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沅澎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南海南部
  • 2篇南沙海区
  • 2篇古海洋
  • 2篇海区
  • 2篇放射虫
  • 1篇第四纪
  • 1篇氧同位素
  • 1篇生态
  • 1篇通量
  • 1篇同位素
  • 1篇气候
  • 1篇气候记录
  • 1篇晚第四纪
  • 1篇南海表层沉积...
  • 1篇颗粒物
  • 1篇古海洋学
  • 1篇古环境
  • 1篇古气候
  • 1篇古气候记录
  • 1篇古生产力

机构

  • 5篇同济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何沅澎
  • 4篇王汝建
  • 2篇李文宝
  • 1篇陈荣华
  • 1篇陈木宏
  • 1篇向霏
  • 1篇郑洪波
  • 1篇黄维
  • 1篇陈建芳
  • 1篇李建如
  • 1篇杨颖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白令海DSDP188站氧同位素3期以来的古海洋与古气候记录被引量:7
2006年
白令海南部DSDP188站沉积物生源组分分析显示,该地区表层生产力在MIS3早、晚期(3.3和3.1)以及MIS2期增加,而其他时期表层生产力相应降低,并且表层生产力的变化没有显示明显的冰期与间冰期旋回。沉积物的C/N比值反映了有机碳的混合来源,说明该地区表层生产力可能受陆源营养物质输入的影响。该站位沉积物的非生源组分分析显示,MIS3早、晚期陆源物质输入量增加,反映洋流加强和气候变化。MIS2出现两次陆源物质输入量的增加,显示了洋流和气候的波动。MIS3和末次冰消期碳屑丰度增加,但MIS2降低,指示MIS3和MIS1陆地天然火灾概率大,而MIS2天然火灾概率低,反映间冰期比冰期更容易发生天然火灾。
何沅澎王汝建郑洪波向霏杨颖
关键词:古生产力古气候晚第四纪白令海
南海南部现代颗粒通量的季节性变化与放射虫沉积过程
本论文对南沙海区2004-2006年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样品、浮游拖网样品和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研究,探索了南沙海区颗粒通量变化与现代沉积过程,放射虫通量变化与放射虫生态及环境指示作用,目的在于将“今”论“古”,通过现代过...
王汝建何沅澎
关键词:南沙海区
文献传递
南海南部颗粒通量与现代沉积过程研究
王汝建李建如何沅澎李文宝
南沙海区颗粒通量与放射虫的现代沉积过程研究
本论文对南沙海区2004-2006年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样品、浮游拖网样品和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研究,探索了南沙海区颗粒通量变化与现代沉积过程,放射虫通量变化与放射虫生态及环境指示作用,目的在于将“今”论“古”,通过现代过...
何沅澎
关键词:放射虫古海洋学
文献传递
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水柱中沉降颗粒物对比研究及其古环境再造意义被引量:5
2008年
分析了南海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生源(有机质、碳酸钙和蛋白石)和非生源(岩源物质)组分的含量变化和分布特征,并以沉积学分区为基础,结合5个沉积物捕获器站位,将南海划分为N、C-NE、SW和S4个区域,对比分析了各区表层沉积物和水柱中沉降颗粒物中各组分含量、沉积通量分布特征和变化,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及真光层下100m输出生产力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南海4个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各组分平均含量多数低于沉降颗粒物中的平均含量,而碳酸钙、岩源物质的沉积通量却多数高于沉降颗粒物中的沉积通量,分析得出表层沉积物中各组分平均含量和沉积通量不仅受水柱中各组分输出量影响,还受到陆源物质输入、溶解作用和上层水体营养盐影响。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沉积通量大小对应其输出生产力的大小。但是,由于陆源有机质、生源颗粒侧向漂移的影响,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分布并不完全对应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大小分布,尽管南海真光层下100m输出生产力与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比值与世界大洋"f"比平均值基本一致,但是,明显低于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只有在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较高区域,真光层下100m输出生产力大小才最接近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
李文宝王汝建陈建芳何沅澎陈木宏黄维陈荣华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表层沉积物沉降颗粒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