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龚自正

作品数:236 被引量:514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6篇期刊文章
  • 44篇专利
  • 3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2篇理学
  • 71篇航空宇航科学...
  • 23篇天文地球
  • 1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2篇电子电信
  • 11篇一般工业技术
  • 6篇文化科学
  • 4篇化学工程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兵器科学与技...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电气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9篇超高速撞击
  • 38篇激光
  • 25篇航天
  • 23篇航天器
  • 17篇超对称
  • 16篇激光驱动
  • 15篇烧蚀
  • 14篇行星
  • 14篇飞片
  • 13篇小行星
  • 12篇超高速
  • 11篇空间碎片防护
  • 11篇激光烧蚀
  • 10篇碎片云
  • 10篇轻气炮
  • 10篇仿真
  • 8篇宇宙
  • 8篇数值模拟
  • 7篇地幔
  • 7篇顽火辉石

机构

  • 141篇北京卫星环境...
  • 75篇中国空间技术...
  • 63篇西南交通大学
  • 27篇中国工程物理...
  • 26篇四川职业技术...
  • 20篇北京理工大学
  • 15篇辽宁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大连理工大学
  • 3篇北京空间飞行...
  • 3篇国防科学技术...
  • 3篇北京航空航天...
  • 3篇沈阳工业大学
  • 3篇华盛顿卡内基...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清华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武汉工业学院

作者

  • 236篇龚自正
  • 69篇曹燕
  • 64篇张品亮
  • 60篇武强
  • 48篇宋光明
  • 41篇陈川
  • 30篇焦善庆
  • 29篇徐坤博
  • 26篇许弟余
  • 18篇李明
  • 18篇杨继运
  • 17篇田东波
  • 16篇经福谦
  • 15篇张庆明
  • 15篇牛锦超
  • 15篇李明
  • 12篇郑建东
  • 12篇童靖宇
  • 11篇侯明强
  • 11篇刘红

传媒

  • 35篇航天器环境工...
  • 22篇高压物理学报
  • 16篇空间碎片研究
  • 9篇吉首大学学报...
  • 8篇云南大学学报...
  • 7篇爆炸与冲击
  • 7篇原子与分子物...
  • 6篇宇航学报
  • 4篇科学通报
  • 4篇物理学报
  • 4篇2009年空...
  • 4篇中国数学力学...
  • 3篇含能材料
  • 3篇兵工学报
  • 3篇广西科学
  • 3篇学术动态(成...
  • 3篇2004年全...
  • 3篇中国数学力学...
  • 2篇沈阳工业大学...
  • 2篇装备环境工程

年份

  • 2篇2024
  • 13篇2023
  • 11篇2022
  • 19篇2021
  • 16篇2020
  • 12篇2019
  • 8篇2018
  • 1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8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 7篇2010
  • 19篇2009
  • 12篇2008
  • 17篇2007
  • 17篇2006
  • 6篇2005
2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AST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试验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09年
超高速撞击试验是开展载人航天器及大型应用卫星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风险评估和防护设计的基础,作为我国航天器环境效应和可靠性工程验证部门的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在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文章介绍了二级轻气炮超高速撞击地面模拟试验技术、典型防护结构防护性能的超高速撞击试验验证、载人航天器外露材料超高速撞击特性、毫米级弹丸7km/s以上超高速稳定发射技术探索、高性能防护结构研究等方面的若干近期进展。展望了我国空间碎片防护需求和地面超高速撞击试验研究的发展方向。
龚自正杨继运代福董洪建童靖宇向树红庞贺伟
关键词:二级轻气炮
一种激光烧蚀驱动不规则目标二维冲量测量装置及方法
本申请提供一种激光烧蚀驱动不规则目标二维冲量测量装置,包括:用于发射激光的激光发射装置、用于聚焦激光的聚焦透镜、用于放置目标样品的靶标固定工装、用于悬吊靶标固定工装的悬吊装置、沿激光发射的轴线方向设置的第一位移测量装置以...
陈川张品亮宋光明武强曹燕龚自正李明
激光驱动飞片速度的理论分析被引量:14
2009年
激光驱动飞片技术是模拟微流星体/空间碎片对航天器外露材料/部件超高速撞击,用于开展撞击累积损伤效应与材料性能退化的研究,也是进行航天器在轨寿命预估和空间碎片防护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飞片速度是衡量激光驱动飞片技术水平的关键性参数之一。文章从Lawrence改进的Gurney模型出发,着重分析了激光输出能量、脉宽、聚焦光斑大小以及飞片靶厚度等参数与飞片速度大小的关系,提出激光驱动飞片技术中提高飞片速度的主要途径:其他条件一定时,薄靶较厚靶更易获取高速飞片;小光斑较大光斑更易获取高速飞片;长脉宽高能激光器或短脉宽低能激光器比较适合获取高速飞片。以上结论对从试验上获取高速飞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曹燕龚自正代福童靖宇牛锦超庞贺伟
关键词:超高速撞击激光驱动
近地小天体对地撞击成坑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近地小天体对地撞击成坑是行星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本文中介绍了陨石坑成坑过程与类型、实验室模拟成坑现象和陨石坑成坑模型律,分析了近地小天体对地撞击成坑机理和点源模型的不足,指出了近地小天体对地撞击成坑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刘文近张庆明马晓荷龙仁荣任健康龚自正武强任思远
关键词:陨石坑超高速碰撞相似律
叙永石的Hugoniot物态方程及高岭石→莫来石转变机制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
1998年
用阻抗匹配法和PZT压电探针技术 ,在 10 0GPa的冲击压力范围内测量了两种孔隙度的叙永石样品的Hugoniot物态方程 ,发现其存在低压和高压两个相区 .通过用热力学叠加原理计算的理论Hugoniot物态方程与实测结果的对比 ,确定了其高压相区的矿物组分 ,并据此分析其相变机制 .这一新的途径确认 :高岭石→莫来石高温高压转变过程中存在SiO2 和Al2 O3 的大量分凝 ,由SiO2 和Al2 O3 反应生成莫来石是形成莫来石的主要途径 .
龚自正谭华经福谦毕延
关键词:高岭石莫来石
基于特征长度的非球形弹丸超高速撞击碎片云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根据ORDEM2000模型和卫星标准解体模型(SBM),确定空间中真实空间碎片的典型形状和撞击姿态。利用AUTODYN仿真软件,基于碎片特征长度,对立方体、方形薄片超高速撞击产生的碎片云进行三维数值模拟,从形状、质量分布、速度分布与能量分布深入分析碎片云特性,并与通用的球形标准弹丸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弹丸形状及撞击姿态对碎片云特性有显著影响,立方体和方形薄片弹丸角撞击时产生的毁伤能力最大,而球形弹丸最小。因此,基于标准球形弹丸获得的弹道极限方程低估了航天器遭受空间碎片撞击损伤的风险,而基于真实碎片特征长度的弹丸形状效应研究将对现行的球形弹丸弹道极限方程(或曲线)做出更合理的修正。
徐坤博龚自正侯明强郑建东杨继运
关键词:超高速撞击碎片云数值仿真
激光驱动飞片超高速发射技术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介绍了影响激光驱动超高速发射技术的各种因素。分析了激光能量、激光光束空间分布对飞片发射速度及完整性的影响和飞片靶镀膜工艺对飞片速度及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为"平顶型"的激光束有利于发射出完整的飞片。在膜与基底之间增加过渡层Cr可以大大提高膜与基底之间的附着力,从而提高飞片的发射速度。实验上利用波长1 064 nm、脉宽10 ns、能量835 mJ的激光使厚度5μm、直径1 mm的铝飞片的发射速度达到10.4 km/s。大大提升了对微米级空间碎片速度的发射能力。
代福龚自正曹燕牛锦超童靖宇向树红杨李茗
关键词:超高速完整性激光能量激光光束飞片速度镀膜工艺
一种空间碎片防护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间碎片防护系统,所述防护系统包括充气单元和气囊单元,所述气囊单元包括多层气囊,所述充气单元向所述多层气囊充气并使其展开。本申请防护系统中的多层气囊可在充气单元作用下快速展开部署,形成大间距的多层柔性防护...
龚自正武强李明田东波张品亮曹燕宋光明
文献传递
D-u关系的最小绝对值线性拟合法被引量:2
2005年
采用最小绝对值方法对几类物质的冲击波速度D与波后粒子速度u的关系进行了直线拟合,并将其与常用的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对于实验数据分散性较小的密实材料(金属、离子晶体、氧化物等),两种方法拟合的线性系数一致;而对于实验数据分散性较大的一些疏松材料(包括液体等),两种方法拟合的线性系数有差异。对所有物质,最小绝对值法拟合的平均绝对误差比最小二乘法拟合的要小,因而最小绝对值法较最小二乘法有更高的准确性。同时讨论了导致这两种拟合差异的因素。
陈修芳陈高波龚自正
关键词:最小二乘法
铁高压熔化线的测量——熔化机理的影响被引量:9
2001年
铁的高压熔化线是高压物理和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 ,存在一个公认的问题 :静高压实验测得的熔化温度系统地低于来自动态加载实验的熔化数据———在核 幔边界压力下 (330GPa) ,动压数据比静压数据高了近一倍 (30 0 0K)。从熔化相变的物理理论出发 ,对目前铁高压熔化线实验研究中的实验手段进行评述 ,并应用有关熔化相变理论的研究成果 ,对这一重要而未澄清的事实进行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 :在目前铁高压熔化线的实验研究中 ,计及预熔化和冲击过热在静压和动压实验中对铁熔化温度的影响 ,可以得到相对自洽的实验结果。这一结果表明 ,地球核 幔边界压力下铁的熔化温度为 385 0K ,外推可以得到铁在内核 外核边界压力下的熔化温度为 60 0 0K ,核心压力下的熔化温度为 630 0K。这一结果还表明 ,地球液态外核的温度在 35 0 0~ 5 10 0K之间 ,与Anderson(1998)等推荐的数据一致。
李西军龚自正刘福生蔡灵仓经福谦
关键词:高压物理地球物理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