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国俊

作品数:17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生物学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基因
  • 7篇锌指
  • 7篇锌指蛋白
  • 6篇蛋白
  • 4篇蛋白基因
  • 4篇杂合性
  • 4篇杂合性丢失
  • 4篇肿瘤
  • 4篇锌指蛋白基因
  • 4篇P53基因
  • 3篇克隆
  • 3篇ZNF191
  • 3篇肠肿瘤
  • 3篇大肠
  • 3篇大肠肿瘤
  • 2篇失活
  • 2篇突变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胃癌

机构

  • 17篇复旦大学
  • 4篇南京铁道医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作者

  • 17篇吴国俊
  • 14篇余龙
  • 11篇赵寿元
  • 7篇郑其平
  • 5篇范玉新
  • 5篇施少林
  • 5篇李明发
  • 4篇单祥年
  • 2篇张民
  • 2篇胡培蓉
  • 1篇姜春玲
  • 1篇孙喜元
  • 1篇张先有
  • 1篇周佩军
  • 1篇李作汉
  • 1篇唐孝达
  • 1篇徐达
  • 1篇黄仲贤
  • 1篇邱建新
  • 1篇黄培林

传媒

  • 2篇实验生物学报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南京铁道医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遗传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国外医学(分...
  • 1篇复旦学报(自...
  • 1篇华人消化杂志

年份

  • 3篇1999
  • 6篇1998
  • 5篇1997
  • 3篇199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个新锌指蛋白的表达和纯化——ZNF191蛋白及其锌指区ZNF191(243-368)被引量:3
1999年
通过PCR方法 ,将ZNF1 91基因的cDNA的第一开链阅读框 (ORF)及其锌指区ZNF1 91 ( 2 43 36 8)装入PTSA 1 8表达载体 ,以E .coliBL2 1 (DE3)为宿主菌 ,成功地表达了目标蛋白 ,并通过DEAE5 2 ,CM2 3,Heparin Sephrose 4B等层析柱对目标蛋白进行了纯化 .ZNF1 91锌指蛋白及其锌指区ZNF1 91 ( 2 43 36 8)蛋白经考马斯亮蓝染色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查 ,纯度达单一带水平 .其中对ZNF1 91蛋白经N端氨基酸微序列分析证明为目的蛋白 .
刘玉奇余龙余文浩施少林孙炳耘吴国俊黄仲贤
关键词:锌指蛋白纯化DNA
人C2H2型锌指蛋白基因ZNF194全长cDNA的克隆
1999年
用一个含有锌指编码序列的人cDNA片段(L2~9)作为探针杂交筛选人肝组织cDNA分子库,得到8个杂交阳性克隆,经测序和拼接后,将其整合为一条长1838bp的cDNA序列.该序列的221~1642bp为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了一个由47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1~220 bp为5’-UTR,1643~1838 bp为3’-UTR,在1801~1806bp有一个加尾信号序列AATAAA,3’端为18 bp的polyA.编码蛋白质已被HGMW命名为ZNF194.全长cDNA在GenBank登录为No.U95044.ZNF194蛋白的N端有一个KRAB-A box,C端含10个C_2H_2型锌指结构.该基因呈泛在性表达,经用FISH方法定位,结果显示它位于染色体19q13.3~13.
吴国俊余龙郑其平孙喜元王小柯赵寿元
关键词:锌指蛋白基因染色体CDNA克隆
蛋白质截短检测在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1997年
蛋白质截短检测(protein truncation test,PTT)是从蛋白质水平对基因突变进行检测的新方法。由于PTT具有与以往广泛使用的方法不同的独特优点,自1993年发明以来,先后在APC、DMD、BRCA1、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突变检测中得以应用。
吴国俊李祎
关键词:APC基因DMD基因基因突变PCR
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了解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组织中微卫星不稳定(MSI)的情况及其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择4个阳性率较高的微卫星位点,应用PCRMIA分析23例TCC病人的MSI及其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MSI在TCC患者中以扩增表达为主,23例TCC病人中有9例出现MSI,占39%,其中3例同时有2个位点出现MSI。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较高者,MSI的阳性率明显增高(P<0025及P<0005)。结论TC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存在MSI,且MSI预示着TCC的恶性程度较高。
邱建新唐孝达周佩军丁言德徐达张先有凌桂明吴国俊
关键词:膀胱肿瘤膀胱移行细胞癌微卫星不稳定性
人肝组织中新的C_2H_2型锌指蛋白编码序列的批量分离与克隆
1998年
为了探讨人肝组织中C2 H2 型锌指蛋白基因的分布数目以及克隆新的锌指蛋白基因 ,设计了简并PCR引物 ,扩增基因组DNA ,以其中的 2个扩增片段为探针筛选人肝cDNA文库 ,获得了近百个阳性克隆 .对其中的 2 0个cDNA片段进行了末端测序和同源检索 ,证明 1 5个为新的锌指基因片段 .对其中的 4个cDNA片段进行了组织表达谱分析 ,Northern杂交显示 :L5 5为肝、胰脏高度表达 ;其余为广谱表达 .利用FISH将其中的 2个片段L2_9和L5_5分别定位于 1 9q1 3.3和 1 8q1 2 .1 .
吴国俊余龙孙喜元吴梦楚范玉新姜春玲郑其平张琪许月芳赵寿元
关键词:锌指蛋白基因肝组织无性系
胃癌中p53基因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1996年
目的:了解p53基因杂合性丢失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位于17p13区域的p53cDNA探针和pYNZ22VNTR探针,对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在22例胃癌中,12例正常组织被检出有杂合性,其中6例标本癌组织发生了杂合性丢失,检出率为50%。
吴国俊李明发单祥年余龙赵寿元
关键词:胃癌P53基因杂合性丢失病理
人类“锌指”蛋白基因ZNF191 cDNA的分离与克隆被引量:17
1997年
“锌指”蛋白是一类调控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它们与特定的DNA序列(如启动子)结合而激活或抑制基因的转录;还能与单链DNA和RNA结合,或与有关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细胞分化,配子形成以及胚胎发育.近年来,人们还发现“锌指”蛋白基因突变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易位突变的人体锌指基因WT-1和LAZ3可分别导致Wilm氏瘤和淋巴癌的发生;陈竺等发现染色体易位点上t(11;17)的一个“锌指”基因PLZF与维甲酸受体a基因RARa的融合导致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因此,分离和克隆新的锌指基因并探讨其生物学功能是十分有意义的课题.本文报道克隆一个新的人“锌指”蛋白cDNA.它在GenBank数据库的注册号是U68536,国际HGMW命名委员会将其命名为ZNF191基因.
施少林余龙吴国俊郑其平范玉新赵寿元谈家桢
关键词:锌指基因ZNF191CDNA锌指蛋白
全文增补中
大肠癌中p53基因突变的研究被引量:2
1996年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型多态性(SSCP)结合银染法对14例大肠癌p53基因的第4、第5-6和第7外显子进行了点突变的研究,结果共检测出6例点突变,而且发现各外显子的突变频率存在差异。另外,利用购自ATCC的两个探针(p53cDNA探针和pYNZ22探针)对大肠癌中p53基因的杂合性丢失进行了研究,在14例大肠癌中共检出6例杂合性丢失。将点突变检测结果同杂合性丢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大肠癌中p53基因失活导致肿瘤的作用方式。
吴国俊李明发单祥年余龙赵寿元
关键词:大肠肿瘤P53基因突变
中国人dystrophin基因基本结构概况的研究
1997年
Dystrophin是DMD/BMD基因完整的cDNA分子所编码的蛋白质产物,称肌营养不良蛋白。该基因跨Xp21.1-p21.3。本文用DystrophincDNA制作了该基因的部分HindⅢ限制性图,证实该基因共有66个Hd片段。经与PvuⅡ,XbaⅠ,TaqⅠ等限制性图的对比分析,得出了Dystrophin基因至少含有79个外显子的结论。此外,应用脉冲场电泳的方法作出了Xp21区内2720kb的SfiⅠ限制图,Dys-trophin基因跨其中的2300kb,并分别阐明了其外显子的分布概况。
郑其平余龙张石宁施少林吴国俊范玉新李霞扬玉美李作汉庚镇城
关键词:肌营养不良基因结构病理
Wilson病胆汁Cu,Zn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研究Wilson病(WD)患者和非WD对照者胆汁铜、锌含量的变化,结合临床表型进一步探讨WD铜滞留的病因机制.方法不同分型、病情各异的WD患者20例,有慢性肝损害的非WD患者22例和健康自愿者10例,均实施十二指肠引流术留取胆汁样本,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各样本的铜、锌含量.结果WD患者的胆汁铜含量(μmol/L,44±04vs417±20,420±26)和铜/锌比值(013±002vs154±027,156±024)显著低于有慢性肝损害的非WD患者及健康自愿者(P<001),而胆汁锌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分型和病情状况的WD患者胆汁铜含量存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肝胆系统铜排泄显著减少是WD患者铜滞留的关键,胆汁铜滞留与WD患者肝损害的程度和病情轻重有密切关系.
任明山范玉新韩咏竹吴国俊辛玉蓉吴国俊余龙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病因学分光光度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