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商庆银

作品数:57 被引量:701H指数:16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双季稻
  • 14篇季稻
  • 13篇水稻
  • 10篇稻田
  • 9篇机插
  • 8篇氮肥
  • 8篇土壤
  • 7篇施肥
  • 7篇晚粳
  • 5篇早稻
  • 5篇
  • 4篇栽培
  • 4篇生物炭
  • 4篇双季稻田
  • 4篇重金
  • 4篇重金属
  • 4篇温室气体
  • 4篇粳稻
  • 4篇还田
  • 4篇机插稻

机构

  • 42篇江西农业大学
  • 9篇教育部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江西省红壤研...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江西省农业科...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万年县农业局
  • 1篇江西省棉花研...
  • 1篇江西经济管理...
  • 1篇铜鼓县农业局
  • 1篇福建玛塔生态...

作者

  • 57篇商庆银
  • 33篇曾勇军
  • 29篇石庆华
  • 25篇谭雪明
  • 20篇潘晓华
  • 20篇杨秀霞
  • 19篇黄山
  • 13篇曾研华
  • 13篇吕伟生
  • 7篇李木英
  • 7篇文阳平
  • 6篇胡水秀
  • 5篇吴建富
  • 5篇郭世伟
  • 3篇沈其荣
  • 2篇朱德峰
  • 2篇吴自明
  • 2篇廖文强
  • 2篇胡香玉
  • 2篇陈柳燕

传媒

  • 5篇核农学报
  • 4篇江西农业大学...
  • 4篇中国水稻科学
  • 4篇中国稻米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作物杂志
  • 3篇作物学报
  • 3篇中国土壤与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资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Agricu...
  • 1篇2014年全...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8篇2019
  • 11篇2018
  • 1篇2017
  • 11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09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土壤肥力与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的研究
粮食安全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然而现代农业生产往往忽视了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研究农业措施的长期效果是关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湖南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始于1990年的长期定位施...
商庆银
关键词:双季稻田施肥制度土壤肥力温室气体
氮素营养调控水稻节水生产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郭世伟沈其荣朱毅勇李勇周毅商庆银
针对中国水资源日益短缺及土壤酸化严重等问题,项目组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营养调节水稻抗逆境胁迫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在铵态氮营养下,水稻的抗旱性比硝态氮营养明显提高,其主要的生理机制包括铵态氮营养下根系水通道蛋白的功能...
关键词: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
硅锌硼配施对红壤区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水稻是典型的喜锌、喜硅和低度需硼作物,而我国红壤区土壤中硅、硼、锌等主要中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偏低,施用硅、锌、硼对水稻生产存在重大影响。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试验材料,研究硅、锌、硼配施对红壤区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早稻季Si+Zn和Si+Zn+B处理产量分别显著增加8.6%和12.6%,晚稻季仅Si+Zn+B处理产量显著增加10.6%;早稻季Si+Zn+B处理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晚稻季仅Si+Zn和Si+Zn+B处理有效穗数显著增加;早稻和晚稻群体总颖花量与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1)。与CK处理相比,增施硅、锌、硼后各生育期分蘖数、叶面积指数、SPAD值、生物量积累均有增加的趋势,其中Si+Zn+B处理增加幅度最大。除早稻季Si处理外,早稻季和晚稻季增施硅、锌、硼肥后各处理地上部群体氮素吸收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Si+Zn+B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因此,在红壤区双季稻生产中应重视硅、锌、硼等中微量元素的平衡施用,尤其是温度条件较低的早稻季更应重视这些元素的施用。
杨秀霞燕辉陈仁辉王文姿况家瑛商庆银周春火
关键词:双季稻硅肥锌肥硼肥群体发育
一种生物炭土壤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炭土壤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负载二氧化钛的生物炭、堆肥物料、复合肥、生物菌液、黏土、粘合剂以及微量元素,生物炭土壤修复剂制备方法包括负载二氧化钛的生物炭的制备、堆肥物料的制备、生物菌液的制备、黏土的...
文阳平李振涛商庆银刘逸虹高洁杨秀霞
文献传递
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地区双季稻田氨挥发的影响被引量:36
2009年
为系统地了解不同施肥制度下各生育期氨挥发损失的程度及规律,采用密闭室法对南方红壤地区双季稻田的氨挥发进行了监测。不同施肥制度下氨挥发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施肥后1~3d内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1周后无明显排放。氨挥发速率随施N量增加而增加。早季各处理氨挥发累积量基肥时为1.6~3.6kg/hm2,分蘖肥时为5.8~18.2kg/hm2;而晚季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时的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4.5~7.9、12.3~26.8和1.4~2.4kg/hm2,早、晚季氨挥发总累积量分别占其施N量的4.5%~15.3%和16.9%~32.8%。相对于不施肥处理,尿素的施用促进氨挥发,而在等氮施用量下,缺P处理通过氨挥发损失的N量较多,较高水平的秸秆和绿肥施用也会增加氨挥发量。此外,氨挥发与田面水NH4+-N浓度及水层pH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气候条件也显著影响氨挥发量。
吴萍萍刘金剑杨秀霞商庆银周毅谢小立沈其荣郭世伟
关键词:施肥制度双季稻氨挥发红壤
氮锌配施对小麦产量及氮锌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9
2013年
以‘扬麦16号’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2种氮肥用量下6个施锌量和4种施锌方法对小麦的产量和成熟期植株的氮、锌含量及累积量的效应。结果表明:锌肥的施用在增加小麦产量的同时,也显著增加小麦植株的锌、氮含量,且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施锌方法在提高籽粒锌含量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叶面喷施与土施(S50+F2)、叶面喷施(F2)、土施(S50)、对照(CK),且叶面喷施锌肥的效果显著高于土壤施用。氮肥用量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和小麦植株对氮、锌的吸收与累积,表现为高施氮量处理高于常规施氮量处理。籽粒中的氮含量和锌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施氮量和常规施氮量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34 9和0.885 1。在本试验条件下,合理运筹氮、锌肥料和优化施肥措施是提高小麦产量与籽粒锌营养品质的一个快速有效途径。
郭九信廖文强凌宁胡香玉隋标商庆银郭世伟
关键词:氮肥用量锌含量
齐穗至乳熟期不同温度对水稻南粳9108籽粒激素含量、淀粉积累及其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3
2019年
【目的】为了明确灌浆结实前中期不同温度对晚粳稻籽粒灌浆、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特征及其机理,【方法】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为材料,利用植物培养箱控温,于水稻灌浆结实期设置高温(HT,日均温度31℃)、中温(MT,日均温度26℃)和低温(LT,日均温度21℃)三个处理,以自然温度为对照(CK),研究灌浆结实前中期持续高低温对晚粳稻籽粒灌浆、内源激素含量、淀粉及其及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随温度上升(21℃~31℃),晚粳稻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灌浆前中期籽粒总淀粉积累速率加快,但持续时间短,总含量降低,而直链淀粉含量及其所占比例在整个灌浆期均呈降低趋势;灌浆前中期脱落酸(ABA)含量显著增加,赤霉素(GA3)含量降低,玉米素核苷(ZR)含量呈"先增先降"趋势;MT处理有利于提高灌浆结实期籽粒生长素(IAA)含量,HT和LT处理均降低籽粒IAA含量,LT处理下,IAA含量先降后升,而HT处理籽粒IAA含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与ZR变化规律相似,也呈"先增先降"趋势,但二者在灌浆结实期并不同步;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增加而淀粉脱分支酶(DBE)活性降低。【结论】不同温度显著影响晚粳稻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变化,进而影响晚粳稻籽粒灌浆、总淀粉及其组分的积累。
成臣曾勇军程慧煌谭雪明商庆银曾研华石庆华
关键词:晚粳稻籽粒
双季机插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构成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为明确双季机插稻产量构成特征及高产协同规律,促进双季稻机插栽培技术的发展,以4个早稻(株两优30、两优287、中嘉早17和中早35)和4个晚稻(H优518、五丰优T025、五优308和天优华占)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双季机插稻中产(7 000~8 250 kg·hm-2)、高产(8 250~9 000 kg·hm-2)和超高产(>9 000 kg·hm-2)3个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双季机插稻产量水平的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量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总体上差异较小;产量与群体总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要实现9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每平方米颖花量需达到42 000以上;从中产到高产,双季早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均主要依靠穗数的增加,从高产至超高产,早稻总颖花量的增加仍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穗数实现,而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应在适当增加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以较多的穗数和较大的穗型协同产出较高的总颖花量,同时保证正常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双季机插稻超高产基本特征。本研究结果为双季机插稻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吕伟生曾勇军曾勇军石庆华潘晓华黄山商庆银谭雪明
机收双季稻稻草全量还田减肥增效关键技术与应用
2019年
随着机械化收割的快速发展,稻草原位还田现象较为普遍,但同时也存在就地焚烧的现象,破坏了稻田生态系统。针对水稻机械化收获后稻草资源利用问题,应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原理,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小区试验与推广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机收双季稻稻草全量切碎还田下的稻草快速腐解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方面的系统研究。项目历时8年,发表研究论文28篇,培养研究生8人,制定地方标准1项,研制物化产品4种。
吴建富曾研华潘晓华谭雪明王苏影何虎倪国荣周春火魏赛金商庆银
关键词:双季稻稻草还田全量稻田生态系统
新型氮肥增效剂在水稻上的节肥增产效果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氮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关键,但目前我国水稻氮素利用率偏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添加硝化抑制剂等为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手段。以新型氮肥增效剂伴能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从水稻产量、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为其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处理分别包括农民习惯(仅施用基肥和分蘖肥,不施穗肥)、常规高产(减少基肥,增施穗肥)、增施伴能(在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增施伴能,即基肥+伴能、蘖肥+伴能、基蘖肥+伴能)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常规高产"处理相比,"农民习惯"处理产量、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全生育期氮吸收分别降低15.5%、52.1%和15.5%。与"农民习惯"处理相比,增施伴能各处理产量、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全生育期氮吸收分别增加17.6%~26.5%、114.1%~122.1%和13.1%~27.7%,其中"基蘖肥+伴能"处理显著高于前者。增施伴能各处理净收入比"农民习惯"处理增加3.7%~10.2%,与"常规高产"处理相当。增施伴能各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农民习惯"和"常规高产"处理(P〈0.05)。因此,为促进水稻增产增收和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适宜在南方水稻种植区农民习惯施肥条件下推广应用新型氮肥增效剂。
杨秀霞商庆银陈柳燕李甜张学友王天舒
关键词:氮肥增效剂水稻氮肥利用效率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