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星才

作品数:24 被引量:303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8篇水利工程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流域
  • 5篇河流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4篇河流域
  • 3篇水生
  • 3篇土地利用
  • 3篇辽河流域
  • 2篇水生态
  • 2篇水塔
  • 2篇水文
  • 2篇水文学
  • 2篇水资源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径流
  • 2篇环流
  • 2篇环流模式
  • 2篇分区技术
  • 2篇ERA-40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北京师范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节水灌溉...
  • 1篇湖北科技学院

作者

  • 24篇刘星才
  • 13篇徐宗学
  • 9篇汤秋鸿
  • 2篇李哲
  • 2篇李发鹏
  • 2篇冷国勇
  • 2篇龙笛
  • 2篇李艳利
  • 2篇李秀萍
  • 2篇王磊
  • 2篇赵洁
  • 2篇周园园
  • 1篇张永强
  • 1篇李占玲
  • 1篇牛翠娟
  • 1篇田立德
  • 1篇程磊
  • 1篇刘兆飞
  • 1篇杨杰
  • 1篇缪驰远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人民长江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水文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水利水电科技...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61—2019年辽宁省高温天气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21年
深入理解高温热浪天气的变化特征、辨识其影响因素,对于科学防控高温天气的危害、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61—2019年6—8月辽宁省23个气象站点的日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数据,分析日最高气温(Tx)、日最高体感温度(AT)和高温热浪(连续3 d≥35℃)的变化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气象因子对AT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9年,辽宁省各站点6、7和8月Tx的平均值分别为26.19、28.29和28.14℃,气候倾向率平均值分别为0.17、0.20、0.17℃·(10 a)^(-1),AT的平均值分别为27.35、31.13、31.08℃,气候倾向率平均值分别为0.38、0.35、0.28℃·(10 a)^(-1)。6—8月,研究区各站点Tx、AT与其气候倾向率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夏季Tx、AT低值区的增温幅度大于高值区,应重视研究区夏季Tx、AT低值区的高温防御。6—8月,各站点日最高气温≥35℃日数平均值为0.85 d·a^(-1),6、7月明显大于8月,高值区主要位于辽宁西部,低值区主要位于辽宁南部和滨海地区,平均增加速率为0.20 d·(10 a)^(-1)。各站点多年平均高温热浪次数为0.071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南部和滨海地区未出现高温热浪事件。关联度分析表明,6月最高体感温度与相对湿度关系最密切,而7月和8月最高体感温度与最高气温关系最密切。因此,在高温天气预报预警中应充分考虑相对湿度的影响。
李卓群刘星才
关键词:最高气温体感温度高温热浪
水生态一级分区技术及其在辽河流域的应用示范
水生态分区是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基础。本文根据水生态分区技术框架,给出了适用于一级水生态分区的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级分区技术,并以辽河流域为例进行了分区示范研究。利用辽河流域的鱼类调查数据通过TWINSPAN分析探讨了鱼类...
刘星才徐宗学赵洁牛翠娟
文献传递
遥感陆地水循环的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1
2018年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陆地水循环的变量已经能够通过遥感定量估算。遥感方法能够提供大范围、长周期的水循环变量数据,这极大地推进了人们对陆地水循环过程的认识和理解。阐述了遥感观测陆地水循环重要变量的基本原理,回顾了陆地水循环遥感主要技术方法的重要进展和最新成果,指出下一步可能的发展方向。尽管目前遥感技术具备获取大范围水循环关键变量的能力,但是遥感估算的水循环分量还难以满足基本的水量平衡,表明当前遥感数据的水文一致性还待加强。未来遥感陆地水循环研究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新型传感器和平台来提供更高精度且时空一致的观测数据,另一方面需要开展大型地面水循环同步全过程观测试验来对遥感产品进行深入评估,以促进遥感技术在陆地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汤秋鸿张学君戚友存陈少辉陈少辉穆梦斐杨杰杨其全杨杰运晓博刘星才黄昕唐寅
关键词:遥感卫星雷达水平衡
水生态一、二级分区技术框架被引量:27
2010年
水生态功能分区是流域水环境分类、分级、分区、分期管理的基础。回顾总结国内外水生态功能分区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流域水生态功能一、二级分区工作,提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分区指标体系,探讨了流域尺度水生态分区技术框架的构建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该技术框架主要由3部分内容组成:环境要素对水生态因子的驱动机制、分区指标体系和分区技术。作为技术框架的理论依据,驱动机制分析首先以水-陆生态水文耦合模型为框架对环境要素如何影响水生态系统功能进行阐述。指标体系是技术框架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水生态因子和环境要素两大类,其中一级分区指标包括气候、水文和地貌等要素,二级分区指标包括水质、水生动植物、藻类、土壤、植被、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要素。针对一、二级水生态功能区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分区方法,为技术框架付诸现实提供了保障。为正在进行的各大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希望在这些具体分区工作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完善本分区技术框架。
刘星才徐宗学徐琛
关键词:流域水生态
辽河河流水体污染源解析被引量:36
2013年
利用2009-2010年的地表水体理化监测数据,采用因子分析(PCA)和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PCS-MLR)方法,在分区基础上分析了辽河流域9种理化因子的空间分布和污染源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根据变量的因子载荷与采样点的因子得分,识别出了污染地表水体的天然和人为污染源信息;其中,I区87.11%污染来源于点源、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其次为土壤风化、侵蚀,Ⅲ区72.10%来源于农业面源的农业营养物质,其次为矿物质污染和生物化学影响,IV区77.83%的污染来源于点源有机物,其次为点源的营养物质.通过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获得了每种水质指标对污染类型的贡献率,较好地估计了主要因子对水质的污染程度,可以为科学合理的河流水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赵洁徐宗学刘星才牛翠娟
关键词:污染源解析地表水
渭河流域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及其突变特征被引量:34
2011年
本文根据渭河流域21个气象站1959年-2008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选取FAOPenman-Monteith法计算各站潜在蒸散量,然后采用Spline插值法生成流域潜在蒸散量分布图,并利用Mann-Kendall法分析各站年潜在蒸散量长期变化趋势,最后采用Pettitt法对各站年潜在蒸散量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年潜在蒸散量在779.1~1017.6mm之间,空间分布总体趋势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其中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近50年来流域大部分地区潜在蒸散量呈增大趋势,西安周边小部分中下游地区出现减小趋势;流域年潜在蒸散量有两个偏大期和一个偏小期,各季值与年值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其中夏季和春季对年值贡献最大;13个站点年潜在蒸散量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检测到突变点,15个站点年值在1993年、1994年发生明显增大突变,4个站点在1978年、1979年出现明显减小突变。
左德鹏徐宗学程磊刘星才
关键词:潜在蒸散量渭河流域
辽河水生态分区中土地利用的时空差异研究
本文借助Landsat TM数据,应用Markov转移矩阵,分析了辽河流域现有三个水生态分区1990年、2000年和2007年6种Ⅰ级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变迁和空间格局,进而提供了流域不同水生态区的生态环境背景信息。研究...
赵洁徐宗学刘星才
关键词:土地利用MARKOV转移矩阵
文献传递
气候变化对澜湄流域上下游水资源合作潜力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澜沧江-湄公河(澜湄)流域南北跨越了25个纬度,流域上下游气候差异明显。同时遭遇干旱或湿润通常不利于上下游水资源合作,而水文气象条件正常或上下游间的干湿条件不一样时有利于缓解流域内的竞争性用水状况。为探究气候变化对澜湄流域上下游水资源合作潜力的影响,基于普林斯顿降水数据集与全球气候模型预估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Copula函数计算了历史时期(1985—2016年)与未来时期(2021—2090年)澜湄流域上下游同时面临干旱、湿润以及干湿存在差异的发生概率。基于典型浓度路径RCP4.5和RCP8.5情景的预估结果显示与历史时期相比,未来时期澜湄流域在RCP4.5与RCP8.5情景下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即:遭遇同期湿润的概率在逐渐增大(最大达到199.5%),遭遇同期干旱的概率则在逐渐减少(最小达到-35.9%),而遭遇干湿差异时期的概率在所有时段均大幅减少(-53.1%^-42.5%)。未来澜湄流域上下游同期湿润概率的增加和遭遇干湿差异概率的减少预计将加大上下游面临水资源竞争的可能性,从而对澜湄流域各国家之间的水资源合作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研究可以为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运晓博汤秋鸿徐锡蒙周园园周园园刘星才孙思奥
关键词:气候变化COPULA函数
基于熵理论流量历时曲线的生态流量变化分析--以1961-2012年黄河流域径流为例被引量:3
2021年
对黄河流域流量和生态流量进行研究,可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基于黄河流域10个主要水文站的流量观测数据(1961~2012年),利用基于经验的流量历时曲线和基于熵理论的流量历时曲线对径流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进一步估算了生态流量的变化。结果表明:①52 a间黄河流域年径流呈下降趋势。②与基于经验的流量历时曲线相比,基于熵理论的流量历时曲线具有灵活性和一定的统计基础,能够较好地呈现该流域的流量历时及频率变化,进而估算生态流量。③20世纪90年代之后,黄河流域各水文站点生态流量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该趋势会在一定程度导致各水文站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流域的生态功能。
王鑫茹崔惠娟刘亚平刘星才
关键词:生态流量径流变化熵理论黄河流域
人类用水活动对大尺度陆地水循环的影响被引量:16
2015年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已成为陆地水循环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人类用水活动对陆地水循环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回顾近年来人类用水活动对大尺度陆地水循环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灌溉、生活和工业用水、水库调节以及地下水利用等典型人类用水活动影响大尺度陆地水循环的过程与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陆面水文模型中人类用水活动参数化方案及其存在的问题。目前,陆面水文模型对人类用水活动的考虑依然不足,使得应用模型模拟陆地水循环和评估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安全面临挑战。展望未来,深入认识人类用水活动与水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发考虑人—水系统协同演化的水系统综合评估模型,预估水安全形势的演变趋势,将成为陆地水循环和水资源研究的长期重要任务。
汤秋鸿黄忠伟刘星才韩松俊冷国勇张学君穆梦斐
关键词:参数化方案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