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琴

作品数:27 被引量:130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东莞市医疗卫生单位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肺癌
  • 6篇X线
  • 6篇X线计算
  • 6篇X线计算机
  • 5篇肿瘤
  • 5篇CT
  • 5篇CT表现
  • 4篇影像
  • 4篇支气管
  • 4篇体层摄影
  • 4篇体层摄影术
  • 4篇气管
  • 4篇灌注
  • 3篇纵隔
  • 3篇淋巴
  • 3篇灌注参数
  • 3篇肺癌CT
  • 2篇断层显像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性病

机构

  • 25篇广州医科大学
  • 3篇广东医学院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东莞市第三人...

作者

  • 27篇刘琴
  • 22篇曾庆思
  • 13篇陈淮
  • 6篇黄晓燕
  • 5篇周嘉璇
  • 5篇王寿扬
  • 5篇黎剑宇
  • 3篇刘勇彬
  • 2篇刘奇
  • 2篇冯婕
  • 2篇许乙凯
  • 2篇李靖煦
  • 2篇夏亭亭
  • 2篇李娴
  • 2篇林晓锋
  • 2篇李雯
  • 1篇周家璇
  • 1篇林云恩
  • 1篇陈利娜
  • 1篇陈德晖

传媒

  • 4篇中华放射学杂...
  • 4篇CT理论与应...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广东医学
  • 2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6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2篇2013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全瘤灌注参数在对肺癌与肺良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全瘤灌注参数对肺癌及肺良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初诊61例肺内单发直径>2 cm的肿块性病变进行前瞻性CTPI,通过CT灌注后处理得出血流量(BF)、血容积(BV)、平均通过时间(MTT)、透析度(PMB)4个灌注参数,并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肺癌病灶与肺良性病变灌注参数比较,BV、MTT、PM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肺癌与肺良性病变CT全瘤灌注参数(BF、BV、MTT、PMB)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6、0.806、0.705、0.961。BF的最大约登指数为0.324,此时BF值>49.13 m L/(100 m L·min),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52.40%,阳性预测值为75.34%,阴性预测值为59.03%。BV的最大约登指数为0.510,此时为BV值>6.67 m L/100 m L,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81.00%,阳性预测值为87.17%,阴性预测值为60.57%。MTT的最大约登指数为0.499,此时MTT值>3.83 s,敏感度为97.50%,特异度为52.40%,阳性预测值为78.83%,阴性预测值为92.05%。PMB的最大约登指数指数为0.830,此时PMB值>7.28 m L/(100 m L·min),敏感度为92.50%,特异度为90.50%,阳性预测值为94.65%,阴性预测值为86.91%。结论 CT全瘤灌注参数对肺癌和肺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帮助。4个灌注参数中,以BV及PMB的鉴别效能较好且以PMB最佳。
刘琴陈淮曾庆思黎剑宇林晓锋
关键词:肺癌肺良性病变灌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犬模型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对照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应用MSCT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犬模型的CT表现,并与临床、病理进行对照研究。方法健康比格犬1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10只)及对照组(5只)。通过犬右侧股深静脉注射油酸进行造模,注射油酸后每10min为1个观察点,共观察5个时间点。最后以临床测量动脉血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时,确诊为ARDS成模,此时为1个观察点,通过CT扫描观察6个不同时间点犬肺部CT表现,同时记录临床数据并观察实验犬肺湿干比及病理改变。采用2个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前及建模成功时的PaO2/FiO2及肺动脉楔压(PCWP)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在油酸注射(92.9±8.5)rain后形成ARDS模型,实验组实验前PaOJFiO:及PCWP分别为(466.7±27.0)、(8.6±1.8)mmHg,建模成功时分别为(164.1±21.1)、(9.9±3.6)mmHg,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26.04、一1.02,P值均〈0.05)。实验组犬大体病理可见脏层胸膜张力大,呈紧绷状态,肺表面出现弥漫充血、水肿,两下肺呈朱红色类似肝组织,镜下主要表现为肺水肿、炎性细胞渗出及透明膜形成。肺湿干比重为10.4±0.7,对照组为5.3±0.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P〈0.05)。在ARDS成模过程中CT表现具有一定规律性,最早出现的是磨玻璃密度影,以肺野外带及肺野背部明显,偶尔会有肺实变影和代偿性的肺透亮度增高影;当犬ARDS成模时,典型的CT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磨玻璃密度影(10只)、大片肺实变影(10只)、小叶间隔增厚(9只)、肺透亮度增高(7只)、胸腔积液(2只)及胸膜增厚(1只),呈不规则分布,病灶以肺的重力区明显。结论MSCT可观察ARDS的前期影像表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陈淮李雯曾庆思刘奇刘琴周嘉璇戴望春王寿扬黄晓燕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肺泡蛋白沉着症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前后胸部CT主要表现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AL)前后的主要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评价BAL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为PAP的CT表现,观察病灶的范围、形态、边界及对比BAL前后的变化。结果:PAP的CT表现呈多样化,主要归纳为:地图征、碎石路征、肺水肿样及肺实变征。BAL后15例显著改善。结论:CT能直观显示PAP的影像特征,对该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可评价本病BAL后的效果,确诊依赖病理学证实。
叶文卫刘勇彬刘琴
关键词:肺泡蛋白沉着症CT支气管肺泡灌洗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癌的CT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 sease,COPD)是全球关注的慢性病,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大概有300万人死于COPD,到2030年它将居于全球人口死亡的第3位;而肺癌是影响和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占所有肿瘤发病的12%,每年有近130万人死于肺癌[1].研究表明,COPD人群中肺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50%~70%的肺癌患者合并COPD,COPD患者肺肿瘤发生率较无COPD者约高4.5倍[2],因此COPD被认为是肺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刘琴陈淮曾庆思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PULMONARYCT肿瘤发生率
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基础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PMSGCT)的CT、PET-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1例PMSGC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并与其病理结果对照,11例均接受胸部CT增强及平扫检查,3例同期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结果11例患者均为青少年男性,病灶CT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肿块10例,卵圆形状1例;右前纵隔7例,左前纵隔3例,左前纵隔-颈根部1例;最大径4.70~15.30 cm,平均(10.77±3.75)cm,其中6例最大直径≥10.00 cm。5例密度均匀一致,无坏死;4例伴少许斑片局灶性坏死;2例大部分为实性成分,内多发斑片、条片坏死。增强两期扫描11例均渐进性强化,中度强化7例,明显强化2例,轻度强化2例。11例侵犯周围脂肪间隙,其中累及两侧头臂静脉和/或上腔静脉综合征3例,胸腺1例,心包及左肺静脉1例,气管及食管上段、主动脉弓1例,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心包及胸腔积液各1例,3例病灶放射性摄取均明显增高。治疗后5例完全缓解,5例病情稳定,1例术后复发。结果PMSGCT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其CT主要表现为前纵隔密度均匀一致的不规则实性肿块或局部伴少许灶性坏死,常侵犯周围脏器及血管,可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增强扫描多为中度渐进性强化;病灶^(18)F-FDG摄取呈高代谢。
梁锐烘曾庆思刘琴许乙凯冯婕
关键词:纵隔肿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CT表现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44例经病理证实的肺LELC的CT表现。结果 244例LELC中,中央型132例(132/244,54.10%),周围型112例(112/244,45.90%);肿瘤最大径1.2~13.1 cm,平均(5.42±2.64)cm;结节型49例(49/244,20.08%),肿块型195例(195/244,79.92%);169例(169/244,69.26%)边界清晰, 183例(183/244,75.00%)见分叶征,104例(104/244,42.62%)病灶边缘见毛刺;184例(184/244,75.41%)病灶紧贴纵隔,111例(111/244,45.49%)见"类胸膜尾征"改变。CT平扫158例(158/244,64.75%)病灶密度均匀,增强后中度强化160例(160/223,71.75%),145例(145/193,75.13%)呈渐进强化,108例(108/193,55.96%)动脉期病灶内见血管受侵变细和异常细小杂乱的血管影,81例(81/193,41.97%)动脉期病灶内见血管包埋征。185例(185/244,75.82%)见支气管包埋和/或闭塞。124例(124/244,50.82%)病灶周围见磨玻璃密度影,81例(81/244,33.20%)间质增厚,132例(132/244,54.10%)伴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167例(167/244,68.44%)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右肺中叶、两肺下叶纵隔胸膜旁肿块,边界清、浅分叶,伴类胸膜尾征、增强动脉期血管包埋征、周围肺区磨玻璃密度影及网格增粗影和淋巴结肿大是肺LELC的相对特征性CT表现。
黄雁刘琴陈淮刘艳雯梁锐烘李广秋曾庆思
关键词:肺肿瘤淋巴上皮瘤样癌
原发性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并经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肺DLBCL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共入组14例患者。分析病灶的CT表现,包括病灶分布、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与强化、支气管及病灶周围表现、胸腔内肺外表现及远处转移情况,并测量结节或肿块病灶的最大径线值及所有病灶平扫、增强动脉期和实质期的CT值。结果14例原发性肺DLBCL患者中,10例多发,4例单发。12例表现为肿块和/或结节,最大径线值为0.8~8.2 cm,中位数为5.3(2.9,7.8)cm,2例表现为单纯实变影。12例病灶边界清晰、光整,2例边界模糊。14例患者病灶CT平扫密度较均匀,CT值(35.1±1.0)HU,增强实质期轻中度均匀强化10例,不均匀强化4例,CT值(61.8±1.5)HU,动脉期CT值(50.9±1.3)HU,动脉期可见血管造影征9例。14例患者中,5例支气管通畅,4例见支气管轻度受压或狭窄,5例病灶内支气管受侵、闭塞。8例病灶周围间质轻度增厚,8例胸膜不均匀增厚、受侵。10例合并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并融合,其中3例包绕或侵犯纵隔内大血管,7例呈钻缝样生长。4例合并少中量胸腔积液。8例患者经治疗后CT复查均无远处转移(7例经放疗、化疗或手术切除后病灶大部分消失,预后良好;1例化疗后瘤灶增大,病情进展),6例放弃治疗,要求出院。结论原发性肺DLBCL侵袭性强,恶性程度较高,有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确诊需依赖病理。
刘艳雯刘琴梁锐烘陈淮曾庆思
关键词:肺肿瘤淋巴瘤
肺诺卡菌病胸部CT特征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肺诺卡菌病的胸部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原学培养确诊的8例肺诺卡菌病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中,5例为单纯肺诺卡菌病,3例为播散型肺诺卡菌病。肺部病变以斑片、实变影最为多见(n=8),其次为结节影(n=5)、空洞影(n=4)、团块影(n=2)。4例合并胸腔积液或积脓,5例肺内病灶区域胸膜增厚,3例合并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合并气胸、1例合并心包积液。结论肺诺卡菌病的胸部CT表现多样,常合并四肢或躯干皮肤或皮下软组织感染;当肺部病灶发展迅速,出现实变、结节、空洞、肿块等多样病灶时,应考虑肺部诺卡菌感染的可能。
戴望春曾庆思周嘉璇刘琴黄晓燕王寿扬陈源
关键词:诺卡菌病
肺硬化性血管瘤CT强化特点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通过对肺硬化性血管瘤(SHL)CT增强特点的分析,探讨肿瘤的CT强化基础及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0例SHL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得出增强前后的CT值,分析病灶的强化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CD34抗体标记肿瘤组织,计算MVD。结果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平均CT强化值为(56±15)Hu,直径≥3 cm的5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直径<3 cm的1例病灶强化不均匀,4例病灶强化均匀;肿瘤的强化程度与MVD呈正相关(r=0.872,P<0.01)。结论病灶显著强化是SHL的特点,是由肿瘤内的MVD决定的。CT增强扫描对SHL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刘勇彬凌红玲陈淮刘琴曾庆思金新安黄炎标
关键词:肺硬化性血管瘤微血管
原发性纵隔绒毛膜癌的CT和PET/CT表现被引量:5
2021年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0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例原发性纵隔绒毛膜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探讨原发性纵隔绒毛膜癌的CT、PET/CT表现。结果显示,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15、25、25岁。3例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不同程度升高,分别为90977、113266、447014 IU/L。CT平扫均表现为右前上纵隔混杂密度肿块,病灶边缘周围为线状、条片状实性成分,中央为大片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内部片状无强化低密度坏死区,周围边缘见多发斑片状中度-明显强化影包绕病灶生长,呈不均匀环状强化改变。3例均伴两肺多发球形转移瘤,增强扫描其强化方式与纵隔原发灶一致,呈边缘环状强化。1例接受PET/CT扫描,纵隔病灶呈环状异常放射性浓聚,标准摄取值最大值为8.4。原发性纵隔绒毛膜癌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其CT及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
梁锐烘曾庆思刘琴许乙凯冯婕
关键词:纵隔肿瘤绒毛膜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