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丹

作品数:27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艺术

主题

  • 9篇文学
  • 5篇学史
  • 5篇文学史
  • 3篇代文
  • 3篇雪原
  • 3篇小说
  • 3篇写作
  • 3篇林海雪原
  • 3篇《林海雪原》
  • 2篇智取
  • 2篇生死
  • 2篇生死场
  • 2篇诗性
  • 2篇史书
  • 2篇女性
  • 2篇现代文
  • 2篇现代文学
  • 2篇历史书写
  • 2篇民国
  • 2篇民族

机构

  • 27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

  • 27篇姚丹
  • 1篇洪子诚
  • 1篇王秀涛
  • 1篇贺桂梅

传媒

  • 6篇文艺争鸣
  • 4篇文学评论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河北学刊
  • 2篇语文建设
  • 2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广播电视大学...
  • 1篇南方文坛
  • 1篇当代文坛
  • 1篇贵州文史丛刊
  • 1篇汉语言文学研...
  • 1篇励耘学刊
  • 1篇新诗与浪漫主...

年份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实践及其成效初析——以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为中心被引量:5
2006年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入手,梳理文艺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中起“意识灌输”作用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在此理论前提下,以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为个案,考察其意识灌输的具体内涵、灌输方式以及传播和接受过程,从而一定程度触及“无产阶级文艺”实践的复杂性。
姚丹
关键词:无产阶级专政《智取威虎山》样板戏阶级意识
五十年间:“炼钢熔铁”化成“绕指柔”--由生活史、演出与批评史谈《北京人》的修改被引量:2
2021年
《北京人》从1941-1950年出过十版,内容稳定。1951、1952年曹禺对《北京人》展开大幅修改。其修改既出于现实政治压力也和自身"精神新生"有关;同时,旧版结构和语言上也存在"天然"缺陷。论文主要从三种删改展开研究:以曾文清小传的删改为核心,兼及曾思懿、袁圆小传;"工匠北京人"这一角色的删除;愫方作为"诗魂"在前述两种删改后彻底浮出历史地表。《北京人》真正的"经典"地位确立在1980-1990年代,这与"文革"后人们对于美和光明的普遍憧憬有关。新版《北京人》以剧作"原始蛮力"及"实验性"--主要体现在"工匠北京人"与袁圆、袁任敢共同构成的"荒诞喜剧感"上--的丧失,换得"诗意"的永恒;从"庄谐杂出"的"悲、喜、闹"剧纯化为"悲剧"。得失之间,不能遽下判断。
姚丹
关键词:《北京人》
作为“当代事件”的文学史书写被引量:2
2021年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此中意涵甚巨,但启示之一当属历史书写作为“当代事件”的性质不容忽视。晚清以降,中国蔚为大观的文学史编纂自然也不例外。在愈是剧烈的转型时期,“当代”与“历史”互搏与互嵌的印记便越深邃地铭刻在历史书写的行迹中。其间的合力与张力、对话与对峙、创造与创伤,以及可能与不能,当时过境迁,很容易被记忆消弭,唯余“知识”被沉淀下来。
洪子诚贺桂梅姚丹王秀涛
关键词:历史书写文学史书写当代史文学史编纂
鲁迅研究的"现世性"光辉——读钱理群《鲁迅与当代中国》被引量:1
2017年
钱理群先生认为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区分了"两个中国":"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一个是"地上的",由官方和主流知识分子为主导,"做着宰相状元的文章","因此充满了自欺欺人的诓骗的"中国;
姚丹
关键词:鲁迅研究《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现世性知识分子自欺
“新人”想象与“民族风格”建构——结合《林海雪原》的部分手稿所展开的思考被引量:3
2010年
本文依据《林海雪原》的部分手稿及小说初版本,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考察20世纪50年代"工农兵"作者的写作。论文将小说作者的写作活动放置于提倡建设"民族共同语"的大背景中来考察,揭示小说作者试图以自己掌握的有限的"现代汉语"参与到"新人想象"建构中的诸种努力。论文认为,《林海雪原》这一类型的"革命历史小说",其文本世界具"多质性","工农兵"作者用"现代汉语""笨拙"地构筑起来的"新的生活世界",包含着作者对于"现代"的诸种想象,如人的解放、科学"崇拜"等,亦包含着作者对现代语言的追求。但这些方面,却首先遭到作为知识分子的编辑的删改,使《林海雪原》文本中的"现代"的质素未得到充分重视,而"民族风格"特点则得到凸显。本文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工农兵"作者与"知识分子"编辑交锋互动的复杂状况,为探讨"工农兵"作者的写作提供一份具有典型性与丰富性的个案材料。
姚丹
关键词:《林海雪原》手稿小说作者写作活动革命历史小说
小说《林海雪原》影视化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本文凭借第一手档案,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考察将近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红色经典小说影视化的过程,由此探讨共和国文艺体制的某些基本特点及其变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是受众超过话剧与电视的“大众传媒”,其生产过程最重要的艺术与技术把关来自于电影厂领导部门的“自我审查”,电影剧本依赖于文人改编者的力量,而电影观众的反映则多有歧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成为受众最广的大众传媒,而由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观众定位不准,不能满足老观众从老电影带来的期待视野,又不能对新观众构成足够的吸引力。
姚丹
关键词:《林海雪原》电影生产
历史的空间性——《安顺城记》的地方书写被引量:2
2021年
我有一个粗浅的题目,叫做“历史的空间性”,副标题是“《安顺城记》的地方书写”。所谓历史的“空间性”,首先而且必然是指历史书写的“等级性”。“国家”(“中央”、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与“地方”(边缘)的等级,就是中心与边缘的等级。在大一统的历史书写中,历史时间是以“中心”发生的事件为主要经线来展开的。因而,我们在这种大一统的历史中很难看到关于安顺的书写。我注意到咱们这部书所使用的历史材料,也很少来自宋史、明史、清史,而多数是来自安顺地区的各种地方志,因而它的“地方”而非国家、边缘而非中心的地位是明显的,显示了安顺在正史那边它的边缘化和几乎湮灭无闻的身份。
姚丹
关键词:历史书写大一统空间性地方志
情感与诗性洞察力——1940年代新诗现代化的浪漫基底(摘要)
1940年代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过程,深受艾略特、奥登等英语诗人的影响,是已为研究者所注意并做过深入研究的文学史事实。但这个时期的现代新诗,特别是中国新诗派的诗歌,却还存在着一个反拨、超越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玄学化"、"智性化...
姚丹
文献传递
诗与真——《材料与注释》中的“主观”与“客观”被引量:1
2017年
《材料与注释》是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在2016年推出的一部当代文学研究新著。该书包括“材料与注释”和“当代文学史答问”两个部分。前者是洪子诚教授对于1950至1970年代的六篇重要文学文献(包括讲话、社论与检讨等)做出的注释。他自述其追求是“尝试以材料编排为主要方式的文学史叙述的可能性,尽可能让材料本身说话。围绕某一时间、问题,提取不同人。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情境下的叙述,让它们形成参照、对话的关系,以展现‘历史’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后者则是他以答问的形式表达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这一学科的最新思考。
姚丹
关键词:当代文学研究注释文学史叙述当代文学史著名学者
革命叙事的民族化诠释及其悖论——论焦菊隐当代话剧改编之“通俗”构想被引量:1
2011年
藉对话剧《智取威虎山》剧情结构的分析,探讨"文人"编导改编"革命"军人写就的小说为话剧,所历"民族化"探索及其悖论性处境。编导移用"大众"比较熟悉的戏曲剧情结构及表演手段于话剧,试图满足其"熟识感",从而接受话剧这种新"民族形式"所给予的"教化"。但话剧为顺从观众而使用的"旧形式"自有其特定的"意识形态意味",这是使用旧有剧情结构无法克服的悖论性处境。文人编导着力敷演"革命"军人之"温情",以"军民一家"区别于旧世界之"兵匪一家";"文人化"处理的军人、工人形象,亲切可感,却因近于市民生活而无"超越"之象。这就埋下日后同名"样板戏"大体沿用话剧模式、而又伤筋动骨大为改造之远因。
姚丹
关键词:悖论性革命叙事焦菊隐《智取威虎山》通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