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泽荣

作品数:17 被引量:9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电离层
  • 4篇低电离层
  • 4篇耀斑
  • 4篇神经网
  • 4篇神经网络
  • 4篇太阳耀斑
  • 4篇中频雷达
  • 4篇网络
  • 4篇雷达
  • 3篇电子密度
  • 3篇行星波
  • 3篇中层大气
  • 3篇人工神经
  • 3篇人工神经网络
  • 3篇工神经网络
  • 3篇人工神经网
  • 2篇电波传播
  • 2篇质子事件
  • 2篇神经网络技术
  • 2篇太阳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国...

作者

  • 17篇黄泽荣
  • 10篇张训械
  • 6篇胡雄
  • 5篇阮雪琴
  • 4篇张冬娅
  • 4篇曾桢
  • 3篇李文涛
  • 3篇熊建刚
  • 2篇李凤琴
  • 2篇曾文
  • 1篇王家龙
  • 1篇李利斌
  • 1篇龚建村
  • 1篇艾勇
  • 1篇叶宗海
  • 1篇薛丙森
  • 1篇李钧
  • 1篇吴振华

传媒

  • 7篇空间科学学报
  • 2篇电波科学学报
  • 2篇天文研究与技...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天体物理学报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1999
  • 4篇1998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1
  • 2篇1990
  • 1篇1989
  • 1篇198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经网络方法用于太阳质子事件警报被引量:16
1999年
尝试用神经网络方法作太阳质子事件警报.首先介绍太阳质子事件警报的发展,神经网络方法的特点,其次讨论选取预报因子的物理考虑,然后介绍试验结果,在两种试验情况下均可以有>85%的报准率.最后讨论改进警报的问题.
王家龙张训械黄泽荣
关键词:太阳质子事件神经网络太阳射电爆发
中层大气的日食效应的研究被引量:2
1990年
本文分析了1987年9月23日日环食期间利用 LF 无线电波传播实验所得的观测记录。结果表明:日食期间 LF 天波的相位和振幅都有明显的日食效应,特别是振幅呈现周期性的衰减型振荡。同时,还根据大气的运动方程在理论上计算了日食引起的中层大气扰动。计算表明:在60公里左右,由于热效应产生一个径向速度为31米/秒并向着日食带主食区运动的空气扰动;而在70~80公里处,空气扰动却很小,几乎可以忽略。这些高度上的日食效应主要表现为电离特性的扰动,食甚时这个高度主食带的电离率只有日食前的29%。
黄泽荣沈力李文涛
关键词:日食电波传播日食效应
低电离层中的行星波扰动及其垂直传播被引量:3
1995年
根据武昌电离层观象台接收的罗兰-CLF无线电波的传播资料,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1985年和1986年冬季的低电离层中的行星波扰动及其垂直传播.结果表明:(1)两个冬季中,在75km和95km高度上,均存在明显的行星波扰动,主要成分是5—10天和10—20天周期的波动,扰动幅度随高度增长,但增长值小于理论增长值;(2)在75km高度上的扰动和95km高度上的扰动,具有十分相似的扰动形态.根据行星波的垂直传播理论和实验资料,得到它们的垂直传播速度为2.7—3.7km/d,垂直波长为40—60km.
黄泽荣李文涛阮雪琴
关键词:行星波低电离层行星波
武汉中层、低热层大气角谱中频雷达观测被引量:15
2003年
武汉中频雷达是利用中层、低热层中电子密度不均匀体的散射来测量大气的水平风场和电子密度剖面。雷达在计算风场的过程中可得到一些该层大气中电子密度不均匀体的寿命和空间尺度等参量值。结合这些参量和大气风场值可计算得到大气的角谱。其计算方法包括全相关分析技术的谱宽法和空间相关法。前者计算的值被认为是大气角谱的上限值。应用这两种方法,利用2001年2月9日武汉中频雷达的观测数据,对武昌上空中层、低热层大气的角谱进行了计算。结果得到大气角谱随高度增加略微增加,如在68km为6°,90km达最大为11°,其平均值为9.2°。利用2001年2月4—10日86km高度上的数据,得到一个7天平均的日变化曲线,发现大气角谱值在本地夜晚最小。
胡雄曾桢张冬娅熊建刚李凤琴黄泽荣张训械
关键词:中层大气中频雷达雷达观测大气探测
太阳耀斑引起的突发电离层骚扰(英文)
1989年
太阳活动第22周峰年期内,我国组织了日地系统整体行为的联合观测研究,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开展了多项电离层观测,见表1,监测太阳活动在电离层中不同高度上的效应。垂测记录的形式为频高图;长波观测中为Loran—c信号的相位和振幅变化。由武昌、天门和安陆三个站组成的台阵,记录了BPM时号的三维多普勒频谱结构,还同时记录了电子总含量(TEC)的变化。 本文讨论SID,主要观测结果列在表2。表2按确认的SFD事件排列。这种记录虽是全天候的从未中断过,但由于短波传播条件的各种特殊变化,不能认为已收入了全部SFD事件。长波观测有少数缺记情况,TEC记录虽未中断,但它的灵敏度低,只能检测大耀斑。表中的耀斑事件也不全,可能漏掉了一些对电离层效应很灵敏的急剧变化的短暂事件。从表2中得出下列主要结论:(1)SFD是一种很好的光耀斑指示器;(2)SPA是X射线耀斑的指示器;(3)出现特强的SFD和SPA,并出现可检测的SITEC常暗示着1—3天内,将出现电离层暴或大尺度TID。由于记录是连续实时显示的,这种观测在日地空间环境监测、预报和研究中是很有用的。
李钧李利斌黄泽荣吴振华
关键词:太阳耀斑电离层暴电离层效应日地空间电子总含量多普勒频谱
大气行星波对LF和VLF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采用最大熵谱估计方法,对1985-1987年三个冬天,在东半球(20°S—65°N、13°E—141°E)白天观测的LF和VLF电波相位、幅度、卫星观测的Ly-α射线通量及高纬上空的行星波活动等大量资料,进行了熵谱分析。观测及分析结果表明:(1)LF和VLF电波的相位具有2—2.2天、3—4天、6—12天、12—20天、20—32天周期范围的行星尺度扰动.Ly-α射线辐射通量主要具有20—32天周期范围内的波动.(2)发现在中纬地区冬天观测的LF电波幅度大的扰动与高纬60°N上空观测的行星波H_1的变化规律非常一致. 波形结构的主要峰和谷几乎完全对应,仅在时间上前者约滞后3—4天.计算给出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65—0.85之间.根据观测事实和谱分析结果对比,作者认为LF和VLF电波相位、幅度周期在20天以上的扰动主要受太阳Ly-α辐射通量变化的控制.冬天其周期在2—20天范围内的扰动,主要受来自对流层和下平流层中激发的大气行星波的影响.
阮雪琴张训械黄泽荣
关键词:行星波LFVLF电波传播
无线电掩星技术及其应用被引量:42
2002年
详细介绍无线电掩星技术作为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星载地球大气遥感高新技术的国际发展态势 ,给出其应用于探测从地面至 80 0km高空大气和电离层参量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有关的掩星仿真、观测及其与其他观测技术对比的结果 ,讨论了掩星技术的应用及其正在改善和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
胡雄曾桢张训械熊建刚张冬娅黄泽荣艾勇
关键词:电离层GPS
武汉地区电离层D区域电子密度中频雷达探测
中频部分反射雷达主要用于测量60-100km高度范围的大气风场和电子密度,其微分吸收实验是测量电离层D层电子密度的有效技术之一。武汉(30N,114E)中频雷达于2000年底开始运行,首次连续观测到我国上空D层电子密度剖...
黄泽荣胡雄张冬娅曾桢张训械
关键词:中频雷达
文献传递
武汉中层大气中频雷达及其初步探测结果被引量:23
2002年
首先简要地讨论了武汉中频雷达观测原理和设备的组成.该雷达测量60—100 km高度的大气风场和电子密度.风场采用分布天线测量技术和全相关分析方法得到,电子密度通过微分吸收和微分相位技术获得.初步观测结果表明:(1)武汉上空冬季60-100km高度的纬向风多为西风,风速为30-50m/s。经向风速为10—20 m/s. 垂直风速较小,一般在5 m/s以内.(2)60—100 km高度范围的大气风场和电子密度均有明显的日变化,风场在某些时段和高度区间有较强的风剪切出现.(3)80 km以上高度大气的风场和电子密度存在较明显的扰动现象,它可能与大气波动过程有关.
李凤琴胡雄张冬娅张训械黄泽荣熊建刚曾桢
关键词:中层大气大气风场电子密度
中频雷达对太阳耀斑电离层D区效应观测
<正> 太阳耀斑可导致100km以下的低电离层电子浓度急剧增大,形成突然电离层扰动(SID)。伴随着SID的发生,会引起一系列的无线电传播异常。对这些现象的鉴别成了监测和研究太阳耀斑或SID的有效手段,并且也有许多研究结...
黄泽荣张冬娅胡雄张训械曾桢李凤琴陈世敏俞伟民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