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娟
- 作品数:10 被引量:13H指数:1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腮腺炎并发感音神经性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 探讨流行性腮腺炎并发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特征、治疗与预后.方法 分析19例流行性腮腺炎并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报告1例腮腺炎并发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结果 19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仅1例单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好转至中度,18例无明显好转.其中1例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具有开放性言语识别能力.结论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应重在预防.并发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是人工耳蜗植入的适应症,术后听力康复效果满意.
- 李素娟张帆秦兆冰孟娟
- 关键词:腮腺炎感音神经性聋人工耳蜗植入术
- 复杂耳源性颅内脓肿四例诊治分析
- 2016年
- 随着医药卫生条件的发展,耳源性颅内脓肿的发病率已逐年下降。但因部分病例病情复杂,误诊误治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现对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例复杂耳源性颅内脓肿的患者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 李素娟张帆秦兆冰孟娟
- 关键词:颅内脓肿耳源性诊治误诊误治临床医生发病率
- 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患儿耳蜗大小及形态的CT研究
- 2022年
- 目的探讨耳蜗大小及形态评估对微小耳蜗畸形诊断及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意义。方法42例(84耳)CT示耳蜗结构正常的先天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为人工耳蜗植入术(cochlear implantation,CI)组,42名(84耳)听力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在耳蜗标准坐标系统上测量耳蜗大小:耳蜗底转长径、底转宽径、耳蜗高度、不同位置(180°、270°、360°、720°)耳蜗长度及耳蜗全长;耳蜗形态:耳蜗底转倾斜角、一二转间夹角及底转形状。比较各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CI组耳蜗大小参数均小于对照组(P<0.05)。耳蜗形态参数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耳蜗大小评估对诊断微小耳蜗畸形及人工耳蜗电极个性化选择具有指导意义,耳蜗形态评估有助于预测人工耳蜗手术难易。
- 孟娟张帆秦兆冰
- 关键词:颞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耳蜗
- 中耳炎并发乳突骨膜下脓肿21例临床分析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中耳炎并发乳突骨膜下脓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经治的21例中耳炎并发乳突骨膜下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脓液细菌培养最常见的病原体为链球菌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完善检查后9例行脓肿切开引流+鼓膜置管术,8例行完壁式乳突切开术,3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1例仅行脓肿穿刺引流术。经过综合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根据患儿年龄、病变范围和性质及时给予个体化治疗,均能达到临床治愈。
- 李素娟孟娟秦兆冰吴玉花
- 关键词:中耳炎乳突炎骨膜下脓肿并发症
- 锥形束CT评价人工耳蜗植入的电极深度和位置
- 2024年
-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植入深度、位置与耳蜗大小、盘旋方式的关系,探讨植入后电极深度的影响因素和电极移位的原因。方法选取植入CI24RE(CA)弯电极30例和SONATA ti100 Standard直电极人工耳蜗装置41例,利用锥形束CT测量术后电极植入长度、植入深度角、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前CT评估的耳蜗大小、倾斜角度的关系。结果①术后电极植入深度角和长度均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直电极组平均植入深度角为702±53度,平均植入长度为30.02±1.29 mm;弯电极组平均植入深度角为441±45度,平均植入长度为18.4±1.0 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电极植入深度角与耳蜗底回的长径和宽径均呈负相关:直电极组r=-0.768(P<0.001)、r=-0.678(P<0.001),弯电极组r=-0.467(P=0.008)、r=-0.471(P=0.008)。电极植入长度与植入深度角呈正相关:直电极组r=0.578(P<0.001),弯电极组r=0.748(P<0.001)。③术后电极移位6例,均为弯电极且位于耳蜗180度位置。弯电极组中电极移位者与未移位者耳蜗底回倾斜角以及第一回和第二回之间的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8度vs 8.75度,P=0.006;15.23度vs 14.00度,P=0.033)。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植入长度和深度角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与耳蜗大小密切相关;耳蜗盘旋方式不同是引起电极移位的原因之一。
- 孟娟王涛张帆秦兆冰
- 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锥形束CT
- 颞骨CT对人工耳蜗植入术难易程度及神经损伤风险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探讨CT对人工耳蜗植入术难易程度及面神经和鼓索神经损伤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对拟行人工耳蜗植入、CT显示无中耳和内耳畸形的80例(80耳)1~6岁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术前进行颞骨CT轴位片相关解剖标志的测量,记录圆窗龛层面自面神经垂直段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垂直距离,并与术中圆窗龛对应处面隐窝轮廓化的面神经前缘至轮廓化的鼓索神经后缘的实测距离进行比较,研究其相关性。结果颞骨轴位CT圆窗龛层面面神经到外耳道后壁的平均距离为4.04±0.22mm,术中通过轮廓化面神经垂直段与鼓索神经,二者在面隐窝圆窗龛对应处实测距离为2.35±0.28mm,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79。当手术中的实测该距离为1.5mm时,术前CT图像测得为3.5mm。结论颞骨轴位CT圆窗龛层面面神经到外耳道后壁的垂直距离与术中相对应处面神经到鼓索神经的实测距离成正相关,当CT显示该距离小于3.5mm时,提示手术难度和神经损伤的风险增加。
- 杨屈扬秦兆冰李素娟张帆孟娟
- 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面神经隐窝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 人工耳蜗术后植入电极深度和位置的锥形束CT研究
- 孟娟张帆李素娟王涛秦兆冰
- 耳蜗形态学差异与个体化人工耳蜗植入的必要性
- 秦兆冰孟娟张帆李素娟李青龙
- 自发性脑脊液耳漏的临床诊治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脊液耳漏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手术治疗的11例自发性脑脊液耳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病史,影像学资料、漏口位置、手术修补方法、治疗效果及术后随访情况等。结果:11例手术患者,其中4例患者首诊为分泌性中耳炎,1例患者首诊为化脓性中耳炎,5例患者既往有脑膜炎病史或因脑膜炎为初次诊断而就诊;经耳道径路修补脑脊液漏2例,经乳突径路修补脑脊液漏9例;术中发现漏口位于镫骨底板4例,窦脑膜角1例,颅后窝合并颅中窝1例,颅中窝4例,内听道底及面神经管迷路段1例;10例患者1次修补成功,另1例患者术后出现颅内高压,最终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症状解除。术后随访6个月~4年,无脑脊液耳漏及脑膜炎复发。结论:自发性脑脊液耳漏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延迟诊断或漏诊误诊率高;手术是目前治疗自发性脑脊液耳漏首选方法,通常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诊疗过程中要警惕并重视颅内高压的存在,防止发生严重并发症及不可逆损伤。
- 张帆张文静轩晗张紫玉李素娟孟娟卢星秦兆冰
- 关键词:脑脊液耳漏颅内高压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