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
- 作品数:43 被引量:85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电子电信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不确定系统的多模型鲁棒跟踪控制
- 该文基于设定值控制系统的输出跟踪误差的正偏和负偏特征,将大范围不确定突变系统在某一运行区间内可能发生的摄动分为两类,每一类子系统可以由一个最优鲁棒跟踪控制器确保其鲁棒稳定性,从而通过控制器的切换实现整个复杂系统的范围鲁棒...
- 刘翔王文海
- 关键词:控制系统跟踪控制器
- 文献传递
- 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实时交通路况采集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实时交通路况采集方法,移动智能终端首先根据传感器信息对交通环境进行识别,然后结合道路数据库对驾驶路线进行实时跟踪;再根据驾驶路线跟踪结果计算行程时间并将实时路况信息上传至服务器;服务器对...
- 王智刘翔王志波
- 文献传递
- 典型时滞时变过程的鲁棒数字双PI控制被引量:3
- 2002年
- 针对具有时滞时变以及负载干扰等复杂特性的时滞系统 ,在强时滞鲁棒数字 PID控制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二自由度的 IMC结构 ,给出一种数字双 PI调节器的设计。在已知闭环系统时滞时变范围内 。
- 张晴孔亚广刘翔孙优贤
- 关键词:鲁棒性PI控制器工业控制
- 城市区域交通智能控制研究被引量:14
- 2004年
- 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对城市区域交通进行实时分散控制 .把区域交通作为一个大系统 ,子系统为区域中的各个交叉口 ,每个交叉口有一个控制器 ,该控制器根据它自己和相邻交叉口的交通流信息来动态管理绿灯相位及绿灯时间 .仿真研究表明 :在交通流量较大和流量时变的环境下 ,该方法比普通车辆感应控制方法控制效果更好 .
- 沈国江王智刘翔孙优贤
- 关键词:模糊神经网络交通管理智能控制交通流量分散控制
- 典型大时变时滞工业过程的鲁棒数字PII调节控制被引量:5
- 2002年
- 通过分析典型大时变时滞工业过程的特性 ,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字 PI I鲁棒调节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应用这种数字鲁棒控制器 ,闭环系统可具有大时变时滞鲁棒镇定性 ,且完全抑制定值负载干扰 .
- 刘翔王文海熊斌孙优贤
- 关键词:大时滞系统
- 一种多取代菲啶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取代菲啶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即通过共轭烯二炔酸与邻炔基苯胺类化合物在钯铜共催化下,发生交叉环化氧化反应得到所述的多官能团菲啶衍生物;本发明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原料和试剂易得,反应产率较高,反应具有较高的...
- 刘翔马成
- 半参数化嵌入策略在MUD中的应用
- 多用户检测(MUD)是CDMA系统中,特别是宽带CDMA系统(如3G和后3G系统),改善检测性能、增加系统容量的关键技术.该文基于半参数化嵌入思想提出了一个新的构建多用户检测器的策略.这种方法通过将参数部件嵌入到以前的多...
- 刘翔
- 关键词:多用户检测神经网络多径干扰
- 文献传递
- 单交叉路口交通流的通用多相位智能控制策略被引量:15
- 2006年
- 为提高城市道路交叉路口信号控制的效率,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通用多相位信号控制策略.根据实际交通状况交互建立单交叉路口的通用模型,根据当前路口各车流向的车流量实时分布信息,及时调整相位数和各相位的车流向组合.实时传递路口交通情况,采用模糊控制策略,以车辆延误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对单交叉路口的信号相位和相位绿灯时间分别进行优化.根据实测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与普通信号控制方案作了对比.结果表明,这种通用信号控制方案能使交通流量总体趋于均衡,缩短了车辆延误时间.
- 陈琳刘翔孙优贤
- 关键词:智能控制单交叉路口多相位
- 多变量自学习动态解耦控制被引量:3
- 2001年
- 针对多变量系统提出自学习动态解耦控制算法 ,该控制算法设计简单 ,具有较好的动态和静态性能 ,能实现在线实时动态解耦。
- 孔亚广王仍容刘翔沈国江孙优贤
- 关键词:多变量系统自学习动态解耦控制数字模型
- 零碳交易下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配置被引量:5
- 2023年
- 以长三角地区某工业园区为例,提出一套风、光、储一体化,综合考虑园区冷热电汽负荷的优化配置方法.通过引入0-1型整数规划并以综合能源系统年折算总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合理选择风、光电系统及固体熔盐、蓄电池储能的配置规模.基于园区热能和电能实时功率变化,证实优化配置方法的合理性.对含碳交易成本的约束求解表明,综合能源系统的储能设备应向高效率方向转移,热负荷由电极锅炉向空气源热泵转换,蓄电池由锂离子向钠硫电池转换,熔盐储热向镁砖固体储热转换.在加入综合能源系统后,系统从外部购电、购热成本大幅减少,实现了日折算总成本和总运行成本的双重降低,总运行成本约为原先的20%~40%,日折算总成本仅为目前的30%~40%,且碳、氮、硫排放量显著降低90%以上.研究结论指明未来各部分储能的发展方向,对于当前建设零碳工业园区具有积极意义.
- 王谦王斌刘翔
- 关键词:储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