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会成
- 作品数:53 被引量:137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组织中NLRP3含量与炎症及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关节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含量与炎症及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接诊的100例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设为观察组,并选择我院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与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苷(8-OHdG)、3-硝基酪氨酸(3-N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NLRP3、ASC、Caspase-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IL-1β、IL-17、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MDA、8-OHdG、3-N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SOD、GSH-Px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将炎症及氧化应激作为因变量,将NLRP3、ASC、Caspase-1分别作为自变量,在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显示,NLRP3、ASC、Caspase-1和IL-1β、IL-17、TNF-α、MDA、8-OHdG、3-NT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NLRP3、ASC、Caspase-1和SOD、GSH-Px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中NLRP3的含量和炎症及氧化应激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可促使疾病进展。
- 付卫杰郭元凯陈贺赵志超史凯旋侯明轩冯会成
- 关键词:原发性骨关节炎炎症氧化应激
- 活动性膝关节结核外科治疗选择
- 目的 随着抗结核化疗的改进和外科技术的提高,活动性膝关节结核治疗不断改进,传统治疗方法受到挑战,特别是关节镜微创技术和人工关节技术应用,明显降低了活动性膝关节结核的致残率.为探索外科治疗活动性膝关节结核新技术及疗效,我们...
- 黄迅悟孙继桐余方圆冯会成彭伟蒋长亮
- 关节镜下应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治疗膝关节脱位合并不稳定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治疗膝关节脱位合并不稳定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们于关节镜下应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治疗膝关节脱位合并不稳定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17~45岁,平均22.3岁;右膝6例,左膝5例。患者在排除手术禁忌后,分别在关节镜下采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后交叉韧带(PCL)、内侧副韧带(MCL)、前交叉韧带(ACL)和外侧副韧带(LCL)。结果:术后所有切口均于2周后I期愈合。1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24个月,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2.2±3.5,升至84.5±6.2分,其中A级9例,B级1例,C级0例;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有术前的41.7±6.5分,升至82.3±10.3分。术前与术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有显著差别(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治疗膝关节脱位能够较好的恢复患者膝关节稳定和活动范围,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 冯会成黄迅悟孙继桐常青毕龙余方圆蒋长亮
- 关键词:关节镜膝关节关节脱位同种异体肌腱
- 局部脉冲振动刺激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不同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条件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5只兔制备同种异体移植肌腱,30只兔制备前交叉韧带(ACL)模型,造模后将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9个振动刺激治疗组(振动刺激治疗1~9组),每组3只。正交实验设计振动刺激治疗参数,采集各组兔ACL样本。HE染色观察各组兔ACL本体感受器形态表现,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兔ACL本体感受器分型,计数各组兔ACL本体感受器细胞数,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兔ACL组织中生长相关蛋白43 (GAP-43)mRNA表达水平,正交分析法筛选ACLR术后康复振动刺激治疗的最优参数。结果:兔移植物张力尚可,无松弛状态,前抽屉实验和Lachman实验阴性;ACL组织移植物连续性存在,与胫骨和股骨腱骨愈合。ACL本体感受器中Ruffini小体为卵圆形或树突状形态,直径25~330μm;Pacinian小体为圆形或椭圆形感受器,直径40~220μm;Golgi腱器官感受器呈梭形,直径140~900μm;游离神经末梢为无髓鞘神经末梢,长度0.5~1.5μm。移植ACL中本体感受器主要分布于ACL的胫骨和股骨附着点,主要为类Ruffini小体和类Pacinian小体,无典型的类Golgi腱器官。与对照组比较,振动刺激治疗3、振动刺激治疗5和振动刺激治疗7组兔ACL本体感受器细胞数明显增加(F=28.49,P<0.01)。各组兔ACL组织中GAP-43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3,P>0.05)。振幅强度、振动频率和作用时间对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ACLR术后本体感受器数均存在较大影响,影响程度为振幅强度>作用时间>振动频率。其中最优振幅强度为3 mm,最优振动频率为25 Hz,最佳作用时间为10 min。结论: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可促进兔ACLR术后ACL本体感受器恢复,采用低振幅、低振动频率和短时间的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可加快ACLR术后本体�
- 张新强王博冯会成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本体感受器康复正交实验
- 可膨胀股骨近端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对比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可膨胀股骨近端髓内钉(EPFN)与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PFNAⅡ)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骨代谢和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治疗组行PFNAⅡ内固定微创治疗,对照组行EPFN内固定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Ⅰ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Ⅰ)、骨钙素(OC)、甲状旁腺素(PTH)、25-羟基维生素D_3[25-(OH)_2D_3]等血骨代谢相关指标;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价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和负重时间明显缩短(t=22.589;26.546;2.247;2.134,P<0.05);术后治疗组PⅠNP、PTH、25-(OH)_2D_3水平和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t=2.381;2.878;2.243;9.670,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t=0.038,2.414;2.117;3.620,P<0.05),对照组PⅠNP、CTX-Ⅰ、PTH、OC、25-(OH)_2D_3水平手术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Harris评分均显著升高(t=5.945,9.670;P<0.01),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3.620,P<0.05)。结论 PFNAⅡ内固定微创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平衡机体血骨代谢指标水平,更有利于机体髋关节功能恢复。
- 李祎王彦琴才晓军李奎蒙冯会成郑海李宏伟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功能
- 关节镜下缝合锚技术修复急性髌内侧支持带损伤
- 背景:急性髌骨脱位除伴有屈膝旋转暴力外大部分病例合并高位髌骨、滑车发育平坦、股内侧肌发育异常等先天因素,急性脱位有超过5%病例合并骨软骨损伤,膝关节MR有助于更好了解病理解剖结构并对病损程度作出判断。
- 孙继桐黄迅悟冯会成
- 关节镜下ACL,PCL胫骨附着部撕脱骨折治疗选择
-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交叉韧带胫骨附着部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至2012年关节镜下治疗并获1年以上随访的12例交叉韧带胫骨附着部撕脱骨折患者分别进行关节镜下钢丝、缝线、带线锚钉、endob...
- 冯会成
- 关键词:ACLPCL骨折关节镜
- 全内技术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特点于优势
- 目的 目前最常用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是采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双折叠,股骨端采用纽扣钢板固定,胫骨端采用挤压螺丝钉固定或同时附加门形钉固定.该手术技术普及率高,疗效稳定.但双折叠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较长,胫骨骨道外多余肌腱不...
- 黄迅悟冯会成孙继桐余方圆彭伟蒋长亮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膝损伤关节镜修复外科手术
- 活动性关节结核不同病理材料PCR检测对比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评估活动性关节结核不同病理材料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结果,探索提高PCR检测阳性率的方法。[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对43例晚期活动性关节结核患者手术中获取脓液、干酪样组织及肉芽组织分别进行结核分枝杆菌(MTB)荧光定量PCR检测。男23例,女20例;年龄15~74岁,平均45.6岁。其中膝关节结核20例,髋关节结核15例,肩关节结核3例,踝关节结核3例,距下关节结核1例,骶髂关节结核1例。对3种不同病理材料PCR检测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肉芽组织74.42%(32/43)阳性率明显高于干酪样组织58.14%(25/43)和脓液37.21%(16/43),x2值12.181,3种病理材料MTB-PCR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种病理材料联合行PCR检测阳性率88.37%(38/43)。[结论]活动性关节结核不同病理材料PCR检测阳性率有差异,多种病理材料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阳性率。
- 林庆玺黄迅悟李洪敏彭伟冯会成李玉静徐洪伟
- 关键词:关节结核结核分枝杆菌PCR技术
- 股骨端悬吊固定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评估股骨端悬吊固定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纳入标准:单纯ACL陈旧性损伤,无膝关节其他韧带损伤,受伤与手术至少间隔2个月。自2005年5月-2008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2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I组和II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相关影响因素无统计学差异。I组:股骨端依靠两个骨道悬吊固定。II组:股骨端采用两枚可吸收挤压钉固定;两组胫骨端均采用双骨道,应用可吸收挤压钉与缝线悬吊复合固定。所有手术由同一手术组完成。每位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进行Lysholm评分,Cincinnati膝关节评分(the Cincinnati knee rating system),IKDC评分(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score),KT2000检查及膝关节活动度检查。结果 Lysholm评分I组(91±7)分、II组(89±9)分(P=0.088);Cincinnati膝关节评分I组(93±6)分,II组(90±8)分,(P=0.189);客观IKDC评分I组正常71%、基本正常26%,II组正常58%、基本正常35%(P=0.221);在134N下KT-2000胫骨前移两侧对比测试I组(1.3±1.2)mm、II组(1.4±1.3)mm(P=0.196);膝关节活动度I组(136±10)度、II组(130±15)度(P=0.029)。结论股骨端悬吊固定与股骨端挤压钉固定双束ACL重建方法比较,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前后稳定性测试无统计学差异,但膝关节活动度悬吊固定组优于挤压钉固定组。
- 黄迅悟张爱民冯会成孙继桐隰建成蒋长亮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