,针灸作为西医的补充治疗或替代治疗得到了推广[1-4]。中医与现代医学﹑生物科学之间相互渗透,2种不同医学体系的界限逐步被打破,脑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这一过程。现代神经成像技术为研究穴位-大脑-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视化的资料。目前针刺机制的影像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刺镇痛机制的传导通路、穴位功能特异性的神经表象,以及多模态成像技术结合等3个方面。
- 孙传铸白丽君牛璇张宇辰王姗郝弄萧博克郭又天张明陈红艳陈鹏劳力行
- 关键词:针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