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鸿鹏

作品数:11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电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化学工程
  • 3篇电气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5篇电池
  • 5篇锂离子
  • 5篇锂离子电池
  • 5篇离子
  • 5篇离子电池
  • 5篇负极
  • 4篇电化学
  • 4篇负极材料
  • 3篇炭纤维
  • 3篇纳米
  • 2篇电池负极
  • 2篇电化学性能
  • 2篇锂离子电池负...
  • 2篇纤维
  • 2篇聚丙烯
  • 2篇聚丙烯腈
  • 2篇聚丙烯腈纤维
  • 2篇复合材料
  • 2篇丙烯
  • 2篇丙烯腈

机构

  • 9篇华东理工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山...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1篇刘鸿鹏
  • 8篇凌立成
  • 5篇詹亮
  • 5篇梁晓怿
  • 5篇乔文明
  • 4篇吕春祥
  • 3篇张睿
  • 3篇王琴
  • 2篇李永红
  • 2篇贺福
  • 2篇杨禹
  • 1篇刘朝军
  • 1篇徐生盼
  • 1篇李开喜
  • 1篇王心葵
  • 1篇金双玲
  • 1篇邓洪贵
  • 1篇龙东辉
  • 1篇宋燕
  • 1篇董宝中

传媒

  • 3篇新型炭材料
  • 1篇合成纤维工业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功能材料
  • 1篇电池
  • 1篇炭素技术
  • 1篇电子元件与材...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二苯并噻吩在球形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和动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考察了3种不同孔结构的球形活性炭(氢氧化钾和水蒸汽活化的苯乙烯基球形活性炭以及沥青基球形活性炭,PACSKOH、PACSsteam、ACSpitch)对二苯并噻吩(DBT)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DBT在球形活性炭上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吸附容量与比表面积无关,而与孔径<0.8nm的超微孔孔容相关。PACSKOH中微孔和<0.8nm的超微孔含量最多,对DBT的吸附容量最大,它的吸附容量分别是PACSsteam和ACSpitch的1.4和1.6倍。球形活性炭对DBT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PACSsteam中孔和大孔径的微孔含量最多,初始吸附速率最大,吸附半衰期最短;ACSpitch中孔含量少,初始吸附速率最小;PACSKOH<0.8nm的超微孔含量多,DBT需要沿孔壁方向取向,并平行孔壁进入超微孔,导致吸附半衰期最长。
王琴梁晓怿刘朝军刘鸿鹏徐生盼凌立成
关键词:球形活性炭二苯并噻吩吸附动力学
电化学表面处理PAN基炭纤维的表面性能研究被引量:35
2005年
 以NH4HCO3为电解质对PAN基炭纤维进行了连续表面处理,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自动电位滴定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电化学氧化反应后炭纤维表面石墨微晶尺寸的变化规律,推导出微晶宽度(La)、微晶厚度 (Lc)与电流密度 (J)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式;同时,经电化学氧化处理后,炭纤维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摩尔分数增加 8.54%,表面吸附水的摩尔分数增加 5.34%,使其表面由憎液性变为亲液性,这有利于提高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的层间剪切强度(ILSS)。
刘鸿鹏吕春祥李永红杨禹李开喜贺福
关键词:电化学氧化表面性能电位滴定法
原位生长纳米炭纤维/硅复合材料及其储锂性能(英文)被引量:9
2009年
采用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微米硅颗粒表面原位生长纳米炭纤维得到纳米炭纤维/硅复合材料。利用SEM,TEM和XRD表征了复合材料的表面形态和微观结构,并考察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电化学测试表明:与纳米纤维/硅机械混合物相比,原位生长纳米炭纤维/硅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可逆容量(1042mAh/g)和更好的循环稳定性。根据SEM和交流阻抗分析结果,分析了纳米炭纤维/硅复合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演变机制,其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主要来源于原位生长纳米炭纤维与硅颗粒之间良好的接触性能。
刘鸿鹏乔文明詹亮凌立成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纳米炭纤维
纳米碳纤维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嵌锂性能被引量:4
2008年
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了纳米碳纤维,并通过2800℃高温处理得到石墨化纳米碳纤维。采用XRD、SEM和TEM对所制的材料进行微结构分析,并考察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嵌锂性能。结果表明:纳米碳纤维初次嵌锂容量可达到533mA·h/g,25次循环后可逆容量保持在274mA·h/g,循环效率超过99%;经过石墨化处理以后,材料初次可逆容量达到311mA·h/g,首次循环效率从55%提高到78%,25次循环后可逆容量的保持率为99%以上。
刘鸿鹏乔文明詹亮凌立成
关键词:电子技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纳米碳纤维嵌锂性能
热处理对针状焦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恒流充放电方法对不同热处理温度下针状焦的微观物理结构和充放电循环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针状焦石墨化程度增加,微观晶体结构趋于完整,表面缺陷减少,800℃下热处理样品初次嵌锂容量达到463mA·h/g;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显著提高,2800℃石墨化处理样品5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可达360mA·h/g。
刘鸿鹏乔文明张睿詹亮梁晓怿凌立成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针状焦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其特征在于,以硅粉颗粒为活性材料均匀分散在热解炭载体中,活性材料通过热气相沉积反应得到硅活性材料含量为10%-60%(wt)的Si/C复合材料,...
乔文明刘鸿鹏张睿詹亮梁晓怿龙东辉凌立成
文献传递
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PAN原丝制备过程中孔结构的演变被引量:5
2009年
采用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了PAN原丝制备过程中纤维孔结构的演变。结果表明,在水洗工艺中,纤维孔隙较多、较大,孔径分布较宽,近似圆形;在热水牵伸工艺中,纤维孔隙仍较多、较大,孔径分布较宽,近似椭圆形,长轴约17 nm^21 nm,短轴约4 nm^11 nm;在干燥致密化工艺中,孔隙急剧减少、减小,孔径分布较窄,沿纤维轴向约7 nm^9nm,垂直纤维轴向约2 nm;经过蒸汽牵伸,孔隙又增多、增大,孔径分布变宽,孔隙沿纤维轴向被牵伸得很长,近似梭形;但是随后的松弛热定型又使孔隙减小,孔径分布变窄。
王琴梁晓怿吕春祥张睿乔文明詹亮刘鸿鹏凌立成陈中军董宝中
关键词:聚丙烯腈纤维孔隙结构
纳米SiO_2改性上浆剂对炭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5
2005年
利用单纤维碎裂法,三点短梁法,扫描电镜(SEM)和动态力学热分析(DMTA)研究了未上浆炭纤维、环氧树脂乳液上浆炭纤维和经纳米S iO2改性环氧树脂乳液上浆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的界面性能。结果表明:炭纤维经改性乳液上浆剂和未改性乳液上浆剂上浆后,与未上浆相比,其单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分别提高了79%和41%,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ILSS)分别提高了14%和9%。DMTA图谱显示经纳米S iO2改性上浆的CFRP其损耗角正切(tanδ)较未改性上浆的降低18%,玻璃化温度(Tg)高出5℃。说明上浆剂中添加纳米S iO2可使上浆后的CFRP界面黏结性得到显著增强。
杨禹吕春祥王心葵刘鸿鹏贺福李永红宋燕
关键词:炭纤维上浆剂界面剪切强度层间剪切强度
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由于硅、锡基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远远大于传统的炭质负极材料,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前景的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由于此类材料在嵌/脱锂过程中存在巨大的体积膨胀和收缩,导致活性颗粒的粉化进而丧失嵌锂能力,最终引起严重...
刘鸿鹏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
二氧化锡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被引量:1
2011年
以聚乙烯醇(PVA)、SnCl2.6H2O和盐酸为原料,用水热法制备了交联PVA包覆的二氧化锡(SnO2)。纳米SnO2颗粒被包在产物的线性网络结构骨架中。经350℃、400℃和500℃炭化处理2 h,分别得到SnO2/C、SnO2/Sn/C和Sn/C复合材料。SnO2/C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最好,以100 mA/g在0.005~3.000 V充放电,第50次循环的比容量为432.4 mAh/g。
金双玲刘鸿鹏邓洪贵凌立成
关键词:负极材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