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大北

作品数:9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忻州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哲学宗教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学

主题

  • 2篇钱数
  • 2篇金代
  • 2篇佛教
  • 1篇信仰
  • 1篇信仰习俗
  • 1篇游记
  • 1篇语录
  • 1篇元好问
  • 1篇人生价值取向
  • 1篇人文
  • 1篇人文意义
  • 1篇山志
  • 1篇圣王
  • 1篇史志
  • 1篇唐史
  • 1篇体例
  • 1篇清凉
  • 1篇情怀
  • 1篇文意
  • 1篇习俗

机构

  • 8篇忻州师范学院

作者

  • 8篇冯大北
  • 3篇张秀春
  • 1篇赵新平
  • 1篇王福应

传媒

  • 4篇忻州师范学院...
  • 1篇寻根
  • 1篇史学月刊
  • 1篇五台山研究
  • 1篇宗教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阿王老藏与五台山——基于《敕封清凉老人语录》的考察被引量:2
2016年
阿王老藏是清代五台山第一任钦命总理番汉僧众大喇嘛,其法嗣老藏丹贝、老藏丹巴、顶增坚错、阿旺丹增、罗藏陈片相继主持法席,在五台山僧界占统治地位达70余年。在师承上,阿王老藏并非学界所认为的达赖派,而是大慈法王释迦也失第十四代法孙,与达赖系也有着特殊的关系。第一代大喇嘛的产生,采取的是"公举——皇帝钦命"的方式,其后五代均系父死子继、甲乙授受。阿王老藏及其法嗣建精蓝,兴道场,补经藏,修山志,设清规,供僧济贫,与清廷保持着良好的政教互动关系,对清代五台山佛教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阿王老藏所开创的番汉兼弘、兼收并蓄,不分畛域、重视实修、不尚浮华的思想和学风,影响深远。
冯大北
关键词:语录
完颜璹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三教思想——以《中州集》完颜璹诗为中心
2017年
金中期尊经术用儒臣、兴庠序敦教化、开女真进士科、设译经所,大大加快了女真汉化的进程。完颜璹被称为"百年以来宗室中第一流人",是女真文人群体中高度汉化的、最杰出的代表性人物。完颜璹主张三教融合,三教思想深入其骨髓,成为其思想底色。这不仅是完颜璹基于追求个体精神解脱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认,是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也与金中后期的政治生态存在着内在的关联。
冯大北张秀春
关键词:佛教老庄
唐史无人修列传 漳江有庙祀将军——陈元光开漳与圣王信仰被引量:5
2006年
冯大北张秀春
关键词:信仰习俗圣王唐史将军祭祀场所
李相之《五台山游记》的价值及其评价——基于两种版本文献整理的考察被引量:1
2019年
李相之《五台山游记》是民国以来关于五台山篇幅最长的游记专著,也是唯一的晋籍作者对当时五台山的记述。《游记》以白话文写作为特点,带有明显的史志特征。它既不同于以时间或行程为序的日记体游记,又尚不能称其为体例完备和严格意义上的佛教方志,而是一种介于传统游记与方志之间的史志作品。李相之两个版本的时间跨度,囊括了清末民国时期以及建国之后的16年,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史料数据链,真实地反映了民国以后直至1965年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变迁史,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
冯大北赵新平王福应
关键词:佛教游记史志
五台山历代山志编撰略考被引量:8
2008年
五台山有着历史悠久的修志传统,自唐代以来相继出现了十余种山志。这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了解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典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试对五台山历代志书的编纂的情况、体例、内容、版本、得失以及近年来五台山史志的整理工作略作介绍和考述。
冯大北
关键词:体例
金代官卖寺观名额考被引量:9
2009年
自唐以降,无敕额寺观一直是封建国家限制和重点打击的对象。金朝在禁断无额寺观的同时也采取了让步措施,即允许非官方寺观通过"纳缗投状"申请敕额,允许未系帐的无额寺观系籍存留。官卖度牒、寺观名额,满足了僧道建寺度僧的要求,客观上起到了普赐名额和度牒的效果。将其置于金代政教关系中去考察,还不能忽视它在佛、道教复兴中的作用。另外,它对缓解财政危机、减轻农民负担以及赈灾备荒、促进钱钞流通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冯大北
关键词:金代钱数
论元好问的家国情怀——以元氏家国诗为中心被引量:1
2018年
家国诗是元好问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诗是元好问乡土情结的精神寄托,对故乡的热爱和忧思是其主要情感基调。南渡以后,元好问心系家园,家乡成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意象。元好问晚年回乡后,游历故乡山水,感兴而作,情感真挚而浓烈。国诗是元好问国家观、民族观的重要体现,言语含蓄而情感激越。早期的国诗,喜、怒、忧、怨并存,表达了诗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政治态度。金亡后,元好问的家国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初期痛恨蒙古政权的残暴统治、对故国无限怀念之情,逐渐发展为对蒙古政权的认同以及对中华观的重新体认。元好问的家国诗以爱国主义为基调,以民本主义为思想基础,家国情思相交相融,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时代变迁和现实社会,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其家国观在金元易代、胡汉交融这一社会背景下,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文化内涵。
冯大北张秀春
关键词:元好问家国情怀人文意义
《金代官卖寺观名额和僧道官政策探究》补正被引量:4
2010年
从制度史的角度说,官卖寺观名额所反映的核心问题是在官卖条件下如何实现寺观名额的申报和审批。金代寺观名额的申报、审批既继承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又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申报的条件、审批的机构以及具体的程序等方面。另外,在强调官卖政策的负面影响之时,我们不能完全抹杀其积极作用。
冯大北
关键词:钱数补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