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 作品数:51 被引量:255 H指数:10 供职机构: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生物学 更多>>
动力位CT对退变性腰椎不稳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评价动力位CT在诊断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敏感度及准确性。方法:2012年4月~2013年2月,在我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选择50~70岁患者共计122例。以上患者行动力位X线片及动力位CT,X线上测量椎体滑移... 吴超 谭伦 林旭 胡海刚 吴刚关键词:腰椎不稳 X线片 CT 聚髌器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评价聚髌器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聚髌器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64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部均为新鲜粉碎有移位骨折。结果 62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骨折愈合时间6~11周,平均7周。按HSS膝关节评价标准:优33例(53.2%);良21例(33.9%);可6例(9.7%);差2例(3%);优良率为87.1%。术后无内固定松动,发生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2例。结论聚髌器结合克氏针内固定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的理想选择方式之一。 罗晓中 吴刚 谭伦 吴超关键词:髌骨骨折 粉碎性 内固定器 尼斯结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比较 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比较尼斯结弹性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比较2013年5月~2018年6月收治40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其中21例采用尼斯结弹性固定(尼斯结组),19例采用螺钉固定(螺钉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以及术后AOF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尼斯结组下胫腓固定所用时间显著短于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透视次数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静脉使用抗生素等处理后感染控制,切口愈合。所有患者随访14~32个月,平均(20.48±4.88)个月。尼斯结组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螺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的AOFAS评分均显著增加。末次随访时,尼斯结组的AOFAS评分显著大于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估方面,尼斯结组踝部骨折骨性愈合时间早于螺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尼斯结组术后下胫腓间隙(TFCS)小于螺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尼斯结组下胫腓重叠距离(TFOL)显著大于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斯结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稳定可靠,弹性固定保留了下胫腓联合韧带的生理微动功能,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及踝关节功能恢复。 吴刚 谭伦 罗晓中 张才东 李邦青关键词:下胫腓联合损伤 螺钉固定 塑形棒钩钢板的研制及生物力学研究 2019年 目的研发一种用于治疗内踝、外踝、第5跖骨基底部及尺骨茎突等部位微小撕脱骨折的内固定器械,并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其有效性。方法选取80具包含完整内踝、外踝、第5跖骨基底部及尺骨茎突骨性结构的骨骼标本,测量内踝、外踝、第5跖骨基底部及尺骨茎突的高度、宽度、厚度。选取200例正常成人内踝、外踝、第5跖骨基底部及尺骨茎突的CT三维重建数据,采用Mimics软件同上测量相关解剖结构数据。根据测量结果设计并制备塑形棒钩钢板。选取40只市售新鲜猪下肢标本随机分为A、B组(n=20),8具成年人下肢标本(左、右各4具)随机分为A、B组(n=4)。所有标本均制备内踝撕脱骨折后,A组采用塑形棒钩钢板固定,B组采用带线锚钉固定。然后采用万能生物力学试验机行踝关节远端负载、轴向扭转试验。结果根据测量结果成功设计塑形棒钩钢板。动物及人体标本模型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一致。在踝关节远端负载试验中负荷与位移呈线性关系,当加载至最大负荷时A组位移明显小于B组(P<0.05)。踝关节轴向扭转试验中,A组内固定失效时扭转角度及扭矩均大于B组(P<0.05),扭矩为1 N·m时的扭转角度小于B组(P<0.05),最大扭矩大于B组(P<0.05),最大扭矩对应的扭转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塑形棒钩钢板生物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带线锚钉,手术操作简便,有望用于临床治疗内踝、外踝、第五跖骨基底部及尺骨茎突等微小撕脱骨折。 石维祥 罗晓中 吴刚 丁勇 周欣 张紫涵关键词:生物力学 内固定 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与传统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21 2020年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与传统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45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采用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固定,术前采用3D打印实体模型制定个体化复位策略,并模拟植钉;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外固定支架固定。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Tile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复位质量按Matta标准进行评价,末次随访时按Majeed评分标准评价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2.719,P=0.009),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4,P=0.437)。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7,P=0.341)。根据Matta标准评价复位质量,观察组优良率92%,对照组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48,P=0.053);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价功能,观察组优良率88%,对照组优良率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7,P=0.030)。术后切口及钉道感染、骨折二次移位及畸形愈合发生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股外侧皮神经医源性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固定物松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稳定,对患者日常生活干扰少、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术式。 吴刚 谭伦 李邦青 张才东 张志伟关键词:不稳定骨盆骨折 微创 外固定支架 移位性髋臼骨折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评价移位性髋臼骨折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治疗和康复方法的选择提供新的结局指标,从而指导临床。方法:应用SF-36量表中文版测定2000年6月~2006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24例(125髋)移位性髋臼骨折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并与当地常模进行比较。对性别、年龄、合并伤、骨折类型、手术入路、并发症、功能结果等12个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取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生命质量综合评分较当地一般人群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00),但GH,VT、RE、MH四个维度与一般人群相当(P〈0.000),仅PF、RP、BP、SF四个维度较一般人群下降(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坏死以及功能结果等与髋臼骨折术后生命质量有关,其中骨折类型和功能结果在多因素分析时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论:髋臼骨折患者术后总体生命质量较一般人群下降,但在心理、精神因素方面与一般人群无显著差异,在生理活动方面较一般人群下降并造成了职能限制。骨折类型和功能结果是影响髋臼骨折患者术后生命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功能结果是最重要的可控性因素。年龄、手术入路、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等是影响生命质量的间接因素。 吴刚 王光林 杨天府 方跃 刘雷关键词:髋臼骨折 生命质量 手术治疗 影响因素 钢板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进展及争议 被引量:1 2008年 目前切开复位内固定已经成为移位性髋臼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法,其治疗目标在于髋臼的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从而使早期活动成为可能。髋臼骨折如何选择复位、内固定方法及内固定器材取决于诸多因素,如骨折类型、手术入路、医师经验、医疗机构的设备等。由于影响最终功能结果的因素众多,髋臼骨折的治疗是创伤骨科领域中的一个难题。文章就髋臼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现状做一综述,为髋臼骨折的治疗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吴刚 王光林关键词:髋臼骨折 内固定 切开复位 锁定加压接骨板皮外固定与传统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plate,LCP)皮外固定与传统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2012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9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LCP皮外固定(A组),23例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侧别、骨折分型及部位、受伤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开始部分负重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肢膝、踝关节活动范围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A组无钉道感染发生(0),B组5例发生钉道感染(2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两组切口浅表、深部感染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分别有5例(13.9%)及2例(8.7%)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6,P=0.085)。患者均获随访,A组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9~28个月),B组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9~47个月)。A组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发生率(0、0),与B组(13.0%、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2.8%)显著低于B组(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3,P=0.018)。A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B组,开始部分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B组,取外固定时及末次随访时膝、踝关节活动范围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P皮外固定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具有固定可靠,患者依从性良好,有利于进行积极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吴刚 罗晓中 谭伦 林旭 吴超 郭勇 钟泽莅关键词:胫骨开放性骨折 锁定加压接骨板 外固定支架 骨折外固定 微侵袭锁定接骨板技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动力髋螺钉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比较微侵袭锁定接骨板技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1年4月,本科收治8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微侵袭接骨板技术以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和DHS进行治疗,其中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57例,男26例,女31例;DHS组32例,男13例,女19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手术时间较DHS组短,术中出血较DHS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手术时间较DHS组复位优良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髋关节功能评价(Harris评分)优良率94.7%,DHS组髋关节功能评价(Harris评分)优良率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07,P=0.000)。[结论]微侵袭接骨板技术以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出血少,能够维持稳定的固定,获得良好的功能结果。 吴刚 罗晓中 谭伦 吴超 林旭 郭勇 钟泽莅关键词:微侵袭 骨折内固定 股骨转子间骨折 锁定接骨板 定制式解剖接骨板系统固定Vancouver BⅠ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2024年 背景:目前锁定接骨板结合钢丝或钢缆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时近端常采用单皮质固定,稳定性不强,且接骨板近端与股骨无法达到解剖贴合,而定制式解剖接骨板系统(customized anatomical plate system,CAPS)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目的:探讨CAPS固定Vancouver BⅠ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选取1006例股骨CT薄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21.0版本软件中建立股骨三维重建模型,设为股骨三维重建组;选取56根完整的人体股骨标本设为股骨标本组,两组进行股骨解剖外形测量并进行结果比较,两组结果无明显差异则根据测量结果在MIMICS 21.0软件和NX11.0软件中设计CAPS大致外形;选取8对冰冻人体股骨制作Vancouver BⅠ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模型,双源CT薄层扫描左侧8根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模型获取数据,将数据传入上述设计软件确定CAPS模型,再依托器械公司最终制作8套CAPS;8对骨折模型编号1-8,左侧采用CAPS固定(CAPS组),右侧采用金属锁定接骨板系统-大型锁定板固定(爪钢板组),L1-L4、R1-R4行垂直加载测试和垂直短周期加载测试,L5-L8、R5-R8行四点弯曲测试和水平短周期加载测试。垂直加载测试和四点弯曲测试收集弯曲载荷、弯曲位移、弯曲应变,采用2种短周期测试收集应变位移,比较2种接骨板的最大载荷、最大位移、抗弯刚度及短周期抗移位能力。结果与结论:①股骨三维重建组与股骨标本组各长度及角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依据测量结果结合软件设计个体化CAPS;②垂直加载测试中,CAPS组比爪钢板组可承受的最大载荷高(P=0.015)、出现最大弯曲位移小(P=0.014)、抗弯刚度高(P=0.005);③四点弯曲测试中,CAPS组比爪钢板组可承受的最大载荷高(P=0.023)、抗弯刚度高(P=0.005),弯曲位移差异不显著(P=0.216>0.05);④垂直短周期加载测试中CAPS组平均弯曲位移(0.23±0.10)mm显著小于爪钢� 王佳琦 罗晓中 童祎 童祎 石维祥 石维祥 周欣 吴刚 丁勇关键词: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