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瑶
- 作品数:6 被引量:257H指数:5
- 供职机构:香港浸会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 从“软实力”的角度自我剖析《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的选、译、评、注被引量:57
- 2007年
- 我国翻译活动历史悠久,有关翻译的记载,可以上溯《周礼》、《礼记》等典籍;谈翻译、论翻译的文章,数量也极多,内容丰富,然而,数千年来,我国传统译论鲜有译成外文,流传到其它地方。本文以编者自道的方式,阐述我国第一本传统译论英译选集的成书始末,从选、译、评、注四个方面,分析选集的成书目的、选材准则、翻译策略,以及评语和注释在选集中发挥的作用,并从"软实力"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翻译来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
- 张佩瑶
- 关键词:传统译论软实力话语文化转向文化亲和力
- 对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的几点建议被引量:77
- 2004年
- 中国究竟有没有翻译理论,这个问题在中国译坛已讨论多年。中国学界对此议题有两大取向,一派坚持中国对翻译有自己一套看法;另一派则倾向以西方近代流行的译论作为判断准则,认为中国欠缺翻译理论。本文以“理论”这个字的词义作为切入点,试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何谓理论,讨论应该怎样界定中国有关翻译的讨论,并提出建立“翻译话语系统”,以推动中国翻译理论的建设。
- 张佩瑶
- 关键词:翻译理论话语中国翻译史
- 谈现代派小说的汉译手法——理论的无知与理论的反思被引量:3
- 2003年
- 本文分两部分。前半部谈现代派小说的汉译手法,后半部是理论反思与探讨,采用西方近年重要翻译理论观点,审视前半部以原文为本的分析方法,探讨在翻译与权力的关系中,译者如何“自强取权”的问题。
- 张佩瑶
- 关键词:现代派小说翻译理论权力关系
- 从话语的角度重读魏易与林纾合译的《黑奴吁天录》被引量:103
- 2003年
- 话语的定义很多。本文采用的是法国文化及思想史学者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理论。傅柯对话语的看法,重要之处是让我们重新思考语言、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他推翻了很多人把语言视为传达或表述知识的透明工具这种一厢情愿的看法,让我们认识到语言是意识形态的载体,话语运作的原材料。本文把傅柯这些论点运用到翻译研究的范畴,以个案研究的手法,重读魏易与林纾合译的《黑奴吁天录》,重点分析两位译者如何处理原著的宗教内容,亦即原著一个重要的认知领域,再从中探讨翻译如何帮助我们了解两种文化实际沟通时的磨合过程。文中除了以‘翻译即话语’作为理论探讨的起点外,还提出多个相关的概念,例如‘知识管理’、‘颠覆’、‘阻遏’、‘审查/自我审查’等,希望有助研究的多样化,使翻译与文化这个课题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
- 张佩瑶
- 关键词:话语颠覆阻遏
- 重读传统译论——目的与课题被引量:20
- 2008年
- 近年不少翻译学的学者尝试了解其它的翻译传统,以求建立起认受性更高的翻译理论。然而,我们对于自己的翻译传统,掌握得又有多深?本文试从推动本土及国际翻译学发展的角度,阐释重读/阅读传统译论的重要,并探讨传统译论中可供研究的课题。
- 张佩瑶
- 关键词:传统译论软实力文化亲和力
- 钱钟书对翻译概念的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被引量:15
- 2009年
- 本文借用了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有关翻译含义的论述,重点分析我国传统译论中几篇富有开拓意义的文章,尤其是文章里几组概念词,展示它们如何言简意赅地带出"翻译"这个概念的多义性。本文又从结合传统与现代、中国翻译话语与西方翻译话语的目的出发,探讨这几组概念词的理论意义,发挥它们的言说功能,利用它们建构一个可供本国及外国翻译学学者继续研究何谓翻译的分析框架,并回归我国传统虚实相生的思想,以钱钟书先生的四个字"虚涵数意"总结翻译作为一个概念的特质。
- 张佩瑶
- 关键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