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鲍修风

作品数:51 被引量:157H指数:7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卫生厅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外科
  • 10篇细胞
  • 10篇胶质
  • 10篇胶质瘤
  • 8篇放射外科
  • 7篇肿瘤
  • 5篇直线加速器
  • 5篇神经胶质
  • 5篇神经胶质瘤
  • 5篇手术
  • 5篇树突
  • 5篇加速器
  • 4篇外科治疗
  • 4篇疗法
  • 4篇颅骨
  • 4篇畸形
  • 3篇神经外科
  • 3篇生长性骨折
  • 3篇树突细胞
  • 3篇树突状

机构

  • 42篇山东大学
  • 9篇山东医科大学...
  • 3篇东莞市人民医...
  • 1篇青岛市市立医...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山东大学第二...
  • 1篇解放军第88...
  • 1篇烟台市烟台山...

作者

  • 51篇鲍修风
  • 17篇李新钢
  • 16篇王云彦
  • 16篇吴承远
  • 15篇王东海
  • 13篇李刚
  • 10篇徐淑军
  • 8篇张庆林
  • 8篇李淑英
  • 6篇刘小红
  • 5篇王新宇
  • 4篇江玉泉
  • 4篇黄齐兵
  • 4篇刘玉光
  • 4篇宫崧峰
  • 4篇曲迅
  • 4篇朱树干
  • 4篇朱树干
  • 3篇庞琦
  • 3篇马利亚

传媒

  • 7篇山东大学学报...
  • 5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山东医药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癌症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国医学物理...
  • 2篇山东医科大学...
  • 2篇功能性和立体...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 1篇解剖学报
  • 1篇国外医学(肿...
  • 1篇中华医史杂志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国外医学(神...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8篇2004
  • 5篇2003
  • 9篇2002
  • 4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3
  • 3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发生脑脊液鼻漏的垂体腺瘤
2001年
目的 :总结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和经蝶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 :分析经蝶手术治疗发生脑脊液鼻漏的垂体腺瘤 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中 5例为巨大型泌乳素垂体腺瘤 ,1例为伴有空蝶鞍的垂体无功能腺瘤 ,3例以脑脊液鼻漏为首发症状。术后随访 3月至 6年 ,4例肿瘤全切除 ,2例次全切除 ,脑脊液鼻漏全部治愈。结论 :发生脑脊液鼻漏的垂体腺瘤多见于巨大型泌乳素垂体腺瘤 ;也可见于垂体腺瘤伴有空蝶鞍者 ;放疗、服溴隐停治疗可促进垂体腺瘤发生脑脊液鼻漏。经蝶入路是最佳手术入路 ;肿瘤切除后严密填塞蝶窦是修补鼻漏的关键措施 ,术后腰穿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有利于修补瘘口的愈合。
张文华孙炜李荣吴承远鲍修风王建刚刘玉光徐淑军
关键词:垂体腺瘤脑脊液鼻漏蝶窦外科手术耳鼻喉
CDglyTK双自杀基因杀伤C6胶质瘤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观察CDglyTK双自杀基因对C6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效应。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胞嘧啶脱氨酶(CD)、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融合基因转染C6胶质瘤细胞,通过细胞集落形成试验、细胞生长抑制率(GIR)测定(MTT法),检测和分析CD/5-氟胞嘧啶(5-FC)、HSV-tk/更昔洛韦(GCV)双自杀基因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旁观者效应。结果RT-PCR检测分析融合基因的表达,显示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双自杀基因在C6胶质瘤细胞中表达。不加5-FC和GCV时,转染组和对照组肿瘤细胞集落形成和倍增时间分别为94h、96h和25.7h、26.6h,组间差异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在5-FC(80.0mg/L)和GCV(10-1mg/L)浓度下,GIR分别为83.36%、7.08%,差异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转染C6胶质瘤细胞在混育细胞中比例占5%时,即可获得明显的旁观者效应,细胞生长抑制率可达38.48%。结论CDglyTK融合基因联合双前药治疗能取得显著的抗胶质瘤作用。
刘小红马利亚王云彦宋敏鹰鲍修风
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基因融合基因疗法神经胶质瘤
椎管内胆脂瘤的诊断与治疗
1999年
对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检查示肿瘤呈均一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强化扫描多无增强;MR检查示肿瘤信号强度变化不定,边界清楚。2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6例、次全切除17例、大部切除4例;术后对23例随访0.5~7年,2例复发,均再次行手术治疗后好转。表明CT和MR检查有助于椎管内胆脂瘤的术前诊断,显微镜下全切是治疗本病的最好选择。
孙金龙张庆林孙炜鲍修风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胆脂瘤
DC/C6融合瘤苗防治C6胶质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DC/C6融合瘤苗防治C6胶质瘤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PEG化学融合方法制备融合瘤苗,应用GFAP-FITC免疫荧光检查进行瘤苗的鉴定;立体定向制备大鼠颅内C6肿瘤模型,于种瘤后5 d经尾静脉注射107融合瘤细胞、107DC以及100μL PBS,分设为A、B、C 3组,采用Log-rank对数秩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并行肿瘤标本HE染色及抗CD8M cab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融合瘤苗GFAP-FITC免疫荧光检查阳性;Log-rank生存分析对数据进行对数秩检验,结果表明A组与B、C组进行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晚期死亡大鼠(>31 d)HE染色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CD8M cab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DC/C6融合瘤苗能够有效的发挥抗原提呈、活化T淋巴细胞的功能,CD8+T细胞参与抗胶质瘤免疫反应。
王东海李新钢王英曲迅李刚宫崧峰刘泉萌鲍修风
关键词:树突细胞神经胶质瘤瘤苗免疫疗法
Wistar大鼠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与鉴定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改良的Chen-WoanDC培养方法,梯度离心提取骨髓单核细胞中的非粘附细胞,加入GM-CSF 5 ng/mlI、L-45 ng/ml进行诱导扩增,对培养的目的细胞进行形态学、OX62-FITC免疫荧光检查以及功能学鉴定。结果:DC前体细胞培养10 d呈典型树突状结构,表面标志物染色阳性,流式细胞学检查OX62单抗阳性率86%,不同培养时段的DC诱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以培养10 d的DC最强,培养10 d的DC诱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对同源淋巴细胞有更好的活性。结论:改良的Chen-Woan法为体外诱导扩增大鼠骨髓来源DC的有效方法。
王东海李新钢曲迅杨美香鲍修风李刚宫崧峰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骨髓细胞因子
钳夹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及X线照射对损伤区组织结构恢复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李刚李新钢贾德泽王东海张庆林鲍修风
关键词:脊髓损伤X线照射钳夹动脉瘤夹神经功能
TJ骨粘固剂颅骨缺损整形修补的基础研究被引量:14
1999年
目的为了从种类繁多的颅骨修补生物材料中选出理想的一种。方法我们对骨水泥的耐腐蚀、抗压、拉、冲击、磁学及热力学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并与其它颅骨替代材料相比较.结果发现骨水泥理化性能稳定,易于贮存、消毒、可随意造形,使用方便。其固化时产生的聚合热对人体组织有一定影响,通过冲水、脑棉片或明胶海绵措施分别处理,可完全消除此不良反应。结论与硅橡胶、有机玻璃及钛合金相比,TJ骨粘固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物替代颅骨材料。
邵毅鲍修风吴承远杨扬
关键词:颅骨缺损骨水泥修复术
放射外科治疗脑深部恶性胶质瘤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研究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脑深部恶性胶质瘤的疗效。方法:采用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脑深部恶性胶质瘤58例,肿瘤平均体积12.08cm3,平均剂量19.42Gy。结果:随访期内44.8%肿瘤缩小,间变性星型细胞瘤MTP为15个月,胶质母细胞瘤MTP为9个月。1年肿瘤无进展生存率为37.9%,预期生存率为79.3%。2年肿瘤无进展生存率为10.3%,预期生存率20.6%。Cox回归分析等中心数和肿瘤体积对TTP有显著影响,而适形指数对患者生存期有显著影响。并发症发生率44.8%,脑水肿加重中位时间8个月,症状性脑水肿发生率31.0%。结论: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脑深部恶性胶质瘤,可控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
王云彦李淑英刘小红鲍修风
关键词:放射外科胶质瘤直线加速器
胶质瘤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进展
2004年
树突状细胞 (DC)在抗原的提呈、识别及激活T细胞发挥抗肿瘤免疫方面有重要作用 ,以DC为基础的胶质瘤免疫治疗已成为临床生物治疗中的重要一员。现就胶质瘤DC疫苗的来源、类型、免疫方法、临床应用。
王东海李新钢鲍修风
关键词:胶质瘤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免疫治疗
纹状体组织提取液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实验研究
2007年
目的体外培养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并诱导其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方法从临床引产的人胚胎(胎龄8~16周)海马组织中分离、培养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对其进行诱导分化。诱导剂采用来源于20周胎龄胚胎的纹状体的组织提取液。实验分为2组:对照组无诱导剂,培养基为撤除生长因子的基础培养基;实验组培养基中加入纹状体组织提取液50μL/mL;于诱导分化的第7天终止诱导分化,采用标记TH的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TH阳性细胞量,用RT-PCR方法检测TH-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抗TH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为:对照组与实验组的TH阳性细胞率分别为(0.53±0.17)%和(7.38±0.8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对照组TH-mRNA表达不明显,实验组明显表达TH-mRNA,实验组与对照组的TH-mRNA表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纹状体组织提取液具有促进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王新宇李新钢周璐鲍修风辛华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人胚胎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