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全智

作品数:25 被引量:308H指数:11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树干
  • 6篇温带森林
  • 4篇兴安落叶松
  • 4篇生长季
  • 4篇落叶松
  • 3篇心材
  • 3篇树干径流
  • 3篇碳分配
  • 3篇碳密度
  • 3篇土壤
  • 3篇林型
  • 3篇边材
  • 3篇穿透雨
  • 2篇氮沉降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凋落
  • 2篇森林生态
  • 2篇生物地球
  • 2篇生物地球化学

机构

  • 25篇东北林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通化师范学院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北京华益瑞科...

作者

  • 25篇张全智
  • 22篇王传宽
  • 9篇王兴昌
  • 3篇孙忠林
  • 3篇全先奎
  • 3篇周晓峰
  • 3篇孙龙
  • 2篇张彦群
  • 2篇孙慧珍
  • 2篇周正虎
  • 2篇张著
  • 2篇章迅
  • 1篇张秋良
  • 1篇闫巧玲
  • 1篇孙雪
  • 1篇李国江
  • 1篇武启骞
  • 1篇杨凯
  • 1篇梅婷婷
  • 1篇王翠

传媒

  • 8篇生态学报
  • 6篇林业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科学数据...
  • 1篇森林工程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生...
  • 1篇大学(教学与...
  • 1篇陆地生态系统...

年份

  • 5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长季水曲柳树干液流密度的特征被引量:1
2010年
应用热扩散技术测定帽儿山不同径级水曲柳样木生长季的树干液流,初步分析和对比优势木、中等木和被压木树干液流密度的特征及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水曲柳树干液流密度变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中等木液流密度变化呈单峰曲线,被压木液流密度变化曲线近似梯形,优势木液流密度变化呈弧形曲线,水曲柳中等木液流密度明显大于被压木和优势木。不同天气条件下液流密度日变化规律大不相同,阴雨天液流密度值较小且变化曲线十分不规则,波动性较大,甚至出现多峰曲线。生长季,优势木和被压木日液流通量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初至8月末,分别为1 032.48 L/(m2.d)和1 063.78 L/(m2.d);中等木液流通量最大值出现在6月初至6月末,为2 260.91 L/(m2.d);优势木和被压木日液流通量最小值出现在9月份,中等木日液流通量最小值出现在生长季末期。随季节推移,生长季各月份液流密度均值基本逐渐减小,进入生长季末期(10月)基本处于微弱波动状态。水曲柳优势木和被压木6月份和9月份液流密度平均值均小于中等木,7月份和8月份液流密度月平均值非常接近;中等木液流密度平均值6月份最大,优势木和被压木的液流密度最大月均值出现在7月份。
孙龙张全智吕新双周晓峰
关键词:水曲柳树干
帽儿山5种林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关系的垂直变化被引量:29
2017年
采用土壤分层取样法测定了帽儿山地区相同气候条件、不同立地条件下林龄相近的2种人工针叶林(红松林和兴安落叶松林)和3种天然落叶阔叶林(蒙古栎林、杨桦林、硬阔叶林)的土壤碳(C)、氮(N)、磷(P)元素含量,以及土壤容重、土壤厚度等,研究土壤C、N、P含量和密度及化学计量关系的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型间土壤C、N、P含量和密度差异显著,其中硬阔叶林土壤O层和A层的C、N含量和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林型.所有林型土壤的C、N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下降;落叶阔叶林土壤P含量随土层加深而显著下降,但针叶林各土层间P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林型间A层土壤C/N、O层土壤N/P,以及A和B层土壤C/P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林型间土壤C-N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且其斜率和截距在林型间差异均不显著,但土壤N-P、C-P关系只在阔叶林中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不同林型间土壤C-N耦联关系有趋同现象,而土壤N-P和C-P关系随林型而变.
张泰东王传宽张全智
关键词:温带森林土壤发生层生物地球化学
移栽自不同纬度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的树干液流特征被引量:14
2008年
将4个纬度上(大兴安岭塔河、大兴安岭松岭、黑河孙吴、伊春带岭)8年生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幼树移栽到其分布区的南缘构成4个实验处理,以探索树木水分关系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影响因子。采用基于热平衡方法的包裹式茎流计和环境因子自动测定系统同步测定移栽自4个纬度的兴安落叶松的树干液流及其相应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的树干液流密度基本上呈现单峰曲线日变化格局,而日最大液流出现的时间随生长季节和实验处理不同而略有变化。移栽自4个纬度的兴安落叶松的平均单位边材面积液流通量在展叶前、中和后期分别为26.24—54.45g·cm^-2·d^-1、114.33—355.39g·cm^-2·d^-1和58.32—304.03g·cm^-2·d^-1。展叶期间落叶松的日耗水量与距地面10cm处树干直径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单位边材面积液流通量与针叶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影响树干液流密度的环境因子随生长阶段和实验处理而变化,主要包括太阳辐射、水蒸气压亏缺、相对湿度、气温和风速,其中太阳辐射通常是影响树干液流密度的关键因子。
王翠王传宽孙慧珍张彦群张全智
关键词:树干液流兴安落叶松
温带两种林型对氮沉降的再分配及其生长季动态与影响因子被引量:10
2017年
氮(N)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森林对到达林地的N沉降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尚不清楚。量化了2012—2013年5—10月两个生长季蒙古栎林和杂木林的林内树干径流和穿透雨及其林外大气降雨总氮(TN)、可溶性氮(DN)和颗粒态氮(PN)沉降通量的季节动态,旨在比较两种林型对N沉降的再分配格局及其季节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异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林外大气降雨、蒙古栎林林内、杂木林林内(树干径流+穿透雨)TN沉降平均值分别为:8.49、15.97、13.39 kg hm^(-2)a^(-1),其中DN分别占其TN的76.35%、82.79%和75.02%,PN分别占其TN的26.35%、17.21%和24.98%,蒙古栎林和杂木林林内穿透雨TN沉降量分别占其TN的95.5%和94.5%。蒙古栎林和杂木林冠层淋溶TN沉降量分别为7.48kg hm^(-2)a^(-1)和4.90 kg hm^(2)a^(-1);其中,前者的DN高于后者,但PN呈相反趋势。两种林型的N沉降组分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沉降量均集中在生长季中期(6—8月),生长季前期和末期较低。林外降雨量分别与林外大气降雨、蒙古栎林和杂木林林内的树干径流和穿透雨中的TN、DN浓度呈显著负指数函数关系(P<0.001)。连续降雨天数对蒙古栎林、杂木林林内TN、DN浓度的影响表现为连续降雨2 d以内为富集作用,之后为稀释作用。研究表明林冠对大气氮沉降有显著富集作用,其富集强度及时间动态与森林类型和降雨特征有关,建议氮沉降试验应考虑林冠的富集效应。
章迅孙忠林张全智王传宽张著
关键词:氮沉降穿透雨树干径流可溶性氮
六种温带森林类型凋落物量长期动态及其环境驱动
2023年
阐明凋落物动态及其环境控制机制,可以为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碳汇功能的维持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以长白山系余脉张广才岭西坡林龄相近但立地条件不同的4种天然次生林(即硬阔叶林、杨桦林、杂木林和蒙古栎林)和2种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和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地上凋落物产量及其组分以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14年(2008-2021年)的连续测定,旨在揭示森林凋落物量及其组分的时空变化(林型间和年际变异)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6种森林类型的凋落总量(TL)无显著差异,波动范围为500.5-556.1 g m^(-2)a^(-1);但其叶凋落量(LL)、繁殖组织凋落量(RT)和其他组织凋落量(OT)均存在显著差异,波动范围依次分别为333.9-391.8 g m^(-2)a^(-1)、8.43-69.93 g m^(-2)a^(-1)和93.4-185.9 g m^(-2)a^(-1)。6种森林类型的TL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其中LL和OT年际变化的显著性因森林类型而不同,而RT的年际变化不显著。除落叶松人工林外,其余5种森林类型的LL与生长季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均值、土壤10 cm深度处的平均温度、最低温度(Tsmin)和土壤5 cm含水量(Ms)均呈显著正相关。杂木林、硬阔叶林和红松人工林的RT与Ms呈显著负相关;杂木林、杨桦林和硬阔叶林的OT与Tsmin呈显著负相关。样地水平的LL与土壤10 cm处含水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RT和OT则与其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林龄相似的温带森林地上凋落物总量有趋同趋势,但其通过改变组分分配格局来适应立地条件的变化;土壤湿度和温度变化会引起凋落物量的年际变化,但不同森林类型的凋落物量对环境波动的敏感性不同。
马转转张全智王传宽
关键词:非生物因子温带森林
6种温带森林凋落量年际及年内动态被引量:18
2017年
森林凋落物量及其组分因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和环境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动态,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生态服务功能。连续6年观测帽儿山地区6种温带森林凋落物量及组份的时间动态、温度和降雨量等气象因子,旨在深入了解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调控因子。结果表明:6种森林的年落凋落量差异显著,平均值依次为:蒙古栎林(4.60 t/hm^2)﹥杂木林(4.21 t/hm^2)﹥硬阔叶林(4.03 t/hm^2)﹥红松林(3.95 t/hm^2)﹥杨桦林(3.89 t/hm^2)﹥落叶松林(3.85 t/hm^2)。各森林年凋落量的年际变化表现为"升高-降低"交替波动模式,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凋落物各组份的年际变化不同,枝凋落量变化较为稳定;叶凋落量与凋落总量一致,升高-降低波动明显;繁殖器官及其他凋落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各森林凋落物量的年内变化呈单峰曲线波动,最大值出现时间因林型而异。枝凋落量在年内表现为双峰曲线模式波动;叶凋落量年内呈单峰曲线模式波动,并与凋落总量年内动态一致;繁殖器官与其他凋落量年内动态波动平缓,无明显凋落峰值。降雨量显著影响年凋落物量(P<0.05),分别解释了凋落总量、叶凋落量90%、87%变化。平均温度、积温和总降雨量显著影响凋落量年内动态,总降雨量的影响作用最为突出。因此,除林分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外,降雨是影响该温带森林凋落量年内、年际动态的重要因素。
武启骞王传宽张全智
关键词:森林群落凋落量
木荷树干液流的密度特征被引量:26
2010年
树干液流在微时空尺度上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尺度扩展过程中又极易引起误差,而有些环境因子则是在较大空间尺度上发生变化,容易降低液流密度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引入单位面积液流日累积量(Qa)和液流密度峰值(Jsmax)这2个参数,根据树高和胸径划分不同优势度,研究木荷树干液流时空动态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液流密度研究更合理的方法。结果表明:2007年9月到2008年4月木荷优势木、中等木和劣势木液流日进程均呈现单峰格型,根据树高划分优势度等级的木荷中等木平均液流密度要略大于优势木,劣势木的平均液流密度远远低于优势木和中等木;而根据胸径划分优势度等级的木荷优势木液流大于中等木,中等木液流大于劣势木;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优势木和中等木液流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劣势木液流密度主要受气温影响;在干旱胁迫下,土壤含水量对优势木和中等木液流密度瞬时变化的影响比劣势木显著;总体而言,土壤湿度对液流瞬时值影响不大,但显著影响大时间尺度上优势木液流累积量的变化。按树高划分的木荷等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更敏感,而按胸径划分的木荷等级显示树形因子对液流的影响不可忽略。根据研究的需求不同,按树高或胸径分级各有优势。
梅婷婷王传宽赵平蔡锡安刘晓静张全智
关键词:木荷优势度
6种温带森林碳密度与碳分配被引量:39
2010年
量化森林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是森林碳循环和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样地清查和异速生长方程法测定了相同气候条件下林龄相近(42-59年生)的6种典型温带森林类型(杨桦林、硬阔叶林、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杂木林和蒙古栎林)的碳密度和碳分配格局.结果表明,所处的立地条件和植被组成不同的6种温带森林,其生态系统组分碳密度(除碎屑碳库外)差异不显著,但用林分胸高断面积标准化之后则存在显著差异.6种温带森林的总碳密度在186.9-349.2tC/hm^2之间波动;其中,植被碳密度、碎屑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分别在86.3-122.7,6.5-10.5和93.7-220.1tC/hm^2之间波动,占总碳密度的(39.7±7.1)%(均值±标准差),(3.3±1.1)%和(57.0±7.9)%.在植被碳库中,乔木层占99%以上.叶生物量、中细根(直径〈5mm)生物量、根冠比、中细根生物量与叶生物量之比分别在2.08-4.72tC/hm^2,0.95-3.24tC/hm^2,22.0%-28.3%,34.5%-122.2%之间波动.6种森林中,红松林的叶生产效率(总生物量与叶生物量之比)最低(22.6g/g),兴安落叶松林的中细根生产效率(总生物量与中细根生物量之比)最高(124.7g/g).除蒙古栎林外,其他5种森林的中细根碳密度(包括死活中细根量)均随土壤层次加深而下降;而蒙古栎林的中细根碳密度的垂直分布却有下移趋势.两种人工林(红松林和兴安落叶松林)的粗木质残体碳密度显著低于4种天然林.本研究指出,特定森林碳分配格局的分异主要受植被类型、经营历史、局域土壤的水分和养分有效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也为温带森林碳循环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构建和校验参数.
张全智王传宽
关键词:碳储量碳库碳分配根冠比
温带次生林涡动协方差与清单法碳通量交互对比
2023年
【目的】明确东北温带次生林长期CO_(2)通量与地面碳过程及其不确定性,为提升森林碳通量测算精度提供方法支撑。【方法】选择帽儿山站典型天然次生林,基于2008—2018年涡动协方差(EC)法连续监测的CO_(2)通量、2008—2019年清单法测算的地面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以及土壤呼吸监测数据,评估2种方法测算CO_(2)通量的不确定性来源,并比较二者是否具有一致性。【结果】1)EC法测算的11年间平均CO_(2)净交换量(NEE)为-1.57±0.64t·hm^(-2)a^(-1),总初级生产力(GPP)为13.56±1.48 t·hm^(-2)a^(-1),生态系统呼吸通量(Re)为12.00±1.38 t·hm^(-2)a^(-1),三者不确定性分别为0.47、0.90和1.37 t·hm^(-2)a^(-1),相对不确定性分别为29.9%、6.6%和11.4%。2)清单法测算的生态系统总NPP为7.54±1.31 t·hm^(-2)a^(-1),冠层NPP和木质组织NPP分别为2.32±0.14和2.36±0.14 t·hm^(-2)a^(-1),二者分别占总NPP的30.8%和31.3%;林下植被NPP为0.39±0.04 t·hm^(-2)a^(-1),仅占总NPP的5.2%,其中灌木层和草本层NPP分别为0.08±0.02和0.31±0.03 t·hm^(-2)a^(-1);细根NPP为2.47±1.29 t·hm^(-2)a^(-1),占总NPP的32.7%。3)冠层NPP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凋落物产量;胸径测量、生长量时空变异、含碳率分别贡献1年测量木质组织NPP不确定性的32.3%、65.2%和2.5%。4)结合箱式法土壤异养呼吸通量5.23±0.20 t·m^(-2)a^(-1)和倒木呼吸通量0.37±0.21 t·hm^(-2)a^(-1),测算NEP为1.94±1.34 t·hm^(-2)a^(-1),与基于EC法测算的NEE绝对值估算区间1.57±0.47 t·hm^(-2)a^(-1)重合。【结论】帽儿山典型温带次生林EC法测量的11年间平均NEE与清单法12年间地面NEP吻合较好。仔细的EC法系统设计与因地制宜的数据处理方法,应用恰当方法尽可能完整测量NPP所有组分以及增加测量年限,有助于提高碳通量测量准确度,对加深理解我国典型温带次生林CO_(2)通量和局域尺度森林NPP和NEP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王兴昌刘帆孙雪焦振孙晓凤张全智全先奎王传宽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不确定性
土地利用变化对东北温带幼龄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9
2015年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打破森林生态系统原有的碳氮磷平衡,从而显著地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以地段相邻、林龄相同(10年生)、原始植被一致但土地利用方式不同(无土壤翻动的天然次生林[NS]、间作大豆而土壤翻动中等的人工林[MS]、间作人参而土壤翻动严重的次生林[SS])的温带幼龄林为对象,探索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1)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表层和深层土壤碳含量,各土壤层次碳含量均呈现NS>MS>SS;而氮含量仅在0—20 cm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磷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碳氮磷对土地利用变化敏感程度不同。(2)SS土壤碳氮比(C/N)和碳磷比(C/P)低于NS和MS,而NS和MS之间C/N和C/P因土壤层次而异。不同土壤层次氮磷比(N/P)均随土壤翻动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NS>MS>SS,P<0.05),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表明N/P相对于C/N和C/P可能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更优生态指示功能。(3)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改变土壤碳-氮、碳-磷、氮-磷的耦合关系。土壤碳-氮(C-N)之间存在极显著(P<0.001)的线性关系,其中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C-N关系的斜率差异不显著(P=0.458,共同斜率为11.1),但截距差异显著(P<0.001)。结合本地区和全球文献数据分析指出,森林土壤碳氮关系既有大尺度上的普适性,又有小尺度上对土地利用方式响应的局域分异性。
周正虎王传宽张全智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物地球化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