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芝翠
- 作品数:23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天疱疮患者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表达研究
- 目的:研究天疱疮患者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的表达及其与血清抗桥粒芯糖蛋白(Dsg)1、3抗体滴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天疱疮患者113例,其中初发36例,稳定期患者51例,复发26例;健康对照25例。采用流式细胞...
- 元慧杰刘芝翠朱海琴王颖郑捷潘萌
- 文献传递
- 天疱疮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活化状态及其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初探
- 目的:检测和比较天疱疮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CD4+T细胞的活化状态及其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天疱疮患者90例,其中初发24例,稳定期51例,复发期15例;健康对照30例。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天疱疮患者外周血CD...
- 刘芝翠元慧杰曾维宏张晨星王颖郑捷潘萌
- 文献传递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干扰素α对CD4~+T细胞功能调控的初步探究
- Ⅰ型干扰素IFN-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增强作用,并由此引起机体外周免疫耐受的失衡而致病,其免疫调节机制包括外周不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的异常活化。CD4~+T细胞表面表达Ⅰ型干扰素...
- 张晨星刘芝翠王树军李金芝张勇沈浩王颖
- 关键词:干扰素Α磷酸化
- 文献传递
- 复发性天疱疮患者头面部皮损的护理被引量:9
- 2016年
- 对62例天疱疮患者在维持原系统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清创、湿敷、搽药等护理方法进行头面部皮疹创面护理,包括清创、湿敷及外用药膏,患者局部皮损均有明显改善。
- 周露戴田田张婷叶雅芬刘芝翠潘萌徐莲英
- 关键词:天疱疮
- 红斑性肢痛症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红斑性肢痛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8例红斑性肢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各自治疗方案。结果病例中发病部位以足部为多,一例患者累及手指和双足,表现为胀痛、灼痛、刺痛,皮肤潮红、红斑或肿胀、发绀,皮温增高。以上症状以夜间、行走、劳累后和遇热明显,休息、遇冷及冷敷后减轻。治疗上多需联合治疗,并加强皮肤护理。结论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由微热和运动促发的阵发性肢端皮肤扩张潮红、局部温度升高、伴灼热和疼痛为特征的少见皮肤脉管性疾病。治疗上多需联合治疗,并加强皮肤护理;继发性红斑性肢痛尚需同时治疗原发病。
- 胡湛歆刘芝翠潘萌付梦珠
- 关键词:红斑性肢痛症病因发病机制
- 天疱疮患者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研究
- 元慧杰刘芝翠张晨星王颖郑捷潘萌
- 天疱疮患者外周CD4+T细胞活化状态及其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初探
- 刘芝翠元慧杰曾维宏张晨星王颖郑捷潘萌
- 天疱疮患者外周CD4+T细胞活化状态及其编码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初探
- 刘芝翠元慧杰曾维宏张晨星王颖郑捷潘萌
- 活化CD4^+ T细胞通过增进其与B细胞黏附而促进B细胞活化
- 2014年
- 采用流式细胞术建立测定CD4+T细胞和B细胞相互黏附方法,探讨CD4+T细胞活化对B细胞黏附和活化状态的影响。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磁珠分选的方法分选CD4+T细胞和B细胞后,进一步通过体外细胞黏附技术,检测并比较未经活化和经抗CD3/CD28抗体活化的CD4+T细胞与B细胞黏附能力的差异;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后的B细胞中与B细胞活化相关的Pyk2分子磷酸化水平。纯化的CD4+T细胞和B细胞经体外共同培养后,可以发生直接黏附,未活化的CD4+T细胞和B细胞共同培养后,CD4+CD19+双阳性细胞占B细胞的比例为4.024%±1.078%,经不同比例(1∶8和1∶1)抗CD3/CD28抗体活化的CD4+T细胞与B细胞作用后的CD4+CD19+双阳性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560%±0.863%和8.358%±1.917%(P<0.05),显著高于未活化组,表明活化的CD4+T细胞与B细胞之间的黏附能力显著提高,并随着CD4+T细胞活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活化的CD4+T细胞与B细胞发生黏附后,可以促进B细胞在短时间内发生活化,B细胞内Pyk2磷酸化的水平显著升高。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用于分析CD4+T细胞和B细胞黏附水平的体外细胞学检测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活化的CD4+T细胞与B细胞发生黏附的能力显著增强,并且可直接促进B细胞的活化。
- 张晨星刘芝翠张美玉王树军张勇沈浩潘萌王颖
- 关键词:CD4+T细胞B细胞PYK2
- 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异位淋巴结构的病理学特征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 探讨天疱疮患者皮损处浸润淋巴细胞病理学特征及其与外周血抗桥粒黏蛋白(Dsg)1/Dsg3抗体滴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4—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93例寻常型和落叶型天疱疮患者的组织病理片进行分析。计算每例 × 50镜下淋巴细胞总数,定义为淋巴细胞密集程度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Dsg1/Dsg3抗体滴度。统计淋巴细胞密集程度指数与抗体滴度间相关性。对其中8例寻常型和8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的皮损样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CD3^+ T细胞、CD20^+ B细胞、CD138^+ 浆细胞的分布。结果 在93例病理切片中,Grade1、Grade2、Grade3淋巴细胞聚集出现概率分别为100.00%、68.09%、10.64%,寻常型(56例)和落叶型天疱疮(37例)比较,Grade1-3淋巴细胞聚集出现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细胞的密集程度在寻常型和落叶型天疱疮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Dsg1和抗Dsg3 的抗体滴度无相关性。在16例天疱疮病例中,全部有CD3^+ T细胞出现,15例有CD20^+ B细胞,12例有CD138^+ 浆细胞存在。16例切片中,Grade1-3淋巴细胞聚集区域中均含有大量的CD3^+ T细胞,而含有CD20^+ B细胞的淋巴细胞聚集占总数的52.80% ± 5.78%,含有CD138^+ 浆细胞的淋巴细胞聚集占总数的34.59% ± 7.42%。CD3^+ T细胞、CD20^+ B细胞、CD138^+ 浆细胞在寻常型(8例)和落叶型天疱疮(8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天疱疮患者皮损处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可能形成异位淋巴结构,参与皮损的形成和加重。
- 周生儒邹雅茹刘芝翠赵肖庆郑捷潘萌
- 关键词:天疱疮淋巴组织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