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琴
-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柳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3例被引量:1
- 2009年
- 黄锦雄朱晓雯刘琴叶红秦思雪
- 关键词: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 suPAR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15年
- 目的探讨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该院初治MM患者共41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疗程后采集空腹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suPAR,比较治疗前后suPAR的变化,并探讨suPAR与患者年龄、血红蛋白(Hb)、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MM治疗前suPAR水平为(23.31±5.25)ng/mL,治疗后有效组为(16.40±7.76)ng/mL,治疗后无效组为(25.43±4.37)ng/mL,不同疗效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使用华法林者suPAR为(24.47±4.15)ng/mL,未使用华法林者为(27.07±7.31)ng/m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治疗前,以性别:男与女、年龄:≥60岁与<60岁、Hb:≥100g/L与<100g/L、清蛋白:≥30g/L与<30g/L、Cr≥177μmol/L与<177μmol/L、LDH≥245U/L与<245U/L分组,各组间比较suPA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蛋白分型:IgG、IgA、轻链型及未分泌型的组间比较以及ISS临床分期Ⅰ、Ⅱ、Ⅲ期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AR作为评定疗效的有效指标有待研究,华法林对其无影响。
- 黄艳平黄锦雄韦夙韦敏杨飞燕刘琴王健琨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疗效
- 白介素-27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前后白介素-27(IL-27)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对照组(健康体检者)40例,初治MM患者41例,采用ELISA法检测对照组及初治MM组治疗前后血清IL-27水平,并分析治疗前患者不同年龄、分型、血红蛋白、血肌酐、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及D-S分期的血清IL-27水平。结果:血清IL-27水平在对照组为(18.32±6.70)ng/L,MM治疗前为(11.23±2.55)ng/L,治疗后有效组为(17.68±4.81)ng/L,治疗后无效组为(11.80±5.60)ng/L,治疗有效组较治疗前血清IL-27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无效组较治疗前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前血清IL-27水平在血红蛋白≥100g/L与<100g/L、LDH≥245U/L与<245U/L、β2-MG≥5.5mg/L与<5.5m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年龄≥60岁与<60岁,血肌酐≥177μmol/L与<177μmol/L,D-S分期Ⅰ、Ⅱ、Ⅲ期及分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M患者血清IL-27水平下调,并与血红蛋白、LDH、β2-MG有关,提示其可能具有抗肿瘤作用。
- 黄艳平黄锦雄韦夙韦敏杨飞燕刘琴王健琨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预后LDHΒ2-MG
- 系统性红斑狼疮25例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以提高SLE患者生存率。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确诊的610例SLE中死亡25例的临床资料,对其病程、死亡原因为存活时间、肾脏病理活检情况、疾病活动度及患者治疗依从性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死率为4.09%(25/610),前三位死因为感染12例(48%),神经精神性狼疮5例(20%),心脏猝死3例(12%),平均病程4.9年。死亡因素分析,处于中、重度疾病活动期19例(76%),治疗依从性差19例(76%)。结论增强SLE患者治疗依从性,定期评估疾病活动度,积极防治感染、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保持病情稳定,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 黄锦雄韦敏王乐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