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刚

作品数:9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包头市第四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置换术
  • 2篇全膝关节
  • 2篇全膝关节置换
  • 2篇全膝关节置换...
  • 2篇膝关节
  • 2篇膝关节置换
  • 2篇膝关节置换术
  • 2篇疗效
  • 2篇骨折
  • 2篇关节
  • 2篇关节置换
  • 1篇动力学模型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退变
  • 1篇腰椎退变性
  • 1篇腰椎退变性疾...
  • 1篇腰椎椎弓根
  • 1篇腰椎椎弓根螺...
  • 1篇远端
  • 1篇远端骨折

机构

  • 5篇包头市第四医...
  • 2篇包头医学院

作者

  • 5篇韩刚
  • 5篇裴晓东
  • 3篇李锐
  • 2篇王忠文
  • 1篇何利民
  • 1篇何立民
  • 1篇黄林
  • 1篇韩晓亮
  • 1篇薛瑞衡
  • 1篇郝信
  • 1篇薛瑞恒
  • 1篇杨长征

传媒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3年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全世界每年都在快速增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术后出现假体松动、伸屈和负重后出现畸形、疼痛等并发症,已经引起了广大骨科医生足够的重视。选择高质量的假体、设计个体化的假体和制定精确化的手术,成为骨科医生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来人工膝关节手术指征、假体、生物力学模型以及手术方式的演变进行阐述,并结合目前最新发展的技术对TKA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和预测。
韩刚裴晓东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生物力学动力学模型
PFNA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探讨PFNA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PFNA微创治疗35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结果骨折全部愈合,无髋内翻及内固定物切出、螺钉穿出。1例出现退钉,因过早完全负重,导致骨折端短缩,未做任何处理,骨折于8周愈合。结论 PFNA具有微创、设计合理、内固定可靠,允许患者早期下地活动。PFNA系统是理想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案。
裴晓东何立民李锐韩刚薛瑞衡王忠文郝信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PFNA微创
基于3D打印的腰椎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导航模板来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用术前采集的CT详细数据资料联合3D打印技术制作的导航模板来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tlif)进行治疗,术后采用CT和X射线对置钉效果进行评价,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然后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分别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置钉准确率、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分,治疗后优良率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导航模板来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率高,临床疗效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杨长征裴晓东柴红生韩刚
关键词:腰椎椎弓根螺钉腰椎退变性疾病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从2005年5月~2007年10月,应用LCP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15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年,最终采用Jakim功能评分判定功能:优9例,良4例,优良率为86.7%。结论LCP内固定是一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理想方法。
裴晓东何利民李锐薛瑞恒韩刚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LCP钢板骨质疏松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髓内导向杆不同入钉方法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roplasty,TKA)中,采用传统以胫骨平台中心为入钉点以及数字化技术设计入钉点的胫骨髓内定位方法疗效。 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0月60例行单侧TKA且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30例采用以胫骨平台中心为入钉点的胫骨髓内定位方法,B组30例采用Mimics10.01软件模拟胫骨髓内导向杆的个体化入钉点方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病因、病程以及术前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周于X线片上测量胫股角及正、侧位胫骨角,随访期间行HSS和WOMAC评分,并评估关节活动度。 结果B组数字化技术设计的入钉点均位于胫骨平台中心前方,与传统入钉点位于胫骨平台中心不一致。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6个月。术后1周X线片测量示,A、B组胫股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6.65,P= 0.72),但A组正、侧位胫骨角显著低于B组(P 〈 0.05)。两组术后3、6个月时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及WOMAC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 0.05),术后6个月时亦显著优于3个月时(P 〈 0.05)。术后3个月两组HSS评分及WOMA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术后6个月时B组评分显著优于A组(P 〈 0.05);术后3个月时B组关节活动度显著优于A组(t=2.13,P=0.04),但术后6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P=0.56)。 结论与传统髓内导向杆入钉点定位比较, 数字化设计的个体化入钉点定位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更精确,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关节活动度能更早到达90°,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裴晓东黄林韩刚李锐王忠文韩晓亮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数字化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