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巍巍
- 作品数:10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蒲松龄纪念馆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好一个青山白云人——《聊斋·黄英》赏析
- 2012年
- 《黄英》一篇不仅仅是人与花仙相恋的爱情故事,小说描写了人与物、男人与女人、男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在塑造了痴迷菊花的书生马子才、菊花仙子黄英的同时,更塑造了一个旷达潇洒、追求性灵的菊仙陶生,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高雅超尘的精神追求,也丰富了我们阅读时的审美感受。
- 孙巍巍
- 关键词:情谊
- 离乱中的女性之歌——《聊斋志异·阿英》赏析被引量:1
- 2015年
- 《聊斋志异·阿英》一篇讴歌了美好的女性情怀,作者成功塑造了鹦鹉仙女以及凡人女性等形象,借一段有始无终的姻缘和两个狭隘、平庸的男性,刻画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在世俗和离乱中的不离不弃,构筑了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感人情谊,丰富了《聊斋志异》的阅读审美,也体现了蒲松龄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进步思想。
- 孙巍巍
- 关键词:女性异类友情
- 浅析《聊斋》中的三个特异女性
- 2013年
-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成功塑造了很多感人的女性艺术形象,除了那些灵异神通、美貌多情的花仙狐女之外,还有众多平凡质朴的凡俗女子,这一类女性中尤以《张氏妇》中的张氏、《武技》中的少年尼姑、《农妇》中的农妇为最,在她们身上不涉及爱情、美貌或者风月,她们处在社会底层却特立独行,独立于男权意识之外,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尚的人格,是《聊斋》文学审美中不可忽视的一类艺术形象。
- 孙巍巍
- 关键词:特立独行文学审美
- 亦是不了情——《聊斋·褚生》赏析
- 2017年
- 《褚生》以奇特的故事构架、出神入化的笔触,描写了读书人之间科场沉浮、惺惺相惜的故事,成功塑造了几个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下层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师恩、友情易世相续,命运乖蹇依旧充满人性光芒,小说丰富了《聊斋》的文学人物形象,也给读者以更深刻感人的审美体验。
- 孙巍巍
- 关键词:审美体验
- 同是肝胆相照间——《田七郎》和《王六郎》比较谈
- 2005年
- 两篇文章同样是描写了男人之间的友情,但是各有千秋,主题也相差甚远。以两篇故事的情节发展及人物心理活动、价值取向等方面来作比较,《田七郎》中的友情虽惊心动魄,也不乏可歌可泣之处,但却不无功利的因素在内,田七郎始终处于被动报恩的位置。而《王六郎》篇中两位主人公的交往则是随缘的,不随着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身份而改变,自然朴实,惺惺相惜,也就更情深意长、义薄云天,这样的友情更令人向往。通过比较,可见蒲松龄笔下丰富的情感世界,尤其是男人之间的情谊和理想。
- 孙巍巍
- 天才少女的飞驰人生——《聊斋志异·小二》赏析
- 2022年
- 故事名曰《小二》,寡淡,俚俗,不辨雌雄。开篇说滕县一个富户赵旺,素来信佛行善,“一女小二,绝慧美,赵珍爱之”。几个字,女孩子的优秀和家庭的优渥一目了然。赵家富裕且开明,让六岁的女儿跟哥哥一起进学,“凡五年而熟《五经》焉”。小二不仅书读得好,还与年长三岁、“文采风流”的同窗丁紫陌暗生情愫。丁家向赵家提亲,“赵期以女字大家,故弗许”。两小无猜的同窗之恋无果,读者自然也不甘心,但蒲松龄却果断另起一笔,“未几,赵惑于白莲教,徐鸿儒既反,一家俱陷为贼”。讲故事的高手,总是在读者有所期待时迅捷另起话头,多半是截然不同的画风,人物境遇骤变,更加福祸未卜,读者怎能轻易释卷?
- 孙巍巍
- 关键词:聊斋志异文采风流《五经》白莲教
- 仙人亦不能忘情乎——《聊斋志异·巩仙》赏析被引量:1
- 2010年
- 《巩仙》塑造了一个亦庄亦谐、特立独行的道士形象,以幻术游戏权贵,以道行成全有情人,他的"袖里乾坤"为芸芸众生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桃源仙境,也是作者孜孜以求的精神家园。
- 孙巍巍
- 关键词:道士幻术
- 浅谈讲解在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中的作用
- <正>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厚重的标志,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贵人文资源。按照场馆所纪念的人物属性,可以分为政治家类、艺术家类、科学家类等类型;按照名人与故居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名人的诞生地,如绍兴鲁迅故居;其二是...
- 谭红玲孙巍巍
- 文献传递
- 在情和欲之间飞舞——《聊斋·嫦娥》赏析被引量:2
- 2007年
-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爱情王国里,《嫦娥》一篇很特别,甚至有些另类。说起文中所描绘的爱情,论纯洁美好,它不如《婴宁》;论缠绵悱恻,它不比《连城》;论婉约动人,它也远不及数百字的《绿衣女》。《嫦娥》中既有异性恋又有同性恋,三位主人公的感情纠葛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令人困惑不已,也令人心旌摇曳。
- 孙巍巍
- 关键词:《嫦娥》赏析《婴宁》感情纠葛
- 探析《聊斋志异》的同性恋观被引量:2
- 2011年
- 《聊斋志异》中的情爱描写千姿百态,除了青年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还有同性之间的恋情,本文以《黄九郎》、《侠女》等篇为例,探析《聊斋志异》的同性恋观,作者蒲松龄不批判、不褒扬,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以写实、高超的笔触描绘了同性恋的客观存在,使我们看到更丰富更复杂的众生相,这正是蒲松龄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本色。
- 孙巍巍
- 关键词:聊斋志异同性恋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