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卫东

作品数:123 被引量:187H指数:7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97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4篇文学
  • 38篇文化科学
  • 3篇艺术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社会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6篇文学
  • 16篇新闻
  • 10篇文化
  • 10篇小说
  • 8篇文艺
  • 6篇代文
  • 6篇社会
  • 6篇写作
  • 6篇媒介
  • 6篇教育
  • 5篇当代文学
  • 5篇新闻传播
  • 5篇叙事
  • 5篇学史
  • 5篇政治
  • 5篇十七年文学
  • 5篇作家
  • 5篇乡土
  • 5篇马克思主义
  • 5篇马克思主义新...

机构

  • 107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河北民族师范...

作者

  • 108篇刘卫东
  • 8篇荣荣
  • 2篇王娟
  • 1篇孙瑞祥
  • 1篇王明娟
  • 1篇孙卫华
  • 1篇林靖
  • 1篇夏康达
  • 1篇王艳玲
  • 1篇邵瑞霞
  • 1篇张婧譞
  • 1篇王爱莲
  • 1篇王谦
  • 1篇张传香
  • 1篇杜娟

传媒

  • 7篇新闻知识
  • 6篇海南师范大学...
  • 6篇扬子江(评论...
  • 4篇天津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现代文学...
  • 4篇现代传播(中...
  • 4篇河北民族师范...
  • 4篇学术评论
  • 4篇中国语言文学...
  • 3篇文艺理论与批...
  • 3篇淮阴师范学院...
  • 3篇徐州工程学院...
  • 2篇文学评论
  • 2篇新闻爱好者
  • 2篇新闻大学
  • 2篇新闻战线
  • 2篇中国广播电视...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关东学刊
  • 2篇中国当代文学...

年份

  • 6篇2024
  • 6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20
  • 8篇2019
  • 9篇2018
  • 5篇2017
  • 8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3篇2005
1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陈超的“生命密码”释解——评霍俊明《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被引量:1
2018年
陈超2014年10月突然离世不仅使他的诗歌创作与研究戛然而止,也遗留下了很多待解的问题:为什么会如此?他最后时刻经历了什么?陈超去世后,关于他的纪念、研究文章很多,但多为出自情谊的急就,感人肺腑却缺少深入同情了解之后的思想意义的解读。
刘卫东
培养思想的生产者--当代新闻理论教学探索被引量:2
2008年
长期以来,作为思辨性较强的新闻理论课,其教学实践一直存在困扰。本文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学评估体系的完善三个方面对新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反思与研讨,提出了独到而可行的思路与方法。
刘卫东荣荣
关键词:新闻理论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体系
“乡土变迁”与“农民”身份迷局——重读蒋子龙《农民帝国》
2023年
蒋子龙把自己对乡土社会的观察、经验与想象,灌注其中,打造了一个虚拟、隐喻的郭家店。郭存先是郭家店的“卡里斯马”,具有与生俱来的非凡气质,他的命运也暗含着乡土文化伦理的悖论。郭存先是蒋子龙带给文坛的新的人物,他身上深藏着“乡土变迁”的密码,蕴含着作者对当代思想史问题的回应。“农民”身份的悖论,决定了郭存先的命运。
刘卫东
关键词:乡土小说
风险文化研究与国家信息安全——中国社会双重转型下的传媒文化责任被引量:13
2006年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增长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特别是网络与卫星通讯技术的普遍使用,推动了社会结构变迁、经济利益重组和权力格局的演变过程,使得心理意义上的社会不安全和各种损失的不确定性日益突出。随着对世界认识的加深,人们对现代各种制度控制确保社会安全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人们的风险意识在增加,对风险社会的研究也在深入,从而形成了一种风险文化现象。风险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社会研究。处于社会双重转型期的中国,因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迁与体制转型,使当代中国进入了高风险社会。就地缘政治而言,包括国家信息传播在内的信息文化安全问题也日益凸现在国人面前,成为风险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安全隐患。大众传媒在确保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信息文化安全方面,应该从更广泛的社会视野和更深层的内在文化理性去观察与思考,以营造有利于当代中国人的心理潜质和价值判断的舆论环境,推动中国公民政治文化认同和行为取向的最终实现。
刘卫东
关键词:风险文化国家文化安全
论韦君宜晚年的思想——以《思痛录》和《露沙的路》为中心被引量:2
2011年
曾为北平富家女、后奔赴延安参加革命,长期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务的文艺界领导韦君宜(1917—2002),晚年出版了回忆录《思痛录》和自传小说《露沙的路》,她没有得意洋洋地吹嘘革命功劳,而是以“思索痛苦根源”①的心态回顾了自己的一生,颇出人意料。从时间上看,《思痛录》(初版1997)比小说(露沙的路》(1993)出版得要晚,也可以理解为病榻上的韦君宜意犹未尽,
刘卫东
关键词:《思痛录》晚年自传小说文艺界回忆录
“现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评翟业军的《金风集》
2019年
《金风集》作者选择的是能够能激发自己阐释欲的研究对象。他通过“对读”比较,挖掘文本内部的“潜意识”。微言中看取大义的解读策略,构成了作者独特的批评方式。他提出的“进一步问、深一层想”,是作家和批评者需要共同冲击的写作极限。
刘卫东
梁斌与“十七年文学”的写作模式被引量:4
2014年
“十七年”时期的写作从文学规范、叙事方法、审美原则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模式,既承接古典文学、“五四”新文学传统,又受到苏联文学影响,更以延安文艺座谈会确定的理论为圭臬,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自成谱系的文学景观。作家塑造了模式,模式也塑造着作家。作家在“十七年”应该如何创作?茅盾曾将答案概括为“体验生活、思想改造和创作实践”,而周扬则要求“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梁斌在探讨、实践上述理论过程中的成果,需要继承和反思,这也是当下我们重新审视“十七年”文学的重要切入点。在梁斌研究中,虽然有论者对梁斌与“十七年”文学写作模式的关系有所讨论,但并未在“创作方法”的框架内,明确将二者间的互动作为课题。
刘卫东
关键词:写作模式革命浪漫主义
“中国文学史写作”研究的新“范式”——评温潘亚等著《百年中国文学史写作范式研究》
2020年
百年来,中国文学史著作出版已逾两千余部,面貌各异,这不仅表明文学史写作的活跃、兴盛,还侧面说明文学史写作并非定于一尊,而是处于不断变迁之中。此间,有着流传至今的学术经典如《宋元戏曲史》《中国小说史略》,但也出现过为数不少的滥竽充数之作。因此,对这一现象的梳理、把握和定位,就成了一项难度系数相当大的工作。温潘亚等所著的《百年中国文学史写作范式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对中国文学史写作兴起以来的状况做了详尽的梳理,在"何为文学史"等元理论方面做了可贵探索。
刘卫东
关键词:文学史写作文学史书写中国文学史写作范式
再论梁斌的意义--以革命历史建构中的“个人经验”为中心
2024年
梁斌是把革命史构架与“个人经验”紧密结合的。梁斌对经验(不单是他自己)的回顾,因为有了“革命”的正当性,演化为一种宏伟想象,为“过去”建构了“叙事”“革命历史”来自梁斌的“个人经验”,具有相当的真实性。梁斌追求“个人经验”的“不受束缚”,是出现“两个朱老忠”的原因。《红旗谱》构架是革命史,但大量细节来自作家乡土生活经验,这是留给文学家的空间,也是作品的“根”。《红旗谱》独特的“气魄”追求,同样与梁斌“个人经验”密不可分。他把生命投入到革命中,并以当事人的身份为其中的沉默者发出了声音。
刘卫东
关键词:革命历史《红旗谱》
主持人语
2024年
梁斌1914年出生于保定蠡县,年少成长时,正值革命风暴在北方风起云涌。受到家乡的“高蠡暴动”(高阳、蠡县)的震撼,又亲历母校“保二师”(保定第二师范学校)的学潮,因此,他很早就开始参加进步活动,加入党组织后,对革命事业更加矢志不渝。梁斌参加了抗战、土改,解放战争后期南下,在襄阳、武汉从事了开辟“新区”的宣传工作。1957年,梁斌推出准备了20多年、此前已经有两个中短篇版本的《红旗谱》,之后,相继出版《播火记》《烽烟图》《翻身记事》,都是根据个人经历创作的。同时,结合自己新世纪剧社抗日文艺活动的经历和学习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心得,注意到了语言与形式向传统(“民族”)的借鉴。
刘卫东
关键词:《红旗谱》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