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大林

作品数:10 被引量:10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崩岗侵蚀
  • 4篇三维激光扫描
  • 2篇地貌
  • 2篇水分
  • 2篇泥砂
  • 2篇侵蚀量
  • 2篇发育
  • 2篇ARCGIS
  • 1篇地貌发育
  • 1篇点云
  • 1篇点云数据
  • 1篇石流
  • 1篇水分分布
  • 1篇水分特征
  • 1篇水流
  • 1篇土壤
  • 1篇土壤侵蚀
  • 1篇泥石
  • 1篇泥石流
  • 1篇坡面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10篇张大林
  • 10篇刘希林
  • 2篇唐川
  • 1篇贾瑶瑶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热带地理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崩岗侵蚀的时空分析被引量:39
2015年
崩岗侵蚀过程及其侵蚀量的精准量化分析,是研究崩岗发育机理及其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测算崩岗流域产沙输沙的前提,对崩岗预防和治理以及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大致以半年为周期,在6次定位监测基础上,以广东五华县莲塘岗崩岗为例,对崩岗侵蚀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莲塘岗崩岗年平均侵蚀量为833 m3,其中雨季平均侵蚀量为499 m3,干季平均侵蚀量为291 m3,侵蚀模数高达222 408 t/(km2·a)。24 h降雨量大于等于50 mm的暴雨、特别是大于等于100 mm的大暴雨对崩岗侵蚀影响很大,暴雨总量与崩岗侵蚀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崩壁之下的崩积锥部位侵蚀量最大,占总侵蚀量的55.6%。40°-60°坡面的侵蚀量最大,占总侵蚀量的49%。最大侵蚀强度(单位面积侵蚀量)位于50°-60°和70°-80°的两个坡度区间。最为剧烈的侵蚀区为主沟与支沟两侧及沟头部位,侵蚀深度均大于1 m,最大深度可达2.5 m。前3个监测周期,沟道以快速下切、侧蚀和溯源侵蚀为主,兼有小规模崩塌;后2个监测周期,以重力崩塌为主,沟道侵蚀减弱。崩岗地形变化导致其水力与重力作用交替进行,使崩岗侵蚀呈现出波动式变化。
刘希林张大林
关键词:激光侵蚀量三维激光扫描ARCGIS
崩岗堆积土体渗透特性及剖面水分特征——以广东省五华县莲塘岗崩岗为例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崩岗内部堆积土体是侵蚀的主要物质来源。通过对其渗透过程进行研究,揭示其中的规律性,探索崩岗的侵蚀机理。[方法]采用自制双环渗水试验装置,结合PR2/6土壤剖面水分测定仪,在广东省五华县莲塘岗崩岗野外现场进行渗水试验。[结果](1)崩积锥稳渗率在0.58~2.41mm/min之间,3个试验点平均稳渗率为1.37mm/min,沟道土体平均稳渗率高达5.58mm/min,渗透过程以重力流为主,土体结构稳定;(2)入渗速率与时间成负指数幂函数关系,符合Kositakov模型;(3)初始含水率越高,湿润锋移动速度越快,影响范围越深,稳渗时湿润锋深度在600~1 000mm及以上;(4)土体剖面含水率分布受土体非均质性的影响,自上而下呈波动式下降。[结论]崩岗堆积土体最大失稳深度至少为600~1 000mm,甚至可以达到1 000mm以上,崩积锥的非均质性具有阻渗作用,易形成滞水层并发生潜蚀,对崩岗侵蚀过程产生影响,是渗透研究的重点。
张大林刘希林
崩岗地貌侵蚀过程三维立体监测研究——以广东五华县莲塘岗崩岗为例被引量:17
2015年
2011-2013年,大致以半年为周期,利用Leica ScanStation 2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广东五华县莲塘岗崩岗进行6次野外定位监测,运用ArcGIS软件对6次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阐明崩岗流域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提供精细化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莲塘岗崩岗年平均侵蚀模数高达222 408t/(km2·a),主要侵蚀区位于海拔111-131m的崩积锥分布区,占侵蚀总量的55.6%,且崩岗中、下部位侵蚀强度高于崩岗上部。崩岗侵蚀量随崩岗表面坡度变化呈现正态分布的特征,侵蚀量最大值位于崩岗40°-50°的坡面部位。单位面积的崩岗侵蚀量大致随崩岗表面坡度的增大而加大,表明崩岗流域内坡度越大,侵蚀越强烈。在6次5个监测周期内,崩岗侵蚀方式具有明显变化,沟道发育是崩岗侵蚀发生的主要触发因素之一。前3个监测周期中,崩岗以沟道快速下切、侧蚀和溯源侵蚀为主,兼有小规模崩塌;后2个监测周期中,崩岗以重力侵蚀为主,侵蚀量先减少后增大。莲塘岗崩岗目前正处于壮年期阶段,地形是崩岗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地形因素导致崩岗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交替进行,两者共同作用使得崩岗侵蚀发展过程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演化模式。
刘希林张大林
关键词:崩岗侵蚀三维激光扫描侵蚀产沙ARCGIS
崩岗侵蚀地貌的演变过程及阶段划分被引量:25
2011年
崩岗是中国南方一种常见的土壤侵蚀类型,也是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方式,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区的花岗岩风化壳之上.崩岗的形成和发展是2个不同的阶段,并始终受到水力和重力的作用.2种外力对比关系的不同使崩岗的演变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通过选取适当的指标体现这种规律性,可以对崩岗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划分,对崩岗的治理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大林刘希林
关键词:崩岗侵蚀
崩岗泥砂流粒度特性及流体类型分析——以广东五华县莲塘岗崩岗为例被引量:13
2014年
崩岗泥砂流是降雨过程中在崩岗流域内形成的一种固液两相流,是崩岗侵蚀泥沙向外输移的主要方式,泥砂流流体类型的判别也是崩岗治理的依据之一。通过野外考察与现场采样,对崩岗泥砂流的粒度组成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泥砂流容重介于1.16~1.60t/m^3之间,含沙量为257.03~960.55kg/m^3,且均自沟道上部至下部逐渐降低。泥砂流浆体以粉砂和黏粒物质为主。随着容重的增加,粒度曲线由单峰型转变为与风化壳土体类似的双峰型,呈现无分选搬运的特点,且流体粒度逐渐粗化。泥砂流固体物质中值粒径与流体容重有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通过对泥砂流与泥石流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含沙水流粒度特性的对比后发现,泥砂流属于高含沙水流向泥石流过渡的中间类型,但与泥石流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认为泥砂流是广义泥石流的一个亚类,即崩岗型泥石流。
张大林刘希林
关键词:崩岗侵蚀粒度组成高含沙水流泥石流
野外模拟崩岗崩积体坡面产流过程及水分分布被引量:15
2015年
为研究崩岗崩积体坡面产流特征及土体水分分布特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在广东五华县莲塘岗崩岗选择7个不同部位的崩积体,进行28场人工模拟降雨,测定降雨过程中坡面产流时间及水分分布。结果表明:1)坡面产流时间与降雨强度呈负指数幂函数关系;2)老崩积体坡面产流时间与10 cm深处土体初始含水率呈负对数函数关系,其他深度土体初始含水率,以及新崩积体各土层初始含水率与坡面产流时间关系不密切;3)根据土体初始含水率和降雨强度,可以应用三维曲面模型预测崩积体坡面产流所需时间;4)当降雨强度≥3.5 mm/min时,崩积体坡面产流时间与坡度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坡度增大,产流时间变短;5)崩积体坡面产流后,新、老崩积体10 cm深处土体含水率差异明显,新崩积体土体含水率在20%以下,老崩积体土体含水率在20%以上;6)无论是降雨结束时还是降雨后24 h的水分再分布,新崩积体的湿润锋深度均大于老崩积体,表明在降雨作用下新崩积体的失稳深度大于老崩积体的失稳深度。该研究为崩岗崩积体侵蚀预测和防治提供参考。
刘希林唐川张大林
关键词:产流坡面人工模拟降雨
应用三维激光扫描监测崩岗侵蚀地貌变化——以广东五华县莲塘岗崩岗为例被引量:17
2014年
崩岗复杂的地形及其动态发育过程是崩岗监测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高精度、非接触性、穿透性、快速性等特点,能够突破传统监测手段的空间限制,有效获取崩岗地形的细部特征。在介绍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利用Leica ScanStation 2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广东五华县莲塘岗崩岗进行连续3 a共6次实地监测。选择2011-06-03和2012-05-12两次监测结果,通过ArcGIS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莲塘岗崩岗体积侵蚀量为1007 m3/a,年侵蚀量为1380 t,侵蚀模数为269268 t/(km^2·a),崩岗中下部位侵蚀强度高于上部。侵蚀最强烈地带出现在中下部海拔高度为111~116 m和116~121 m的崩积锥分布部位,侵蚀量分别为202和178 m3/a,崩积锥土体松散,极易在片流和股流作用下出现侵蚀,崩积锥快速侵蚀导致崩壁加高,使得崩岗呈现出越高越陡的态势。此外,在崩岗下部96-101 m和101-106 m两个区段的侵蚀作用也比较强烈,侵蚀量分别为151和157 m3/a,这一高程区为多条支沟汇合后的主沟道段,每年雨季水力侵蚀十分强烈,沟道侧蚀加宽和下切加深,进一步加速崩岗的重力侵蚀过程,致使莲塘岗崩岗仍处于快速侵蚀和崩壁加高变陡的壮年期阶段。三维激光扫描连续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不但能够定量得到崩岗侵蚀量及地形的变动信息,还可进一步探究侵蚀泥沙的来源及其精细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崩岗监测较为理想的先进技术。
张大林刘希林
关键词:崩岗侵蚀三维激光扫描侵蚀模数点云数据
崩岗土体剖面水分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以广东五华县莲塘岗崩岗为例被引量:6
2015年
采用PR2/6土壤剖面水分测定仪,在广东五华县莲塘岗崩岗布设了8个定位监测点,对崩岗土体剖面含水率进行了连续3年共计6次野外监测,据此统计分析崩岗土体含水率分布模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8个监测点3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崩岗土体剖面含水率自上而下地可分为3种变化模式:逐渐增加、均衡稳定和波动变化。各监测点各土层含水率变异系数自上而下逐渐减小,表明土体含水率上层变化明显,下层变化较小,含水率趋于稳定。各土层含水率变异系数自崩口向崩壁逐渐变小,反映出土体含水率在流域下部变化较大,流域上部变化较小。总体而言,土体上层含水率较低,200 mm深度土层以上比较干燥,含水率均低于20%。随着深度增加,含水率逐渐增大,200 mm深度以下土层含水率均在20%以上。各土层含水率由崩岗流域出口向崩岗内部逐渐升高,土体含水率空间分布受植被覆盖、土体特性和局部地形多种因素影响,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规律,但随机变化也比较明显。7 d前期累积降雨量对崩岗土体含水率有显著影响,是研究崩岗土体含水率与崩岗失稳和坡面产流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刘希林张大林
关键词:含水率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崩岗沟道侵蚀与坡向发育及其侵蚀量计算被引量:5
2016年
探讨崩岗流域沟道侵蚀及其引起的崩岗坡面的坡向变化,对崩岗流域的科学整治具有重要意义;崩岗沟道侵蚀量的计算,是崩岗流域侵蚀强度划分和崩岗侵蚀方式甄别的主要依据.利用Leica Scan Station 2三维激光扫描仪,以广东五华县莲塘岗崩岗为研究案例,通过3年共计6次定位监测,获取了5个监测周期的高精度地形数据.以此为基础,结合Arc GIS软件,对崩岗沟道发育及其坡向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沟道侵蚀是崩岗流域主要侵蚀方式之一,53.6%的侵蚀量来自切沟和冲沟的沟床下切和沟壁侧蚀,其中下切侵蚀又是沟道侵蚀的主要形式.沟道总长度和流域切割密度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阶段性变化,3年平均流域切割密度为158km/km2.沟道走向对崩岗坡面的坡向发育具有控制作用.沟头的细沟和切沟的溯源侵蚀对坡面的坡向具有重塑作用,坡面面积减少的坡向的反方向,即为沟道溯源侵蚀的主方向.侵蚀强度最大的坡向与主沟道发育的走向NNW—SSE一致,这是由当地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一组剪切应力产生的裂隙走向所决定的.沟道侵蚀作用对崩岗流域演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刘希林张大林唐川
关键词:崩岗侵蚀坡向三维激光扫描ARCGIS
崩岗地貌发育的土体物理性质及其土壤侵蚀意义——以广东五华县莲塘岗崩岗为例被引量:32
2013年
崩岗集中发育在我国广东、福建等东南7省(自治区),面积约5万km2,是华南地区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区域。崩岗是水力—重力复合侵蚀交替作用的产物,也是沟谷侵蚀发展的结果。崩岗主要发育在花岗岩厚层风化壳上,崩岗土体以高黏粒、低砾石含量的粗砂土为基本特征。崩岗崩积锥土体粒径自坡顶至坡脚由粗变细,反映出坡面流水的侵蚀和搬运过程。崩岗土体可蚀性强,可蚀性因子K值平均为0.26,比花岗岩红壤地区的平均K值高0.03~0.05。崩积锥坡脚K值大于坡顶,即坡脚可蚀性大于坡顶。崩岗崩壁和崩积锥土体的平均黏粒含量为10.13%,大于5%这一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崩岗流域地形陡峻,一旦遭遇强降雨,有条件转化成"泥石流"。崩岗形成的"泥石流"平均中值粒径仅为常规泥石流的1/12,砾石含量仅为1/4。因此,崩岗型泥石流(即由崩岗转化成的"泥石流")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泥石流,是广义泥石流大类中的一个新种——泥砂流。
刘希林张大林贾瑶瑶
关键词:土壤侵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