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杨

作品数:14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地质
  • 3篇遥感
  • 2篇油类
  • 2篇油类物质
  • 2篇油膜
  • 2篇油气
  • 2篇油气勘探
  • 2篇石油类
  • 2篇石油类物质
  • 2篇浅表
  • 2篇勘探
  • 2篇雷达
  • 2篇海面
  • 2篇海洋油气勘探
  • 2篇海域
  • 1篇地质构造
  • 1篇多时相
  • 1篇信号
  • 1篇悬浮泥沙
  • 1篇遥感反射率

机构

  • 13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广东海洋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作者

  • 14篇刘杨
  • 5篇黄妙芬
  • 5篇邢旭峰
  • 4篇齐小平
  • 3篇邵芸
  • 3篇邹立群
  • 2篇周红英
  • 2篇王世昂
  • 2篇董文彤
  • 2篇郭红燕
  • 2篇于五一
  • 2篇原君娜
  • 1篇田维
  • 1篇申晋利
  • 1篇张友焱
  • 1篇刘明新

传媒

  • 3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遥感信息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海洋技术学报
  • 1篇第六届全国油...
  • 1篇第四届中国石...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连港海域油含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为了掌握东北原油与成品油转运基地——大连港海域油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8年8月25—27日采用连续性测量的方式,获取了大连港海域3个站点分别在0、3、5、10、15 m深度30个观测时刻的油含量、流速和流向等数据,分析了大连港海域油含量随潮汐的变化特征,并建立了油含量的时间变化模型,修正了水体石油污染归一化遥感反射比指数NDPRI(Normalized difference petroleum remote sensing reflectance index)反演水中石油含量的遥感模式,将该模式应用于2018年8月25日过境的Landsat 8卫星数据中,反演出大连港海水表层的油含量,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各站点观测时间处于不同的涨落潮时刻,水体的流向和流速不同,导致油含量随时间变化比较复杂;油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6次方多项式函数来描述;利用修正的NDPRI遥感模型反演的油含量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表明修正后的模型适用于该海域;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大连港海域油含量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浓度值的变化范围为0.4~5.0 mg/L,紧贴沿岸的海域油含量相对较低,鲇鱼湾东边及三山岛的东边、北边呈现高值区,而大窑湾、三山岛西侧及A站点的南边为低值区。研究表明,本研究中所建立的油含量遥感反演模型,反演效果较好,适用于大连港海域油含量的提取。
黄妙芬刘杨邢旭峰王忠林李占强
关键词:油含量潮汐
三维石油遥感应用中多时相影像数据管理被引量:3
2016年
针对目前多时相影像数据管理主要是面向影像产品管理,仅考虑影像产品本身的信息作为管理要素,无法满足石油行业遥感应用要求这一问题,提出一种面向三维石油遥感应用的多时相数据管理方法,通过采用数据组织目录结构与瓦片存储目录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多时相影像数据的分级管理与访问。该方法满足石油遥感应用多样性、应用的油区范围分散、多数据源组合、油区变化性检测的要求,并以鄱阳湖三角洲环境变化中多时相数据管理为例进行了软件实现。
郭红燕邹立群董文彤刘杨周红英
关键词:数据组织结构数据存储
基于时序Landsat的油区环境要素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以克拉玛依油区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戈壁荒漠区生态环境脆弱,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风险高,及时获取工业化进程中基础环境要素演变有助于监控潜在的环境风险。以克拉玛依油区为例,通过遥感获取更大区域的植被和陆表水分布时序特征,分析工业化进程中区域环境要素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周边区域环境的影响。利用1977—2016年Landsat和MSS数据,基于NDVI和湿度反演陆表植被和水域覆盖,通过回归分析和复现率获取植被和陆表水分布的时序特征,结合区域内月平均陆表温度和降水信息,分析环境要素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城镇工业区植被覆盖总体改善,存在局部的植被覆盖退化区;研究区内大区域植被覆盖呈明显持续改善,陆表水分布环境稳定,区域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区域环境要素时空演变的空间分布格局体现与人类活动的高相关性,人类活动是区域内环境要素改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城镇工业化进程中局部的环境要素退化难以避免,合理规划人类活动,可以促进大区域环境与工业化进程的协调发展,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工业化进程与区域环境演变的相关性。
刘杨张楠楠郭红燕庄炀董文彤邹立群周红英
关键词:环境要素遥感监测
浅表地质构造重建的遥感方法研究
浅表地质构造在构造地质、油气勘探、地质环境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条件越来越恶劣,传统勘探手段越来越受地表情况及浅表地质构造的限制。在复杂地表地区,不仅勘探手段难以实施,而且复杂的地表条件及...
刘杨邹立群刘明新
文献传递
大连港海域石油类物质比吸收系数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利用2018年8月25-27日和2019年5月15-17日在辽宁省大连港及周边海域测定的不同站点、不同时刻的遥感反射比Rrs,以及不同深度的水体吸收系数和石油类物质浓度数据,分析了水体石油类物质比吸收系数ao*(λ)的光谱变化规律和在参考波段440nm处的比吸收系数ao*(440)的垂向分布特征;将基于遥感反射比Rrs估算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吸收系数和水体油浓度Co的模型应用于LANDSAT8卫星数据,反演出该海域ao*(440)和油浓度专题图,并分析了两者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ao*(λ)的光谱分布特征遵循e指数衰减方程的变化规律;由于潮汐作用的影响,不同来向海水的石油类物质浓度不同,导致不同时刻不同站点的ao*(λ)的光谱斜率有一定的差异;(2)CDOM与油物质的混合比吸收系数ago*(440)随深度的垂向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这也是由于涨落潮变化使得不同来向的海水组分有差异所致;(3)ao*(440)水平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在石油污染浓度Co高的海域,ao*(440)呈现低值,在Co低的海域,ao*(440)呈现高值。
黄妙芬庄炀刘杨邢旭峰王忠林
基于RadarSAT-2同步观测试验的海面油膜雷达信号特征研究
2010年
海底自然烃渗漏在海洋表面形成的油膜分布对海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利用3 m分辨率的RadarSAT-2数据在渤海海域开展海洋表面油膜检测同步现场试验,利用机油在海面生成表面油膜,14 min后接收SAR数据,测量并分析海洋表面油膜雷达响应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合海况条件下,3 m分辨率SAR数据可以检测到几个微米厚度的表面油膜,此时C波段对海洋表面波有5 dB的阻尼作用。油膜漂移的SAR测量结果进一步证实表面油膜的扩散与漂移受风场、流场影响。
刘杨邵芸齐小平王世昂原君娜申晋利
关键词:RADARSAT-2
应用Hydrolight模式研究含油水体辐射传输特性的关键技术被引量:4
2019年
辐射传输模式Hydrolight在国际水色遥感研究领域已被广泛用于解决水体光学的各种问题,也是进行石油类污染水体辐射传输特性研究的有效模型.结合Hydrolight模式的机理、应用现状及含油水体的特点,提出了将该模式应用于光学特性复杂的石油污染水体辐射传输特性研究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测定石油污染水体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建立石油污染吸收和散射特性随波长和深度变化的参数化模型、确定油物质的吸附后悬浮颗粒物体散射函数模型等方面.依据2018年8月和2016年8月分别在辽宁大连港和辽宁盘锦辽河油田等区域测定的含油水体数据,讨论了这些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
黄妙芬骆蔚健刘杨邢旭峰庄炀
海面烃油膜遥感探测技术在海洋油气勘探前期的应用研究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海洋表面烃渗漏油膜遥感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然后,通过建立典型样本训练集,对海洋烃渗漏油膜的SAR图像特征进行定量分析,针对海洋烃渗漏油膜遥感检测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一套基于SAR的海洋烃渗漏油膜可靠性...
刘杨张友焱齐小平
关键词:油气勘探
文献传递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浅表地质构造重建的方法研究
该文主要研究了遥感技术在浅表地质构造重建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油气勘探条件越来越恶劣,传统的勘探手段多受地表情况及浅表构造的限制,需要运用新的技术和理论研究浅表构造的重建.利用遥感技术重建浅表地质...
刘杨
关键词:遥感地质
石油污染水体后向散射系数垂向分布模型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后向散射系数是影响水体辐射传输特性的重要因子之一,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石油污染水体后向散射系数的垂向分布模型,为进一步进行石油类水体水下光场变化研究奠定基础。利用2018年8月25—27日在辽宁省大连港海域A、B、C 3个站点现场测定的数据,基于悬移质垂向分布理论、后向散射系数分离算法、后向散射系数随悬浮物和石油类浓度变化的关系模型,建立了后向散射系数垂向分布的半经验模型,利用实测数据确定了模型中的参数,并计算了后向散射系数的垂向变化率,最后对模型的有效性展开了讨论。结果表明:(1)后向散射系数随水深的变化遵循e指数与复合e指数之和的关系;(2)A与B两个站点的后向散射系数垂向变化率随深度变化而递增,且A站点递增幅度大于B站点,说明A站点后向散射系数随深度的变化速度比B站点快,C站点后向散射系数垂向变化率几乎不变,说明C站点的后向散射系数随着深度变化接近线性关系,这与现场实测数据是吻合的;(3) 3个站点的半经验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984、0.282和0.349,表明模型在不同站点具有不同的精度,在离岸最近的A站点精度最低,C站点次之,B站点最好。
邢旭峰黄妙芬刘杨黄颖恩张楠楠
关键词:后向散射系数垂向分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