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磊
-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2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大鼠髁突软骨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8年
- 目的探讨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大鼠髁突软骨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8周龄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个时间点,雌雄各半,每组3只。以皮筋弹性力推右侧下颌、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4周后同样方式推右侧下颌、左侧上颌第三磨牙远中移动,造成渐进性咬合紊乱动物模型,实验2、4、6、8周后处死动物。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髁突软骨组织学变化及软骨厚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和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法分析髁突软骨中TNF-α的表达特点。结果实验4、6、8周组髁突软骨均较对照组增厚(P<0.05),实验组出现以无菌坏死为主的软骨退行性变。TNF-α主要集中表达于髁突软骨的肥大层,实验2、6、8周组表达高于同龄对照组(P<0.05),实验4周组与同龄对照组之间无差异(P>0.05),雌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结论TNF-α参与了异常咬合所导致的髁突软骨病理性改建活动,随时间延长,咬合紊乱较重者,髁突软骨的分解代谢活动更加明显。
- 刘蕾王美青孙磊陈霜
- 关键词:髁突软骨咬合紊乱肿瘤坏死因子-Α颞下颌关节
- 个别后牙移动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中Fos/OX42的影响
- 刘晓东王美青于世宾孙磊
- 个别后牙移动导致大鼠咀嚼肌痛觉敏感模型的建立
- 2005年
- 目的:用正畸学方法建立个别后牙移动的动物模型,观察其对大鼠咀嚼肌机械疼痛阈值的影响.方法:①个别后牙移动:采用Waldo方法--将一正畸皮圈(3M Unitek,1/8#)插入26、27之间,以27、28为支抗向近中推26.②痛觉测量:参照Ren所报道方法,据von Frey尼龙毛粗细和动物痛觉反应次数,确定咬肌疼痛分值.③用游标卡尺测量鼠26移动距离.结果:①26在1周内移动到最大距离0.8 mm.②在3~9 d双侧颞肌表现出痛觉敏感,疼痛高峰出现在第5~7天,双侧之间没有明显区别(P>0.05),右侧(对照侧)略高于左侧(实验侧).③咬肌与颞肌的变化类似,疼痛峰值也出现在第7天,持续约12 d左右,左侧比右侧稍高,并在第7天左侧(实验侧)明显高于右侧(对照侧)(P<0.05).结论:个别后牙移动可以导致咬肌和颞肌痛觉敏感.
- 刘晓东王美青孙磊张旻傅开元
- 关键词:牙齿移动咀嚼肌痛觉敏感
- 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大鼠髁突软骨中护骨素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大鼠髁突软骨中护骨素(OPG)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48只8周龄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推右侧下颌、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4周后同样方式推右侧下颌、左侧上颌第三磨牙远中移动,建立渐进性咬合紊乱动物模型。实验2、4、6、8周后,每组、每性别各处死3只动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法分析髁突软骨中OPG、RANKL的表达特点。结果OPG和RANKL均表达于髁突软骨的肥大层,实验组OPG总体较对照组表达显著增多(P<0.05);实验2、6、8周组RANKL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多(P<0.05),实验4周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雌雄性变化趋势相同。结论OPG和RANKL均参与了异常咬合所导致的髁突软骨病理性改建活动。
- 刘蕾熊利峰孙磊贺建军王美青
- 关键词:咬合护骨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
- 单侧咬合创伤致大鼠咬肌痛觉敏感的行为学研究被引量:13
- 2005年
- 目的:在清醒自然状态下,观察单侧咬合创伤对双侧咬肌机械压力痛觉敏感度的影响。方法:①渐进性咬合紊乱:在4只大鼠左上颌第一、二磨牙之间嵌入正畸皮圈(3MUnitek,1/8#),推第一磨牙向近中,形成渐进性咬合紊乱模型。②急性咬合创伤:在另4只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封金属砷失活,一周后髓室内粘入牙本质钉(直径0.75mm,长度1.5~2.0mm,高出牙合面0.5~1.0mm),对照组(共4只大鼠)失活牙髓后树脂充填不形成咬合高点。③痛觉测量:参照Ren所报道方法,据vonFrey尼龙毛粗细和动物痛觉反应次数,确定咬肌疼痛分值。结果:①渐进性咬合紊乱组:两侧咬肌在3~9d表现为痛觉敏感,高峰出现在第7天。②急性咬合创伤组:第2天高牙合侧咬肌出现痛觉敏感,此后逐渐降低,持续5~7d;部分大鼠对侧咬肌出现痛觉敏感。结论:急慢性咬合创伤都可以引起咬肌痛觉敏感,急性咬合创伤对同侧影响严重,而慢性咬合创伤则对两侧都有影响,具体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实验。
- 刘晓东王美青孙磊俞艳芳傅开元
- 关键词:咬合创伤牙齿移动咬肌痛觉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