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书灿

作品数:161 被引量:293H指数: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1篇历史地理
  • 11篇文化科学
  • 9篇文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21篇古史
  • 11篇先秦
  • 9篇文化
  • 9篇民族
  • 9篇古史三重证
  • 9篇传说
  • 8篇天子
  • 8篇民族文化
  • 8篇穆天子传
  • 8篇《穆天子传》
  • 7篇地理
  • 7篇战国
  • 7篇考古
  • 6篇大禹
  • 6篇中国民族
  • 6篇中国民族文化
  • 6篇史学
  • 6篇四土
  • 6篇西周
  • 6篇封建

机构

  • 124篇苏州大学
  • 14篇河南大学
  • 10篇湘潭大学
  • 8篇河北师范大学
  • 3篇南开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河北经贸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学院
  • 1篇沧州市第二中...

作者

  • 159篇周书灿
  • 1篇秦洪源
  • 1篇牛林豪
  • 1篇陈晓东
  • 1篇李翠华

传媒

  • 11篇河北师范大学...
  • 8篇浙江社会科学
  • 8篇郭沫若学刊
  • 6篇人文杂志
  • 6篇南都学坛(南...
  • 5篇齐鲁学刊
  • 5篇中国历史地理...
  • 5篇中原文化研究
  • 4篇苏州大学学报...
  • 4篇中原文物
  • 4篇史学理论研究
  • 4篇殷都学刊
  • 3篇中州学刊
  • 3篇考古与文物
  • 3篇贵州大学学报...
  • 3篇贵州师范大学...
  • 3篇长江文明
  • 2篇四川文物
  • 2篇文史知识
  • 2篇学术界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0篇2014
  • 8篇2013
  • 18篇2012
  • 15篇2011
  • 11篇2010
  • 5篇2009
  • 15篇2008
  • 8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1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文化外来说及其论辩被引量:1
2015年
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方学者分别从语言、文物及文献等方面提出中国民族文化起源于埃及、印度、巴比伦、中亚等种种假说,与此同时,部分西方学者也纷纷从以上角度对外来说提出质疑与批判。经过激烈的学术论辩,中西文化同源说和中国民族文化本土说得到不少学者的支持。然而由于20世纪以前,中国的田野考古工作尚未全面展开,中西文化同源说显然存在证据不足等突出问题,中国民族本土起源说也有待于田野考古资料日渐丰富后不断补充完善。康熙、雍正在位期间,从改变对天主教的态度到明确禁教,造成了长时期中西文化交往的中落,康乾以后,带有政策性的西学中源说长期主导着中国学术界,20世纪以前的中国民族文化外来说的学术论辩过程中,中国角色并不明显。
周书灿
关键词:文物同源说中国角色
邢侯簋与西周服制——兼论西周邢国始封地望及有无“迁封”问题被引量:2
2010年
邢侯簋铭对于研究西周王朝服制及邢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簋铭所记西周时期邢侯对周朝王朝的主要职责记载于平定戎狄,稳定西周王朝在北土的统治。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初期邢国始封之地就在今河北邢台市一带,学术界流行的西周邢国迁封说,缺乏考古学方面的证据。
周书灿
民族认同与高密境内的鲧、禹传说被引量:2
2009年
先秦、秦汉以来发生于全国各地的大量大禹的传说和禹迹,大多存在不少可疑之处。"殛鲧于羽山"及"鲧娶有辛(莘)氏女"的传说,反映了族群流徙及通婚,为夷、夏之间渗透融合的重要渠道。发生于高密一带的鲧、禹传说似与战国、秦汉以来东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与对华夏民族的大认同有关。
周书灿
关键词:大禹
“层累”说与古史重建——学术史视野下的考察被引量:1
2010年
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因其自身的科学性而在中国古史学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在古史新证、对极端疑古的纠偏及"走出疑古时代"的视野下,中国古史学界在直接继承顾颉刚先生的疑古学说和辨伪方法与理论的同时,不断对这一著名的古史理论进行合理的扬弃,从而使其更趋科学完善。日益丰富的出土文献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对"层累"说作了新的验证,从而使这一著名的古史理论的当代学术价值不断得到彰显。徐唐学派积极倡导并科学实践的古史三重证法,对中国古典学的未来路向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未来的中国古典学发展道路上,顾氏的"层累"说将会继续得到新的验证和丰富完善。
周书灿
关键词:走出疑古出土文献学术价值古史三重证
论徐中舒巴蜀文化与西南地方史研究
2017年
自20世纪30年代,徐中舒先生对巴蜀文化与西南地方史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思考和探索。徐氏对巴蜀文献的考订及其史料价值的审查,对古代四川经济的多角度全方位审视,对古代四川文化起源与发展道路的探索,对巴蜀文化内涵的阐发与空间架构的说明,不仅为新时期巴蜀文化与西南地方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新时期巴蜀文化与西南地方史研究提出了大量有待进一步深化的学术命题,从而不断助推巴蜀文化与西南地方史研究向着纵深方向推进。在新的学术背景下,重新科学审视徐氏巴蜀文化与西南地方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不足,颇有助于继续推进巴蜀文化与西南地方史及中国学术史等多学科的繁荣进步。
周书灿
关键词:巴蜀文化
论徐中舒的“澄滤”说与古史建设理论被引量:3
2011年
徐中舒先生的史学,直接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考据方法,并受到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李济等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他运用"澄滤"说和"素地"论对于上古时期文献记载和古史传说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更具科学和理性。"古史三重证"的方法论为"澄滤"说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周书灿
关键词:古史三重证古史重建
上古族群称谓与先秦民族史重构被引量:3
2014年
上古族群称谓,颇为复杂。从语言学角度而论,夷、蛮的原始语义分别相当于用作泛称的"人""民"。和用作泛称的"夷""蛮"略有不同,戎、狄、濮、氐则分别为山岳地带城居的部族、居住在森林中的部族、滨水而居的低地族类、居于水滨或低地平原的族类。戎、狄、濮、氐等族群的区别在于所处环境不同并由此导致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若干差异所致。华夏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历史构成先秦民族史的主线。在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中,各族群之间迁徙混融从未停止过,先秦时期并未形成严格固定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族群概念和夷夏五方格局和夷夏之防的文化观念,将华夏与古代文献和甲骨文、金文中所见夷、蛮、戎、狄、氐、闽、貉、氐、羌、濮、越、僚、胡等族群强为区分,不仅不符合先秦时期的历史实际,而且与经典作家所表述的"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和普遍性"的民族概念,相去甚远。随着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研究的持续深入,科学的先秦民族史理论体系的重建和先秦民族史重构,必将成为先秦史和民族史学界无法回避的全新学术命题。
周书灿
关键词:华夏族先秦民族史
论郭沫若对甲骨三堂的评价——兼论郭沫若历史人物评价标准被引量:1
2019年
被誉为"甲骨四堂"之一的郭沫若,在不同时期分别对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三堂"的学术贡献与不足曾屡屡作出评价。20世纪40年代前,郭氏对甲骨三堂学术贡献与地位的肯定及对其若干学术论点的质疑商榷,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评价原则,总体上是在学术层面展开的。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郭氏对甲骨三堂的的批判,夹杂有个人好恶与情感偏见,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学术评价原则,影响到学术评价的客观公允。在长期的学术实践中,郭氏严格按照"人民本位"和"历史进步"标准对各类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以上标准既是一个合格的史学理论命题,同时也是一革命性极强的政治话题。郭沫若在评价甲骨三堂学术贡献与地位问题上的得失,正是郭沫若为革命而学术的思想在学术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周书灿
关键词:人民本位历史进步
再论新砦遗址的性质与功能被引量:2
2018年
新砦文化遗存的时间跨度远远超出文献所记禹、启的年代范围,且略早于羿浞代夏的年代。简单地将新砦文化遗存与古代文献所记启居黄台、羿浞代夏等对号入座,未免过于武断。新砦遗址似为夏代早期的一座具有城垣和外壕、城壕、内壕三重防御设施的"台城"式环壕聚落,目前尚未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为夏代早期的都邑所在。新砦遗址的政治、军事功能并不显著,新砦古城的防御洪水的意义远远高于军事防御功能。新砦文化遗存所反映王湾三期文化向二里头文化的文化变迁过程中,伴随着军事征服等外力作用下的文化涵化的性质并不明显,和平环境下氏族部落间不同文化相互吸收与借用的性质颇为突出。
周书灿
关键词:新砦遗址
20世纪以前的《周礼》学述论被引量:7
2006年
20世纪以前的《周礼》学研究在文字解诂、音义注疏、文献辨伪、有关名物制度的考证及对前人学术成果的总结、整理与评判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诸多微观研究成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由于理论视野狭窄,研究方法缺乏创新,该阶段的《周礼》学研究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关于《周礼》一书的真伪、作者和著作时代等基本问题长期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直接影响到相关问题的可信度,同时也使得该书的史料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同时,由于缺乏对该书主体思想等一系列问题作宏观的理论分析,制约着《周礼》学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周书灿
关键词:《周礼》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