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效春
- 作品数:45 被引量:174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以不明原因发热为表现的结核病100例的临床分析
- 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00例以不明原因发热(FUO)为表现的结核病进行了回顾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组疾病的认识。
- 侍效春刘晓清邓国华盛瑞媛王爱霞
- 关键词:结核病
- 文献传递
- 巨细胞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
- 2023年
- 巨细胞病毒(CMV)是一种广泛传播的病原体,感染人体后长期潜伏。在特定条件下,特别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易发生潜伏性CMV感染再激活,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乃至死亡。CMV在与宿主长期共存中形成了复杂的抗免疫应答机制,不仅可利用其庞大的基因组诱导合成多种组分参与抵抗宿主的抗感染应答,且能够通过调控宿主细胞以实现免疫逃逸。主要机制包括:干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T细胞耗竭,逃避干扰素信号,干扰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干扰体液免疫等。研究CMV免疫逃逸机制对CMV感染防治意义重大,本文就CMV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探讨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 陈艳侍效春刘晓清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免疫逃逸
- 霉菌性食管炎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提高对霉菌性食管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胃镜检查诊断的38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4.0±1.5)岁;男性26例,女性12例。29例(76.3%)患者有至少一种危险因素。7例合并口腔念珠菌病。仅10例患者表现出霉菌性食管炎的常见症状。按Kodsi等的内镜下分级,Ⅰ级6例、Ⅱ级29例、Ⅲ级1例、Ⅳ级2例。多数患者接受了系统性抗真菌治疗,但有1例患者未经治疗复查胃镜自愈。结论霉菌性食管炎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需要依据胃镜检查并组织病理和病原学检查;推荐给予全身性抗真菌治疗,首选氟康唑。然而,对于免疫功能正常、无症状和内镜下病变轻微的患者,是否需要系统性抗真菌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费贵军侍效春杨爱明
- 关键词:霉菌食管炎
- 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患者感染部位和病原菌分析被引量:15
- 2012年
- 目的了解近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感染死亡患者的感染部位和感染病原菌。方法回顾分析1986年1月至2011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SLE住院死亡病例资料。结果1986年1月至2011年5月SLE住院死亡患者共252例,其中感染为主要死因的患者共97例,非感染原因为主要死因的患者共155例,感染在同期死亡患者中的比例逐渐上升,1986--1990年、1991—1995年、1996--2000年、2001--2005年和2006--2011年,感染死亡患者占同期死亡患者的比例分别为25.7%,24.1%,31.6%,34.9%和60.3%。在因感染死亡的患者中,肺部感染是主要的感染部位,共63例,占感染死亡患者的65%;回顾2006年1月至2011年5年SLE患者肺部感染患者,其中31例患者的病原菌明确,其中单一病原菌感染共14例,占45%,混合感染共17例,占55%。在单一病原菌感染死亡的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原菌是真菌感染,共9例,其中耶氏肺孢子菌肺炎4例,烟曲霉感染2例,镰刀菌属1例,热带念珠菌1例,隐球菌1例;普通细菌感染3例,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死于肺结核2例。在混合感染死亡的患者中,混合细菌感染最常见,共14例,其中常见的混合细菌感染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绿脓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分别为6例、3例、2例、2例、2例和1例;混合真菌感染的患者共11例,在混合真菌感染的患者中烟曲霉菌6例,热带念珠菌3例,耶氏肺孢子菌3例,黄曲霉2例,土曲霉1例,白色念珠菌2例,光滑念珠菌1例,克柔念珠菌1例;除普通细菌和真菌以外,巨细胞病毒感染也是混合感染中常见的病原菌,共5例。结论感染已成为SLE的最主要死因;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混合感染常见,烟曲霉菌、耶氏肺孢子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巨细胞病毒感染�
- 费允云侍效春甘凤英侯勇张文张烜赵岩曾小峰张奉春
-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三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ystemic mastocytosis,SM)的临床特征、诊断、分型、预后及治疗进展。方法回顾总结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3例S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近年来有关SM的诊治进展。结果我院共确诊3例SM,例1为60岁女性,以阵发性颜面潮红、发热、呕吐、心悸、血压下降、晕厥等肥大细胞介质释放症状为主要表现,骨髓涂片分类中肥大细胞占0.06,骨髓病理检查示粒、红系细胞均明显减少,代之为大量肥大细胞,诊断侵袭性SM,经雷尼替丁治疗无效,临床经过凶险并死亡。例2为72岁男性,体检发现胃底壁增厚,行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胃吻合术,病理检查提示胃底体弥漫性肥大细胞增生、周围淋巴结受累,诊断惰性SM,术后随访6年未复发。例3为41岁女性,以发热、色素性荨麻疹、多发骨病变为临床表现,骨组织病理检查示病变瘤体中密集分布肥大细胞,KIT—D816V和FIP1-L1-PDGFRa融合基因均(-),诊断侵袭性SM,予泼尼松、干扰素-α、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随访1年病情相对稳定。结论SM是一种罕见疾病,不同分型间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其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治疗目标在于控制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惰性肥大细胞增生症预后相对较好,侵袭性肥大细胞增生症预后相对较差。
- 彭琳一侍效春王书杰
- 关键词:肥大细胞增生症
- 中国风湿免疫病患者活动性结核病患病情况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亚组分析
- 2025年
- 目的:了解中国风湿免疫病(rheumatic diseases,RD)患者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ATB)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来自全国东、中、西部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进行ATB筛查的RD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3550例。估算RD患者的ATB患病率,并按照RD病种、患者年龄和性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3550例调查对象中,105例合并ATB,其中,48例(45.7%)无咳嗽、咳痰、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表现;在病原学和(或)组织病理学确诊的ATB患者中,无症状者占35.3%(12/34);在菌阳肺结核患者中,无症状者占30.8%(8/26)。累及肺外部位的结核病有41例(39.0%),其中单纯肺外结核28例(68.3%),肺结核合并肺外结核13例(31.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系统性血管炎综合征患者ATB患病率最高,为1915/10万(13/679,95%CI:881/10万~2948/10万),其次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1002/10万,58/5789,95%CI:745/10万~1259/10万)。RD患者中16~34岁组ATB患病率最高,为1162/10万(43/3700,95%CI:817/10万~1508/10万),男性ATB患病率为919/10万(30/3264,95%CI:592/10万~1247/10万),明显高于女性(729/10万,75/10286,95%CI:565/10万~894/10万)。结论:中国RD患者中亚临床结核病、肺外结核及结核病播散负担较高,ATB患病率在不同RD患者病种、年龄、性别间存在明显差异。
- 张丽帆陈艳张月秋张奉春曾小峰赵岩刘升云左晓霞张志毅吴华香陈盛李鸿斌朱平武丽君齐文成刘毅张缪佳刘花香周宝桐侍效春阮桂仁刘晓清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组
- 关键词:结核风湿性疾病共病现象
- T-SPOT.TB结核高流行区对不明原因发热病因诊断价值--一项先导研究
- 在中国,结核病尤其是肺外结核病是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研究拟在结核高流行区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价外周血T-SPOT.TB在经典型FUO成人患者中对病因诊...
- 侍效春张丽帆张月秋周宝桐刘晓清
-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病因诊断阴性预测值
- 难治性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1例
- 2024年
- 报道1例难治性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的诊治过程, 患者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基础病, 治疗过程中出现更昔洛韦耐药和膦甲酸钠过敏, 最终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而病情得以控制。
- 陈艳侍效春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 不明原因发热病因构成的变迁被引量:2
- 2013年
- 不明原因发热临床多见,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性疾病,有些患者经过系统检查和随访仍不能明确病因.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至2010年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收治的997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因诊断,并与1985年以来本院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病因构成及变化趋势.
- 刘晓清侍效春
- 关键词:发热
- 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致范可尼综合征被引量:10
- 2014年
- 口服抗乙肝病毒核苷(酸)类似物主要包括核苷类似物及核苷酸类似物,前者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后者包括阿德福韦酯( ADV)、替诺福韦( TFV)等。核苷酸类药物由肾小球滤过后以原形由肾小管主动分泌排出体外,易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蓄积,从而产生肾毒性[1-2]。
- 边赛男刘晓清侍效春夏维波
- 关键词:抗乙肝病毒药物核苷酸类似物范可尼综合征核苷(酸)类似物肾小管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