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玲

作品数:180 被引量:849H指数:14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5篇期刊文章
  • 28篇专利
  • 7篇科技成果
  • 4篇学位论文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5篇农业科学
  • 34篇生物学
  • 11篇医药卫生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2篇线虫
  • 20篇松材
  • 20篇松材线虫
  • 20篇基因
  • 18篇群落
  • 17篇昆虫
  • 12篇湿地
  • 11篇土壤
  • 11篇昆虫群
  • 11篇昆虫群落
  • 9篇多样性
  • 9篇抑菌
  • 9篇群落结构
  • 8篇自然保护
  • 8篇自然保护区
  • 8篇微生物
  • 8篇病菌
  • 7篇扎龙湿地
  • 7篇酶活性
  • 7篇克隆

机构

  • 167篇东北林业大学
  • 28篇黑龙江中医药...
  • 1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0篇国家林业局
  • 9篇黑龙江八一农...
  • 6篇黑龙江农业经...
  • 5篇北京林业大学
  • 5篇黑龙江省林业...
  • 4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哈尔滨商业大...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沈阳工业大学
  • 2篇哈尔滨师范大...
  • 2篇北京农业职业...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新疆农垦科学...
  • 2篇菏泽学院
  • 2篇黑龙江省农业...
  • 2篇黑龙江省带岭...
  • 1篇安徽大学

作者

  • 178篇马玲
  • 28篇马伟
  • 16篇顾伟
  • 14篇郝昕
  • 12篇王步勇
  • 10篇丁新华
  • 9篇梁喜龙
  • 9篇陈旭日
  • 9篇王峰
  • 9篇王宝秋
  • 9篇王慧
  • 9篇谢家全
  • 9篇周宏威
  • 8篇刘雪英
  • 8篇羿宏雷
  • 8篇姜波
  • 8篇李洋
  • 8篇张静
  • 8篇葛康康
  • 7篇李璐

传媒

  • 5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0篇安徽农业科学
  • 9篇林业科学
  • 6篇生态学报
  • 5篇森林工程
  • 5篇昆虫学报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中医药信息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植物研究
  • 3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哈尔滨师范大...
  • 2篇林产工业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Journa...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吉林林学院学...
  • 1篇防护林科技
  • 1篇林业机械与木...

年份

  • 5篇2024
  • 10篇2023
  • 5篇2022
  • 10篇2021
  • 7篇2020
  • 5篇2019
  • 7篇2018
  • 12篇2017
  • 12篇2016
  • 10篇2015
  • 18篇2014
  • 10篇2013
  • 10篇2012
  • 6篇2011
  • 7篇2010
  • 8篇2009
  • 15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1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树木内部虫致缺陷无损检测仪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树木内部虫致缺陷无损检测仪,该仪器包括:检测仪外部封装模块、主芯片处理模块、电磁波产生模块、电磁波接收模块、收发一体化天线、显示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另外为了提高检测仪应用范围、预防电子设备呼...
周宏威马玲周宏举赵勇侯壮陈凡
文献传递
温度对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为了提高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的重要天敌——白蜡吉丁柄腹茧蜂Spathius agriliYang的繁育效率,本研究调查了不同温度(22,24,26,28,30和32℃)对该蜂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2~32℃范围内,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卵、茧蛹及世代发育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而幼虫的发育速率在26℃时最快。卵、幼虫、茧蛹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34,16.89,14.16和13.84℃,有效积温分别为24.59,61.16,166.27和276.80日.度。温度对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量、子代蜂数量和性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据此提出适于人工繁育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温度范围为26~28℃。
田军王小艺杨忠岐马玲郎瑾郎瑾何国萍
关键词:白蜡窄吉丁温度发育繁殖寄生
植物源制剂防治病虫害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马玲刘宏伟马伟张国财王占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学农药以每年2﹪左右的比例下降,而生物农药的产量每年以10﹪-20﹪的速度递增。全世界生物农药产品已超过100多种,其中生物技术产品有10余种,在生物农药中,90﹪以上是微生物杀虫剂。由于生...
关键词: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生物农药微生物杀虫剂
基于反向分子对接的虫草素和三磷酸虫草素的生物活性被引量:2
2016年
分别采用idTarget、Pharm Mapper在线反向分子对接软件预测虫草素和三磷酸虫草素的靶标蛋白(药效团匹配蛋白),用Ledock分子对接软件模拟虫草素、三磷酸虫草素与靶标蛋白的结合构象,用Lig Plus软件分析结合构象活性口袋内残基与配体的相互作用。反向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三磷酸虫草素与靶标蛋白的自由结合能比虫草素与靶标蛋白的自由结合能低。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与虫草素相比,三磷酸虫草素与靶标蛋白活性口袋内的氨基酸残基可形成更多的氢键,且三磷酸虫草素和靶标蛋白有较好的几何匹配,其自由结合能也较低,其结合构象更稳定。根据正向、反向分子对接结果,认为三磷酸虫草素是虫草素进入人体内发挥生物活性的主要物质。
程功张国财马玲田树新张星耀
关键词:蛹虫草虫草素分子模拟
银中杨黑星病病原菌鉴定
2014年
[目的]对银中杨黑星病病原菌进行鉴定。[方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银中杨上一叶部病害发病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和采集病害标本,并通过致病性测定、分子和形态学鉴定相结合。[结果]分离得到的菌株为山杨黑星孢菌,为银中杨黑星病病原菌Fusichadium tremulae(Fr.)。[结论]此前尚未见山杨黑星病菌引起银中杨黑星病的报道。
刘雪英沙依拉.帕那西刘雪峰马玲
关键词:黑星病银中杨病原菌
一种树木缺陷无损检测系统的天线控制平台
一种树木缺陷无损检测系统的天线控制平台,属于树木无损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树木内部缺陷无损检测结果,克服发射天线位置和接收天线位置固定不变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缺陷,设计了一种树木缺陷无损检测系统的天线控制...
周宏威赵勇胡俊峰侯壮陈凡马玲
文献传递
松材线虫抗逆态基因Bx-DAF6鉴定及基因沉默被引量:9
2016年
为探究松材线虫抗逆态幼虫形成的分子机理,本文对抗逆态基因daf-6进行了鉴定和基因沉默研究。应用BLAST比对技术,在松材线虫基因组数据中鉴定得到秀丽线虫daf-6的同源基因,命名为Bx-DAF6。应用PCR技术进行Bx-DAF6完整蛋白编码区(CDS)扩增。采用RNAi技术进行Bx-DAF6沉默,分析该基因的沉默对松材线虫抗逆态幼虫形成的影响。PCR扩增得到CDS区全长2 700 bp,Bx-DAF6编码的蛋白质具有固醇传感结构域。Bx-DAF6沉默抑制了2龄幼虫转变为抗逆态幼虫,表明Bx-DAF6在2龄幼虫转变为抗逆态幼虫生理过程中起正向调控作用。
王峰李丹蕾马玲王博文陈俏丽张瑞芝苏丹康新宇翟雯
关键词:松材线虫松树萎蔫病基因鉴定基因沉默
不同维生素对桦褐孔菌生长及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2023年
通过对4种不同维生素B诱导后的桦褐孔菌的生长量、三萜类化合物积累及三萜代谢途径相关酶活性进行检测。发现VB 1、VB 3、VB 6、VB 12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均能对桦褐孔菌的生物量和三萜质量分数积累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质量浓度为10 mg/L VB 12诱导后效果最好,生物量是对照组的1.45倍,三萜质量分数是对照组的2.03倍;当质量浓度为20 mg/L VB 12诱导后,桦褐孔菌生物量是对照组的1.42倍,三萜质量分数是对照组的2.64倍。发酵第10天,在这4种不同维生素B诱导下,桦褐孔菌的法尼基焦磷酸合酶、角鲨烯合酶的活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有利于桦褐孔菌的生长,促进了桦褐孔菌三萜代谢过程的进行,提高了桦褐孔菌三萜的产量。
邓振王欣然谭瑞娜马玲
关键词: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维生素B酶活
榛实象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分布及超微结构被引量:1
2023年
为了明确榛实象(Curculio dieckamanni)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榛实象雌雄成虫触角在头部的位置及形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榛实象雌雄成虫触角结构特征,触角感器类型、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在榛实象成虫触角上共发现10种类型感器,包括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镰刀形感器、表皮孔、鳞形感器、孢子囊形感器、腔锥形感器、B9hm氏鬃毛。雌雄成虫触角各类感器总数分别为2392、2131个,雌成虫触角上的各类感器总数显著多于雄成虫(P<0.05)。锥形感器亚型Sb1和Sb2、毛形感器亚型St1和St2、刺形感器亚型Sc2和Sc3、栓锥形感器Ss1和Ss2、镰刀形感器亚型Sf2、表皮孔亚型Cp1在雌雄成虫触角f7节均有分布,刺形感器Sc1在雌雄触角f6、f7节上分布,刺形感器亚型Sc4、Sc6在雌雄触角的梗节、索节f1~f6分布,刺形感器亚型Sc5在雌雄触角的索节f1~f6、棒节f7分布。鳞形感器分布于雌雄触角的柄节、梗节;B9hm氏鬃毛分布于雌雄触角的梗节近柄节处。毛形感器亚型St3、栓锥形感器亚型Ss3、镰刀型感器亚型Sf1、孢子囊形感器1分布于雌性触角的棒节f7。表皮孔亚型Cp2仅分布于雄性触角的棒节f7,腔锥形感器分布于雄性触角的索节f5、f6节。在雌雄触角各节中,棒节f7中分布感器数量最多,雌雄分别1338、1198个;柄节分布感器数量最少,雌雄分别为66、58个。在雌雄触角感器中,刺形感器亚型Sc5分布最多,雌雄分别为477、433个;锥形感器亚型Sb2分布最少,雌雄均为5个。
马晓乾马玲王琪高宇尚尔雨申国涛
关键词:触角感器扫描电镜形态学超微结构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被引量:5
2021年
有害生物分子生物学是林业院校森林保护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全面理解和领会有害生物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分子生物学基本研究技术,为以后继续深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的建设,深入分析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有害生物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为这一教学方法在有害生物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周博如马玲吴韶平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