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风
- 作品数:7 被引量:47H指数:3
- 供职机构:筑波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加工工艺参数对乳猪料产品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通过分析目前国内主要的乳猪料生产工艺,确定了原料粉碎粒度、喂料速度、调质温度、制粒机电流、冷却机电流等指标为试验影响因素,进而研究这些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试验研究以天津彩虹饲料有限公司为实验数据来源,A、B、C、D是该企业按4种不同的配方生产的乳猪料产品,其中高档产品A的膨化玉米添加比例为40%,普通产品B、C、D的膨化玉米添加比例为0。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产品A最佳的工艺参数是原料的粉碎粒度为300~550μm(占92%),喂料速度为255kg/h,调质温度为64℃,制粒机电流为175A,冷却风机电流为31A;对于产品B、C、D的最佳的工艺参数:料的粉碎粒度为300~550μm(占57%),喂料速度为230kg/h,调质温度为68℃,制粒机电流为185A,冷却风机电流为33A。
- 宋春风王红英
- 关键词:乳猪料
- 不同干燥方法对即食扇贝柱理化及感官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9
- 2011年
- 为了解不同干燥方法对即食扇贝柱干燥后品质的影响,以海湾扇贝柱为原料,研究了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自然干燥和烘箱干燥4种方法对即食扇贝柱理化特性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法所得产品在水分活度、pH值、硬度、咀嚼性和黏聚性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不同干燥方法对产品的色泽和弹性影响均不显著;烘箱干燥产品感官品评得分8.82分,其氨基酸总量最高,微波干燥氨基酸总量最低;真空冷冻干燥后产品中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最高,自然干燥最低。综合考虑,烘箱干燥是即食扇贝柱较适宜的干燥方法,产品感官品质和氨基酸总量较高。较佳的烘箱干燥参数为:80℃干燥2h。研究结果可以为即食扇贝柱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 李书红王颉宋春风刘亚琼郭雪霞
- 关键词:农产品氨基酸理化特性
- 乳猪颗粒料加工工艺对产品品质影响的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从国内乳猪颗粒料的主要生产工艺出发,总结了目前各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对产品品质影响的研究现状。通过选取适当的参数指标,其中关键工艺参数选取原料膨化度,原料粉碎粒度、喂料速度、调质时间、调质温度、制粒机特性、冷却时间等,产品品质选取淀粉糊化度和颗粒硬度,总结归纳了各参数与产品品质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加工工艺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特点和规律,对乳猪颗粒料的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宋春风王红英李书红
- 关键词:工艺参数产品品质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饲料产品品质预测方法被引量:3
- 2011年
- 饲料加工生产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产品品质受原料特性和加工参数的影响,且各加工参数之间相互关联,很难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反映原料特性和加工参数与产品品质的关系。利用BP神经网络能自身从样本数据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依据数据建立模型,可以有效准确地预测产品品质。试验结果表明,产品淀粉糊化度预测结果与真值的相关系数R在0.99以上,产品水分含量预测结果与真值的相关系数R在0.97以上,预测效果理想。因此,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用于饲料产品加工品质预测是可行的。
- 王红英宋春风
- 关键词:乳猪料BP神经网络产品品质
- 软烤贝柱加工工艺的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以海湾扇贝柱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软烤贝柱的加工工艺,研究了预煮时间、调味品的添加量、烘干和烤制因素对产品品质的影响。本研究确定软烤贝柱的适宜加工条件为:清洗后预煮3min,卤料中浸泡3h;80℃下干燥2h;远红外电热烤炉160℃烘烤4min。卤料最佳配方:每50g贝柱添加水100g,水中添加食盐3%,糖2%,料酒3%,白醋0.2%,味精0.2%。
- 李书红王颉宋春风杨秀敏董辉侯亚薇
- 关键词:感官评定
- 乳猪料生产工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被引量:2
- 2009年
- 据资料统计分析,2007年我国饲料工业总产值3335亿元,生产总量达到12330.97万吨,其中猪饲料产量达到4001万吨。随着我国养猪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乳猪料需求量将逐步增大。按每年饲养4.5亿头猪计算,乳猪料需求量将达到200万吨/年以上。而目前的市场销售量大约为20万吨/年。可见我国的乳猪料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还很低,发展前景广阔。
- 宋春风王红英
- 关键词:生产工艺乳猪料饲料产量工业总产值市场销售量市场占有率
- 杀菌前后即食扇贝柱挥发性成分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为了研究杀菌前后即食扇贝柱香气成分的变化,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杀菌前后即食扇贝柱香气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杀菌前后分别鉴定出117种和119种挥发性成分。杀菌前的即食扇贝中,醇、醛、酯、酮、酸、芳香族、呋喃、酚类、烃和其他的含量分别为3.21%、4.78%、2.06%、0.47%、0.25%、8.38%、0.03%、0.72%、32.58%、47.52%,数量分别为7、9、9、4、2、22、1、1、33和29种。杀菌后的即食贝柱中,醇、醛、酯、酮、酸、芳香族、呋喃、酚类、烃和其他的含量分别为2.85%、4.48%、11.54%、0.90%、0.49%、7.81%、0.86%、0.55%、28.20%、42.32%,数量分别为9、11、11、6、5、15、5、3、32和22种,杀菌前后有67种成分相同。杀菌后的即食扇贝柱中酯类和呋喃等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显著多于杀菌前。因此杀菌过程对即食扇贝柱的挥发性成分具有一定的保留和增香作用,使即食扇贝柱的风味更加浓郁,香气协调。
- 李书红张海涛王颉宋春风刘亚琼
- 关键词:挥发性成分杀菌气质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