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连
- 作品数:14 被引量:275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石油化工联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中国石化“十三五”天然气勘探进展与前景展望被引量:44
- 2021年
- “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全面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重要批示的精神,油气勘探工作以战略突破与规模增储为核心,加强理论与技术创新,大打高质量勘探进攻仗,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油气勘探成果。为了加快推动中国石化天然气业务的发展,在全面梳理“十三五”以来天然气勘探成果,理论、技术进展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中国石化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和发展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十三五”以来,中国石化坚持“海相陆相并举、常规非常规并重”的战略部署,按照“做大海相常规气、做强海相页岩气、做优陆相致密气”的思路,创新发展了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中西部海相碳酸盐岩、中西部致密碎屑岩领域的油气成藏理论;②攻关形成了基于储层识别描述与甜点预测为核心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攻关集成了深层/超深层钻完井、酸压测试、长水平井压裂与超大功率电动成套压裂、易钻复合桥塞等配套装备与工具;③在海相页岩、海相碳酸盐岩、陆相致密碎屑岩等3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天然气勘探成果,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1.0068×10^(12) m^(3),为中国石化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提供了优质资源保障;④展望未来,中国石化探区具有较雄厚的天然气资源基础,我国中西部海相碳酸盐岩、中西部致密碎屑岩、海域深层碎屑岩、东部成熟探区深层碎屑岩与火成岩等领域是其天然气勘探发展的主要方向。结论认为,“十四五”期间,预计中国石化可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1.16×10^(12)~1.36×10^(12) m^(3),可以为我国天然气大发展夯实资源基础。
- 郭旭升蔡勋育刘金连刘超英程喆高波石磊
- 关键词:天然气
-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油气藏勘探发现与启示被引量:39
- 2022年
- 二叠系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勘探时间最早、目前勘探活动最活跃的层系之一。茅口组气藏按其储层类型可以分为裂缝型、岩溶缝洞型、热液白云岩型、滩相白云岩型和泥灰岩型5类,以岩性气藏为主,在不同区带、不同组段气藏类型表现出差异多样化特征。在梳理前期茅口组勘探成果和分析不同类型气藏特点基础上,明确了台缘滩、台内滩和深缓坡等有利沉积相带与准同生期白云岩化作用、后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表生岩溶作用、褶皱和断裂等构造作用叠加形成多类型的储层,是四川盆地茅口组天然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相(貌)控岩溶缝洞型储层、滩相白云岩储层和茅口组一段泥灰岩储层具有连片大面积分布、储层品质好等特点,是未来主要的勘探领域,川东北和川南-川东南是茅口组勘探最有利地区,多种类型和多个领域叠合可以形成立体勘探格局。
- 张宇曹清古罗开平李龙龙刘金连
- 关键词:气藏类型有利区带油气藏勘探茅口组二叠系四川盆地
- 垦东高凸起油气成藏机制研究被引量:13
- 2003年
- 针对垦东高凸起本身没有生烃能力 ,油气来源于周围的凹陷区 ,具有油源多、距离远 (5~ 4 5km)的特点 ,在对垦东地区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烃源岩、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及保存条件分析的基础上 ,重点对油气成藏的机制 ,包括生排烃过程、二次运移过程、有效运聚成藏系统进行了分析解剖 .指出油气聚集的最有利部位是高凸起潜山披覆构造带的相对低部位 ,具有储层厚度大、近油源、圈闭发育、油藏规模较大、丰度较高的特点 .并将垦东高凸起的成藏模式概括归纳为
- 刘金连杨凤丽
- 关键词:成藏机制成藏模式
- 高成熟探区圈闭经济评价系统及其应用被引量:6
- 2011年
- 为了提高高城熟探区圈闭经济评价的水平,服务于油田的勘探决策,建立了高成熟探区圈闭经济评价系统。系统主要功能有:①根据建立典型油气圈闭参数数据库,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非线性"类比",确定圈闭的油藏类型、勘探开发和生产模式,模拟油气藏勘探开发全过程,开展圈闭定量经济评价,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的缺陷;②采用蒙特卡罗仿真估算,开展圈闭经济评价敏感因素和不确定性分析,实现圈闭勘探风险的量化研究;③应用最优化线性理论,完成圈闭勘探投资效益与勘探风险的优化分析,解决了过去圈闭经济评价中缺少风险分析和投资组合一体化评价的问题。该系统已经在胜利油田应用,胜利油田年钻预探井30余口,成功率在40%以上,效果良好。
- 刘金连张建宁
- 关键词:不确定性组合优化风险分析
- 合肥盆地重磁资料处理及重磁震联合反演被引量:8
- 2002年
- 合肥盆地自1958年开始历经3次区域普查,近年来胜利油田又加大了对该盆地的投资力度,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地震、非地震勘探———覆盖全盆地的高精度重磁、化探及纵横贯穿全区的8km×8km二维地震测网与8条电法剖面。作者针对该盆地的勘探现状,利用丰富的重磁电资料,打破以往常规处理的模式,重点进行了重磁资料的目标处理,快速准确地提取了该区区域构造、局部构造及断裂的重磁异常信息和电性特征,并绘制了相关图件,为合肥盆地的油气综合评价提供了可靠而翔实的依据,并总结归纳了一套适合新区勘探的重磁处理新思路;同时,针对合肥盆地物性数据欠缺但物探资料丰富的特点,创立了不依赖物性参数的统计推断反演方法,综合全区31条地震测线资料和全区重磁数据建立起统计关系式,反演计算出其印支面埋藏深度,成功地绘制了重磁震联合反演印支面构造图,细致刻画了地震测网未涉及区域的构造分布形态;另外,应用LCT软件对HF-700、HF-340进行了重磁电震的联合解释,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 李云平刘金连林治模胡加山阎红夏吉庄
- 关键词:合肥盆地趋势面重磁异常物探油气勘探
- 中国石化“十三五”油气勘探进展与“十四五”前景展望被引量:61
- 2021年
- 深入总结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十三五”期间在不同勘探领域取得的各项成果,梳理和分析油气成藏理论新认识和技术新进展,以期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提供依据。5年来,中国石化大力推进高质量勘探,通过攻关中西部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四川盆地致密气及深层—常压页岩气、东部成熟探区复杂隐蔽油气藏、中西部碎屑岩致密油气等领域的油气富集理论、甜点预测技术及低成本工程工艺技术,发现并培育了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两个10×10^(8)t级大油气田,拓展了6个亿吨级规模效益增储阵地。通过中国石化矿权区油气资源赋存状况研究,明确了“十四五”发展思路及措施:立足长期低油价下高质量发展,加大勘探力度,拓展资源类型、突出区带整体、注重低品位盘活,加快推进勘探大突破大发现,预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6×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1.16×10^(12)m^(3)。为确保发展目标顺利实现,提出了持续加大勘探投入、加大地震勘探、加强风险勘探、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工程技术5项保障措施。
- 蔡勋育刘金连张宇赵培荣刘超英程喆朱彤许华明
- 关键词:中国石化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勘探进展与资源发展战略被引量:49
- 2018年
- 低油价以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工作积极转变观念,以高效勘探为目标,立足大盆地、聚焦大目标,突出重点、分清层次,持续推进海相碳酸盐岩、东部陆相断陷盆地、中西部碎屑岩、页岩油气以及新区的突破发现与规模增储工程,形成了石油稳定增储稳产、天然气快速增储上产的局面。分析认为中国石化探区剩余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勘探总体上处于早中期阶段、天然气勘探处于早期阶段,具备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在资源禀赋日益变差、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等多重因素叠加下,勘探工作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以东部陆相断陷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中西部碎屑岩、页岩油气、海域等领域为重点,依靠理论、技术、管理创新,持续推进老区精细勘探、新区新领域突破发现工程,不断夯实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
- 金之钧蔡勋育刘金连张宇程喆
- 关键词:中国石化可持续发展
- 济阳坳陷第三系储层预测模式优化集成研究
- 济阳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广泛发育第三纪含油层系,油气藏类型多样。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济阳坳陷已经处于勘探中后期,目前新增储量80%以上来自隐蔽油气藏,油气勘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震资料为主的油气藏精细预测、描述和评价技术...
- 刘金连
- 关键词:地震储层预测
- 文献传递
- 中国石化油气勘探进展与上游业务发展战略被引量:23
- 2020年
- 战略重组以来,中国石化上游资源战略稳步推进,构建了由东部到西部、由石油到油气、由常规到非常规及新能源的发展格局,形成了石油稳定发展、天然气快速发展、新能源有序推进、海外油气业务持续优化、工程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快速推进的发展态势。2016年以来,油气勘探开发成效显著,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储量、产量实现大规模增长,东部成熟探区精细勘探开发实现效益增储建产,中西部盆地碎屑岩勘探开发实现效益建产,四川盆地深层、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新突破,海外油气勘探取得新进展。展望未来,中国石化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持续优化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结构、加快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能源业务发展,大力推进高质量勘探、效益开发,实现规模增储上产,确保“七年行动计划”目标顺利实现。
- 蔡勋育刘金连赵培荣刘超英程喆
- 关键词:中国石化勘探开发
- 中国中西部山前构造变形结构分带模式与油气被引量:14
- 2019年
- 复合大陆内部的山前冲断特征及其结构分带研究是探索山前带油气富集分布规律的有效方法。通过对中国中西部地区主要山前带深部地质结构与沉积盖层构造变形特征的分析,认为陆内山前冲断变形受控于不同层次的滑脱层、复合陆块空间几何形态与位置。复合陆内山前冲断是在板块边缘构造挤压应力作用下,由造山楔向盆地方向沿不同深度的滑脱层发生阶梯式拆离冲断引起的构造形变。基于此认识,建立了以“主滑脱层深度为主、兼顾变形样式”为原则的复合陆内山前冲断变形4分带模式,即复合陆内山前冲断变形由古造山带向盆地依次划分出厚皮带、过渡带、薄皮带,其中过渡带又可划分为过渡Ⅰ带和Ⅱ带。变形带在变形构造层、构造样式、断层破裂机制、褶皱方式、断层相关褶皱原理与几何学模式等方面均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陆内冲断变形带结构类型与油气聚集成藏有明显的关联响应:规模油气发现主要分布在过渡带;过渡Ⅰ带多为残留或调整型油气藏,成藏过程具有边聚集、边调整的特点,带内前缘油气相对富集;过渡Ⅱ带以晚期成藏为主,断裂形态及其与盖层的匹配样式是油气成藏富集的关键,带内中部是油气富集相对有利部位。中西部山前厚皮构造向薄皮构造转换的过渡部位是山前地震勘探技术攻关与勘探部署的重点。
- 徐旭辉方成名刘金连赵利陆建林陆建林
- 关键词:过渡带油气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