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伟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钉螺
  • 2篇血吸虫
  • 2篇日本血吸虫
  • 2篇拟钉螺
  • 2篇吸虫
  • 1篇疫苗
  • 1篇突变体
  • 1篇免疫
  • 1篇免疫保护
  • 1篇膜蛋白基因
  • 1篇RAPD
  • 1篇SSR-PC...

机构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4篇任伟
  • 4篇牛安欧
  • 2篇李柳哲
  • 2篇韩庆霞
  • 2篇朱艳红
  • 1篇关飞
  • 1篇张波

传媒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日本血吸虫Sj23DNA突变体疫苗的构建与鉴定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对日本血吸虫Sj23DNA进行缺失突变,构建Sj23DNA突变体疫苗,为寻求更佳免疫效果的疫苗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重叠PCR技术将Sj23DNA上与ME491同源的部分碱基缺失,获得Sj23DNA的突变体,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的多克隆位点上,构建重组质粒pcD-NA3-Sj23突变体,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并用CLUSTALX和primerpremier软件将测序的结果与Sj23DNA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序列分析显示pcDNA3-Sj23突变体缺失序列与原设计一致,双酶切pcDNA3-Sj23突变体获得预期大小的DNA片段。结论成功构建了缺失与ME491同源部分碱基的质粒pcDNA3-Sj23突变体。
朱艳红韩庆霞任伟牛安欧李柳哲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突变体
日本血吸虫Sj23DNA疫苗的增效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缺失肿瘤转移有关基因ME491同源序列的日本血吸虫Mr23000膜蛋白基因(Sj23DNA)突变体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将Sj23DNA中与人黑素瘤细胞膜上的ME491同源序列进行基因缺失突变,再将突变基因转染真核细胞人胚肾HEK293细胞,通过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其表达情况。将pcDNA3-Sj23突变体经股四头肌注射免疫小鼠(100μg/只),免疫后4周取注射部位肌肉作冰冻切片,IFAT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经股四头肌注射pcDNA3-Sj23突变体、pcDNA3-Sj23、空白质粒pcDNA3(均100μg/只)和生理盐水(30μl/只)免疫1次。免疫后4周用尾蚴攻击感染(40±2条/只)。第42天剖杀,肠系膜静脉灌注法及挤压法计数成虫,取肝脏计算每克肝组织虫卵数(EPG)。以减虫率和减卵率评价其免疫保护力。结果pcDNA3-Sj23突变体疫苗可在真核细胞HEK293中瞬时表达。pcDNA3-Sj23突变体在小鼠注射部位骨骼肌细胞上出现较强荧光,空白对照组未见特异性荧光。pcDNA3-Sj23突变体获得40.3%减虫率和42.8%减卵率,pcDNA3-Sj23获得33.1%减虫率和28.9%减卵率。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与pcDNA3-Sj23相比,缺失ME491同源序列的pcDNA3-Sj23突变体疫苗能诱导BALB/c小鼠产生更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朱艳红韩庆霞任伟牛安欧李柳哲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膜蛋白基因免疫保护
SSR-PCR技术研究9种拟钉螺的遗传变异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对9种拟钉螺进行遗传变异研究,为拟钉螺从基因水平分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卫星锚定PCR(SSR-PCR)技术对海峡两岸4省7地的拟钉螺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根据扩增产物按Nei的方法计算遗传距离,并应用SPSS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各地拟钉螺标本的PCR产物呈多态性,其中台湾邱氏拟钉螺与中国大陆拟钉螺地域株遗传距离为0.7391~0.9130;向氏拟钉螺和秉氏拟钉螺间扩增产物相似性最大,遗传距离为0.2174;神农架拟钉螺与向氏拟钉螺、秉氏拟钉螺的遗传距离为0.3333~0.3913;十堰拟钉螺和洪山拟钉螺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5556;福建拟钉螺与湖北拟钉螺地域株的遗传距离为0.3913~0.7000;武鸣拟钉螺与湖北拟钉螺地域株的遗传距离为0.6667~0.8889。结论9种拟钉螺在基因水平上至少可以分为4类:1)向氏拟钉螺、秉氏拟钉螺和神农架拟钉螺为一类;2)洪山拟钉螺和十堰拟钉螺为一类;3)武鸣拟钉螺为一类;4)福建拟钉螺为一类。台湾邱氏拟钉螺应为钉螺。
张波牛安欧任伟关飞
关键词:拟钉螺
RAPD技术研究6种拟钉螺的遗传变异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对来自中国3省5地的6种拟钉螺进行遗传变异研究,明确它们的亲缘关系,为拟钉螺的DNA分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6种拟钉螺进行PCR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带型,计算各地拟钉螺的遗传距离,并绘制系统进化树;观察比较6种拟钉螺的外部形态和生态环境,并结合RAPD实验分类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讨论。结果RAPD技术可将6种拟钉螺分为4类:①秉氏拟钉螺和向氏拟钉螺;②洪山拟钉螺和新店拟钉螺;③十堰拟钉螺;④武鸣拟钉螺。外部形态和生态环境方面,秉氏拟钉螺与向氏拟钉螺、洪山拟钉螺与新店拟钉螺的外部形态及生态环境较为相似,其它螺种间则差异较大。结论6种拟钉螺在基因水平上存在差异,此差异与拟钉螺外部形态、生态因素等传统分类因素相关联。
任伟牛安欧李友松向选森
关键词:RAPD拟钉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