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继华

作品数:40 被引量:186H指数:8
供职机构: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脑梗
  • 10篇脑梗死
  • 10篇梗死
  • 8篇出血
  • 7篇脑出血
  • 6篇微创
  • 5篇康复
  • 5篇急性
  • 4篇动脉
  • 4篇血肿
  • 4篇抑郁
  • 4篇卒中
  • 4篇疗效
  • 3篇早期康复
  • 3篇术后
  • 3篇综合征
  • 3篇卒中后
  • 3篇微创血肿
  • 3篇脑卒中
  • 3篇结核

机构

  • 38篇郴州市第一人...
  • 6篇中南大学
  • 2篇常德市第一人...
  • 1篇湘南学院

作者

  • 38篇陈继华
  • 18篇黄仁彬
  • 13篇杨期明
  • 9篇姚晓喜
  • 7篇李海鹏
  • 5篇夏明万
  • 5篇雷生锁
  • 5篇党静
  • 4篇肖波
  • 4篇苏化庆
  • 4篇熊波
  • 3篇杨国帅
  • 3篇曾荣
  • 3篇李青
  • 3篇罗乔英
  • 3篇张翼
  • 2篇刘雅丽
  • 2篇符鹏程
  • 2篇谢菊生
  • 2篇田涛

传媒

  • 4篇医学临床研究
  • 3篇中风与神经疾...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3篇湘南学院学报...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2篇卒中与神经疾...
  • 2篇当代护士(中...
  • 2篇中外医疗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湖南医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国药业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7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 1篇1997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交通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评价介入栓塞治疗在前交通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本院7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DSA影像诊断结果和介入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的患者通过DSA确诊后均采用微导管进行动脉瘤栓塞治疗,选用电解弹簧圈。78例患者中74例动脉瘤完全闭塞,3例遗留微量残颈显影,1例死亡。治疗前和出院时GCS评分有明显改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均经DSA检查,均显示动脉瘤闭合良好,无死亡病例及永久性并发症情况。结论:通过电解弹簧圈进行微导管栓塞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和术后出血,值得临床推广。
陈继华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介入
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帕罗西汀治疗老年人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帕罗西汀治疗老年人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80例PSD患者,按析因设计分为常规治疗、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及康复联合药物治疗4组,每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o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康复联合药物治疗组患者的HAMD、SSS、FMA、BI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康复治疗组及药物治疗组。结论: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帕罗西汀治疗能显著改善老年人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陈继华
关键词:康复训练帕罗西汀
16例脑内多发结核瘤的临床分析
2017年
目的提高脑内多发结核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6例脑内多发结核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腰穿脑脊液结果、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多数患者以发热、头痛起病,意识障碍2例,癫痫发作1例,眼外肌麻痹7例,偏瘫3例,脑膜刺激征6例,合并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例,腰穿压力升高13例,蛋白升高12例,氯化物降低10例,糖降低8例,脑脊液常规白细胞升高9例,细胞学混合细胞反应4例,淋巴-单核细胞反应3例。头部MRI示颅内多发结节灶,增强可见均匀闭环强化,可见典型"靶征"。16例患者均行四联规范抗结核治疗,治愈15例,死亡1例。结论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脑脊液结果和影像学表现基本可明确诊断,抗结核治疗有效可进一步确诊。
党静陈继华
关键词:结核瘤
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010年
目的探讨颗粒复位手法(PRM)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PC-BPPV患者进行PRM治疗。结果经1次PRM治疗后,30例症状消失,首次治疗成功率为75%,其中病程在1周内的21例有19例症状消失。5例经2次PRM治疗,2例经3次PRM治疗后症状也消失,总治疗成功率为92.5%。结论 PRM治疗PC-BPPV安全有效,凡诊断明确均应给予PRM治疗。
姚晓喜田涛黄仁彬杨期明陈继华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半规管
脑出血微创血肿碎吸术后超早期介入康复护理训练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对脑出血患者微创血肿碎吸术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效果。方法将73例脑出血微创血肿碎吸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进行超早期(24h内)康复护理训练干预。康复前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Fugl-Meyer评分和Bathel指数评分,并比较2组康复后3周内肺炎和褥疮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Fugl-Meyer评分和Ba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出血微创血肿碎吸术后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罗乔英刘雅丽刘小燕陈继华
关键词:脑出血微创血肿碎吸术康复护理
艾地苯醌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预防性研究被引量:24
2013年
目的:观察艾地苯醌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预防作用和对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艾地苯醌。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对两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并评定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治疗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AMD评分及S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地苯醌的早期应用能减少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并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张翼陈继华付鹏程
关键词:抑郁艾地苯醌脑卒中后抑郁脑梗死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儿童癫痫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对癫痫患儿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302例癫痫患儿,均给予丙戊酸钠,其中单独用药216例,其余患儿联用卡马西平、氯硝西泮等,观察并对比联合用药和单独用药时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患儿年龄越小,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浓度的概率越低,小于3岁的患儿中有42.86%低于有效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药浓度达50~100 mg/L时,单独应用丙戊酸钠疗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血药浓度的上升而升高,与低浓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联合用药中,卡马西平和苯巴比妥等药会降低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与单独用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儿安全性较高,在治疗过程中需积极监测血药浓度。
党静陈继华
关键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儿童癫痫临床疗效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效果。方法应用Epley管石复位法、Semont管石解脱法、Barbecue翻滚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2例。结果 42例中经耳石复位法治愈36例(85.7%),有效4例(9.5%),复位失败2例(4.8%)。失败的2例经前庭功能训练治愈。结论耳石复位法是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复位失败的患者可试行前庭功能训练。
姚晓喜田涛杨期明陈继华黄仁彬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复位法
非结合胆红素在脑梗死急性期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UCB浓度的动态变化,探讨UCB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脑梗死组发病第1、3、6天及对照组的空腹血清UCB浓度。结果发病第1天脑梗死患者血清UCB浓度较对照组略为升高,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3天和第6天UCB浓度依次下降,发病第3天较第1天UCB浓度下降(P<0.01),发病第3天UCB浓度与第6天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发病第6天UCB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体积和发病第3天、第6天血清UCB浓度呈负相关(r3=-0.335,P<0.05;r6=-0.267,P<0.05)。结论UCB的升高有可能是机体对脑缺血损伤的防御反应。UCB可能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李海鹏杨期明陈继华罗乔英姚晓喜李青黄仁彬熊波
关键词:脑梗死非结合胆红素钒酸盐氧化法
睡眠剥夺介导神经元自噬抑制对小鼠抑郁样行为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对小鼠抑郁样行为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将36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睡眠剥夺组和雷帕霉素组,每组12只。雷帕霉素组小鼠以剂量20 mg·kg^(-1)雷帕霉素治疗。通过行为学测试判断小鼠抑郁样症状,使用Morris水迷宫以探究认知功能障碍,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HE染色、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探究小鼠海马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睡眠剥夺造成小鼠糖水摄取率和开野穿格次数显著减少(P<0.05),悬尾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5)。此外,睡眠剥夺造成小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穿越平台象限次数显著减少(P<0.05)。然而,雷帕霉素干预明显改善了小鼠抑郁样行为相关指标,且提高了小鼠认知功能。睡眠剥夺小鼠海马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增加(P<0.05),而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II/LC3-I、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表达却显著降低(P<0.05),且自噬囊泡减少而神经元凋亡却增加。与睡眠剥夺组相比,雷帕霉素组海马组织中mTOR表达下降(P<0.05),LC3-II/LC3-I和Beclin-1表达增加(P<0.05),增加神经元自噬的同时减少神经元凋亡。结论:长期睡眠剥夺通过上调mTOR表达,抑制LC3-II/LC3-I、Beclin-1表达,抑制神经元自噬并介导神经元凋亡,最终诱导小鼠出现抑郁样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
陈春华陈继华黄琼何清谷娟
关键词:睡眠剥夺自噬雷帕霉素抑郁样行为认知功能障碍小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