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洺 作品数:24 被引量:224 H指数:9 供职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研究 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0.5%、0.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单侧下肢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以0.5%(A组)和0.75%(B组)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观察患者阻滞后30分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阻滞维持时间、术中患者自觉症状。结果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B组感觉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长于A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患者满意率高于A组。结论0.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时比0.5%罗哌卡因作用更为完善,持续时间更长,对于下肢深部手术和术后镇痛更为适宜。 吴志林 张小洺 姚尚龙关键词:坐骨神经 罗哌卡因 神经刺激仪 核苷酸和P2Y2受体与伤害性感受的研究进展 2007年 P2受体为以ATP、UTP及其类似物激活的受体,分为促离子型P2X受体和促代谢型P2Y受体两大类,其各自又分为许多亚型。许多证据显示,P2Y,特别是P2Y2受体,在痛觉信息调节和痛觉过敏中起着重要作用。ATP和UTP作为P2Y2受体的天然激动剂,是伤害性感受和痛觉过敏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介质。P2Y2受体参与疼痛的调节可能与辣椒素受体有关。膜片钳分析小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证明了是P2Y2而非P2Y1受体在ATP诱发的TRPV1介导的热痛过敏反应中起作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研究结果也显示大鼠腰段脊髓背根神经节中TRPV1mRNA与P2Y2mRNA共同表达。这些证据证明了促代谢型P2Y,受体介导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核苷酸对VR1的增敏效应及参与伤害性感受的调节。 李芸 姚尚龙 张小洺关键词:P2Y2受体 ATP UTP 伤害性感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应用帕瑞昔布对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前应用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LC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术前30~45min静注帕瑞昔布40mg,B组手术结束关腹时静注帕瑞昔布40mg,C组麻醉诱导时静注曲马多100mg。记录患者术后安静时疼痛VAS评分,并观察恢复情况。结果 A组清醒后即刻疼痛VAS评分显著高于B、C两组(P<0.05)。A、B组排气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5)。B组下床时间显著短于A组(P<0.05),进食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A、B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C组(P<0.05)。结论术前应用帕瑞昔布40mg对LC未显示出超前镇痛作用,术后应用帕瑞昔布与曲马多超前应用镇痛效果相当,不良反应减少。 黄梦玉 张小洺 姚尚龙关键词:帕瑞昔布 超前镇痛 术后疼痛 慢性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P2Y2受体mRNA的表达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评价背根神经节(DRG)P2Y2受体mRNA的表达在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大鼠24只,体重150~200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组)和慢性神经痛组(N组),每组12只。N组结扎左侧坐骨神经建立大鼠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S组只暴露,不结扎左侧坐骨神经。2组分别于CCI前1d、CCI后1、4、7、10、14 d进行行为学观察,测定大鼠双后肢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并分别于CCI后7、14 d各取6只大鼠断颈处死,取双侧L(4-6)背根神经节,RT-PCR法测定P2Y2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两组CCI后4 d热痛阈、机械痛阈明显降低(P〈0.05),持续至CCI后14 d;N组左侧DRG P2Y2受体mRNA表达较右侧明显下调,CCI后14 d较CCI后7 d下调(P〈0.05);与S组右侧比较,N组DRG P2Y2受体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根神经节P2Y2受体mRNA的表达下调参与了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 李芸 姚尚龙 张小洺 吕阳 武庆平关键词:神经痛 P2Y2受体 神经刺激仪与外周神经阻滞 被引量:25 2006年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定位准确,效果可靠,在疼痛治疗和临床麻醉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介绍神经刺激仪的工作原理,常用的神经刺激仪定位下外周神经阻滞,包括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后路腰丛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以及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效果评价、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并对近年来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回顾。 吴志林 张小洺 孙宇关键词:神经刺激仪 周围神经 经皮神经电刺激 手术后并发症 医用臭氧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 被引量:24 2012年 臭氧在医学中应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疼痛治疗中由于其操作简单、安全性大、创伤较小、费用相对低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主要应用于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神经病理性疼痛及软组织疼痛等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本文就臭氧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徐清榜 张小洺 张建强关键词:软组织疼痛 医用臭氧 神经病理性疼痛 椎间盘突出症 骨性关节炎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16 2006年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择期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成年患者16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8):0.5%罗哌卡因组(A组)和0.75%罗哌卡因组(B组)。均以神经刺激仪定位,刺激频率为2 Hz,起始电流设为1 mA。先行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以各脊椎棘突连线为正中线,与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相交,向术侧旁开4.5-5 cm,即为穿刺点。引出股四头肌收缩并带动膝盖颤动,逐渐减小电流至0.4mA以下,仍可见肌肉收缩时,即由助手固定穿刺针。然后以经典的Labat径路行坐骨神经阻滞,成功引出足背伸或跖屈后,由另外的助手两点同时注药,A组和B组分别给予0.5%和0.75%罗哌卡因腰丛20 ml和坐骨神经10ml。分别于给药前即刻和给药后5、15、20、30、45、60、90、120、180 min采桡动脉血,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罗哌卡因浓度,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3p97)统计处理。结果A组和B组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1.4±0.3)mg/L和(2.7±0.9)mg/L;AUC分别为(3.88±0.28)mg·L-1·h-1和(7.13±0.65)mg·L-1·h-1;t1/2α分别为(0.44±0.19)h和(0.60±0.34)h;t1/2β分别为(3.4±0.4)h和(2.4±0.5)h。B组Cmax高于A组,其中B组2例Cmax分别为3.57、3.52 mg/L,接近局麻药中毒的血浆浓度。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时血浆罗哌卡因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室模型,采用0.5%罗哌卡因30 ml更安全。 舒化青 张小洺 姚尚龙 杨东 张阳关键词:酰胺类 药代动力学 神经传导阻滞 腰骶丛 坐骨神经 外周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慢性中枢性疼痛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外周电刺激抑制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将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不插入不锈钢针组(A组)、在相应穴位插入不锈钢针而不行外周电刺激(PES)组(B组)、在相应穴位插入不锈钢针行PES组(C组),每组8只,另选取正常大鼠8只作为对照组(D组)。通过机械性痛敏压力阈值(PWPT)和热痛敏潜伏期(PWL)对其伤害性刺激的痛觉过敏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其自发痛行为现象(包括自噬、搔抓等),然后,经后肢和背部标准穴位插入不锈钢针对中枢性疼痛大鼠行PES,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脊髓背角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其他两组相比,C组大鼠中枢性疼痛得以缓解,PWPT及PWL显著增高(P<0.01),且NR-1表达显著降低(P<0.01),3组大鼠脊髓背角NR-1表达比正常大鼠明显增多(P<0.01)。结论外周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具有抑制作用。 谢永刚 张小洺 姚尚龙关键词:脊髓损伤 中枢性疼痛 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实验模型和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06年 Central pain(CP)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challenges the health care community.A number of pain syndromes associated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re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 lesion,neurological structure damage and secondary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The treatment of these patients will remain the same as for any other type of pain if one does not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mechanisms.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mechanisms according to appropriate animal models. 谢永刚 张小洺 姚尚龙关键词:中枢性疼痛 脊髓损伤 INJURY 神经结构 疼痛综合征 SCI 硬膜外阻滞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比较口服加巴喷丁和氨酚羟考酮联合硬膜外阻滞及口服加巴喷丁和氨酚羟考酮两种方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治疗效果,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PHN患者9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硬膜外阻滞联合口服加巴喷丁和氨酚羟考酮。B组患者口服加巴喷丁+氨酚羟考酮。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7、15、30d,共6次,对A组和B组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威斯康星简要疼痛目录评分进行评价,并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需要执行补救措施的病例数。结果:两组治疗后1、3、7、15、30dVAS评分及威斯康星简要疼痛目录评分,组间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前后评分随着治疗时间而递减,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除1例患者导管脱出外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而B组药物的副作用与A组相比,不良反应种类多且明显。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PHN均有一定的效果,但硬膜外阻滞联合加巴喷丁及氨酚羟考酮治疗效果更佳,尤其是早期使用,能迅速减轻疼痛。 徐清榜 张小洺 刘堂华关键词:硬膜外阻滞 加巴喷丁 氨酚羟考酮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