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玉玲
- 作品数:9 被引量:64H指数: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不只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也谈《牛虻》的经典之路被引量:11
- 2005年
- 作为一部在英国文学史上几乎无立足之地的小说,<牛虻>在1953年7月在中国翻译出版后,旋即成了那个年代的经典之作,"是发行量最高的英美文学作品".①<牛虻>命运的变迁:从无人问津到万众瞩目,使我们不得不思索翻译之于文学的意义.
- 卢玉玲
- 关键词:《牛虻》政治行为文化英美文学作品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出版
- 略论《简·爱》妇女观的局限性及其根源被引量:10
- 1996年
- 《简·爱》一八四七年问世时就在伦敦引起了巨大反响,一百多年以来,始终是英国小说中拥有广大读者的一部作品,萨克雷称赞它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次年印行第二版时,《评论季刊》上提到“《简·爱》与《名利场》受到同样广泛的欢迎”。它创造了英国文学(而且不只是英国文学)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
- 卢玉玲
- 关键词:《简·爱》妇女观夏洛蒂·勃朗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小说
- “想象的共同体”与翻译的背叛——“17年”霍华德·法斯特译介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在消弭语言差异的同时,译者往往会试图走入寻求自我与她/他者同一性的乌托邦。通过考察新中国成立后17年间英美左翼文学的译介状况,特别是美国作家霍华德·法斯特在这期间的译介"变奏曲",本文揭示了翻译的背叛往往使译者在翻译中构想的那个"想象的共同体"如同空中楼阁一样轰然坍塌。
- 卢玉玲
- 关键词:同一性
- 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
- 一直以来,翻译被视为沟通人类心灵的重要媒介,而文学翻译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文化“两情相悦”的见证。翻译沟通与文化对话互为因果的逻辑使得中西传统翻译理论执迷于在语言的“围城”中追问忠实的可能性。然而,翻译史上大量“出轨”的事...
- 卢玉玲
- 关键词:文学翻译世界文学话语策略
- 文献传递
- 他者缺席的批判——“十七年”英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翻译研究(1949~1966)被引量:6
- 2011年
- 在文化对峙的语境中,自我对他者的认识往往成为对缺席的他者的批判,偏执的自我言说与盲目的排外遮蔽了他者的真实身份,阻碍人们认识真实的他者世界。本文通过对"十七年"英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翻译的考察和分析,认为在中西文化对峙的时代背景下,"十七年"译入语语境借助对翻译文本的策略性选择,以语言建构等同于社会建构的"天真"设想,对缺席的西方他者进行主观的、非理性的批判,导致被翻译的文学世界的失真和他者现实世界的扭曲。
- 卢玉玲
- 关键词:他者批判现实主义翻译选择
- “误译”的文化使命与文本“来生”的重构——以建国后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为例被引量:8
- 2008年
-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误译”往往只是被用来判断译者语言能力、或揭示译者不忠的“失败”的语言转换行为。然而,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学科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重新检阅翻译史上的“误译”行为,却不断发现这些看似“失败”的语言转换行为,往往是负载着特殊文化使命的译者对文本“来生”的重构,是具有历史时效性的改写行为。本文以建国后十七年英美文学的翻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照新时期以来的新译本,揭示“误译”所隐含的中西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碰撞、扭曲与变形;而新时期以来对“误译”的不断修正,则折射出复杂变迁中的中国面对她/他者时更为自信而宽容的文化气度。
- 卢玉玲
- 关键词:误译改写文化碰撞
- 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研究
- 一直以来,翻译被视为沟通人类心灵的重要媒介,而文学翻译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文化“两情相悦”的见证。翻译沟通与文化对话互为因果的逻辑使得中西传统翻译理论执迷于在语言的“围城”中追问忠实的可能性。然而,翻译史上大量“出轨”的事...
- 卢玉玲
- 关键词:文学翻译话语策略文化差异
- 文献传递
- 是谁的声音在言说?——论“她者”在西方女性主义研究中的流通被引量:18
- 2004年
- 西方女性主义是当下西方社会内部的一种声势浩大的社会文化批评话语。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其研究中对“她者”的青睐。在这篇论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西方的文学作品和非西方,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女性作品的翻译文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西方文学作品与“第三世界”女性作品的翻译文本间是否存在错误的表述?2.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者为什么将目光投向“第三世界”妇女?
- 卢玉玲
- 关键词:女性主义西方文学理论审美意识
- 翻译的周边文字——“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策略的改写功能分析被引量:12
- 2011年
- 在文化对峙的语境中,翻译的周边文字:内容提要、注解、译序跋等往往沦为译入语语境改写原文本的一个途径,造成读者对他者世界的误读。本文将通过考察“十七年”英美文学中译本,分析其中翻译的周边文字的时代特点,尤以1963年版的《游关札记》译本为研究个案,深入全面地解读“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中译者借助这些周边文字改写原作的张扬策略,并通过历史的长镜头,将新时期以来的几个《游美札记》的新版本和新译本翻译策略的改变纳入考察比较的范围,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那些生成于“十七年”的翻译周边文字的时代功利性。
- 卢玉玲
- 关键词: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