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卫国

作品数:11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因果性
  • 4篇心理因果性
  • 4篇心灵哲学
  • 4篇哲学
  • 3篇因果关系
  • 3篇物理主义
  • 3篇二元论
  • 2篇形而上学
  • 2篇意向性
  • 2篇因果理论
  • 1篇戴维森
  • 1篇笛卡尔
  • 1篇心理
  • 1篇心身
  • 1篇虚构
  • 1篇意识论
  • 1篇因果解释
  • 1篇真理
  • 1篇视域
  • 1篇思维

机构

  • 11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张卫国
  • 3篇高新民
  • 1篇严莉莉

传媒

  • 1篇哲学动态
  • 1篇江汉论坛
  • 1篇江海学刊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哲学分析
  • 1篇常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如何正确理解心身因果关系--戴维森的“异常一元论”及其争论
2012年
传统的唯物主义意识论对心身因果关系的理解,要么是属性二元论,要么是还原论。戴维森的异常一元论在扬弃这二者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在坚持物理主义的前提下,既维护了心理因果性的常识观念,又保存了心理属性的独特性,为心身因果关系构建了一幅新图景。然而,这种新图景下的心理属性被误认为是副现象,它的因果有效性的资质,遭到了因果相关性反对意见、偶然关联论证和排除论证等反对意见的质疑。根据戴维森独特的形而上学,"异常一元论"对这三种反对意见进行了有效的回击。
张卫国蒙锡岗
关键词:心理因果性戴维森
心理因果性与心灵理论的嬗变
2010年
心理因果性理论是心灵理论嬗变的内在诱因。心灵理论自近代以降经历了从二元论到物理主义再到自然主义的嬗变。这种嬗变根源于心理因果性理论所经历的从常识性的因果性到法则学的因果性再到突现性的因果性的演进。
张卫国
关键词:心理因果性二元论物理主义自然主义
当代唯物主义的心理因果性难题及其解答
“意识或心灵的原因作用如何可能”这一心理因果性难题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科学和常识碰撞和激荡的结果。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物理结果的原因都是物理的;常识却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即一种物理的结果)是由心理原因导致的。由此形成的...
张卫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唯物主义心灵哲学因果关系能动性
文献传递
虚构、科学与真理——虚构主义关于虚构话语的“新思维”被引量:1
2011年
从哲学层面反思人类的虚构活动及其所产生的虚构对象和话语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虚构哲学的诞生。虚构主义是其中层出不穷的大量竞争理论中的一种最为激进的倾向。它不仅关心一般虚构哲学所重视的那些虚构对象,如虚构的人物、事件和可能世界等,而且把虚构主义解释的触角伸向了科学和真理,试图发现科学中的虚构对象和话语,重新阐释真假和有无的本质,以建立一种囊括所有虚构话语的最一般的真正的虚构哲学。虚构主义即使有极端化倾向,但至少值得严肃地对待和思考。其诞生、发展以及对它作出对话性研究是有益于认识发展的。
高新民张卫国
关键词:虚构
明清时期"东西二淀"变迁研究
张卫国
关键词:明清
心理因果性研究
张卫国
关键词:心理因果性心灵哲学本体论
德雷斯基的意向因果理论及其形而上学意义
德雷斯基的意向因果理论既具有心灵哲学意义,又具有一般的形而上学意义。它不仅以信息概念重构意向性概念,从而确立了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还以信息的因果相关性,论证了意向性的因果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它揭示了意向性对行为的'结构性...
张卫国
关键词:意向性因果性
笛卡尔式二元论的重新解读与最新发展——从现代心灵哲学的视域看被引量:5
2011年
如果把“发展”一词理解为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那么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二元论也有自己的实实在在的发展和“进化”。布拉顿一米切尔(D.Braddon—Mitchell)说:“物理主义即使在专门的心灵哲学领域取得了几乎决定性的胜利,
高新民严莉莉张卫国
关键词:心灵哲学二元论笛卡尔视域物理主义
德雷斯基的意向因果理论及其形而上学意义
德雷斯基的意向因果理论既具有心灵哲学意义,又具有一般的形而上学意义。它不仅以信息概念重构意向性概念,从而确立了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还以信息的因果相关性,论证了意向性的因果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它揭示了意向性对行为的"结构性...
张卫国
关键词:意向性因果性
心理副现象论威胁与行为的因果解释
2012年
心理因果性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心理事件由于与物理事件之间的关系不符合因果关系的法则学判别标准,而被副现象论者认为是一种没有原因作用的副现象。麦克唐纳夫妇根据"共例示"原则和随附性原则说明了,在反击副现象论的攻击中,心理事件的原因地位如何可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他们的心理因果相关性学说,不仅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常识心理因果性,还促使人们重新反思哲学基本问题。
张卫国
关键词:因果关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