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玲
- 作品数:20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论《开往中国的慢船》中作为“符号”的中国与美国形象被引量:1
- 2017年
- 《开往中国的慢船》作为村上春树早期短篇小说,因为其中明显涉及中国因素,故被一些论者认为是与中国关系很深的一部作品。但通过对这部作品前后3个版本的对比以及与《作为记号的美国》一文的互文性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部作品里隐藏的美国文化符号和中国符号同等重要。两者互相呼应,共同构成文本中的"他者"形象。然而,这种"他者"形象却具有符号化的致命缺陷,这个文本也由此具有象征近代史上日本确立自身文化身份过程中所走过的偏执道路的强烈隐喻意义。
- 张小玲
- 关键词:符号化
-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的地缘关系与身份认同
- 2021年
- 身份认同和地缘关系是村上春树长篇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两个关键的主题,对于解读文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名古屋、东京、芬兰为例,以“共同体”中五位成员的人生经历为中心,具体分析了文本中身份认同与地缘关系之间的复杂关系。由此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共同体”中的人际关系象征着日本传统社会稳定牢固、内在封闭的社会关系,而“共同体”的土崩瓦解象征着日本传统社会关系必然走向灭亡的结局。其次,面对必然走向灭亡的传统社会,为了解决由此引起的身份认同的困境,日本民众必须重新回归现实、正确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
- 张志宏张小玲
- 关键词:身份认同地缘关系共同体
- 在“前近代“和“近代”之间——试论夏目漱石前期作品中的叙述者地位问题
- 2008年
- 明治初年随着言文一致的实现,叙述模式从"主观性一体的第一人称语法"发展为"第三人称客观描写"。这说明叙述者和主人公隐形地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叙述者的中性化"。作者的"自我"也正是在这样的装置实现之后才显现出来。而夏目漱石却在这样的装置已成文坛主流的背景下,使用现在时写作、有意凸现叙述者,坚持了前近代式的叙述模式,由此实现了叙述学层面的"文",并从而避免了日本近代文学主流所必须面临的断裂,找出了一条寻找近代自我的本土化道路。
- 张小玲
- 关键词:夏目漱石叙述者
- 论《开往中国的慢船》中作为“符号”的中国与美国形象
- 2017年
- 村上春树的《开往中国的慢船》如题目所标示的,'中国'这一符号是文中的重要因素,小说就是以回想'我'与3位中国人的交往为主要线索而展开。所以,多有研究者对这部作品的中国人形象加以评论。但笔者通过对这部作品前后3个版本的对比以及与《作为记号的美国》一文的互文性比较发现,这部作品里隐藏的美国文化符号和中国符号同等重要。本文联系《作为记号的美国》等村上初期的散文评论,对《开往中国的慢船》
- 张小玲
- 关键词:符号化文化符号
- 黑岛传治反战文学价值再认识被引量:2
- 2019年
- 黑岛传治虽然长期以来被评论界认为是日本近代无产阶级反战文学的代表人物,但其反战文学的价值并没有得到深入解读。其文本中,始终存在着基于阶级视角和个体人性视角的两条批判战争的思路。他基于自身经历自觉选择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宫本显治等人对黑岛反战文学缺乏阶级性的批判是偏颇的。在《武装的街巷》中,由于跨越民族—国家立场的阶级连带感在文中并没有完全实现,使得从阶级视角出发的"战争"批判出现裂痕,而这一裂痕通过个体人性视角得以弥补。黑岛的反战文学之所以能兼具这两种视角,是由于其对"文学"本质的深层认知以及对社会底层个体的真切关怀。
- 张小玲
- 关键词:阶级文学
- “物语”与“疗愈”——村上春树的小说观解析被引量:1
- 2013年
- 张小玲
- 关键词:物语小说观
- 黑岛传治反战文学思想与其“中国体验”被引量:2
- 2019年
- 黑岛传治以1929年末的中国之行为素材,创作了多篇涉及中国的反战作品。在中国之行之前,其反战文学思想已经形成以对底层民众的关怀为出发点、以无产阶级视角为特征的较成熟的体系。以中国之行为基础撰写的系列作品集中体现了黑岛反战文学思想的这些特性。从阶级视角出发,黑岛传治深刻揭露了日军侵略行径的实质,但其对日军普通士兵表现出的“平庸之恶”缺乏足够的批判深度,且对“中东铁路事件”中的苏联形象有所偏袒和拔高。同时,“中国体验”也使黑岛传治发现了反战思想中阶级视角所不能囊括的复杂层面,由此,其作品中亦出现了对战争中民族一国家视角、社会边缘群体等的描写,其反战文学也体现出了多面性和张力。
- 张小玲
- 村上春树文学中的父亲意象与历史认识——从《弃猫》一文谈起
- 2022年
- 在《弃猫》一文中,村上春树通过探寻父亲的参战经历直面日本近代侵略战争的真相,此点值得高度肯定。但此文同时也显示出“父亲”这一意象在村上春树文学中不仅仅是指涉“历史”的抽象概念,更是鲜活的个体存在。村上文学中的父亲意象和历史认识不具有等价关系。“父亲”和“历史”二者的必然联系是在社会背景的推动以及村上本人的有意操作下被建构而成的。在“父亲”成为“被历史化”的符号的同时,“历史”也由于村上文学的个人主义底色而被高度“个人情感化”。“后记忆”理论也存在将“父亲”与“历史”等同使用的缺陷,用来解释村上春树文学中的战争书写未必合适。
- 张小玲
- 关键词:父亲
- 中国学界的日本反战文学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中国研究界对于日本反战文学的关注自二十世纪初开始,经过世纪之交对日本反战文学是否存在的争论之后,在新世纪取得了实质性研究进展。在现阶段,研究者不应该只停留在价值判断的层面,探究日本反战文学复杂形态的内涵与原因才是研究的重点所在。日本反战文学这一课题的理论核心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研究者应该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并在宽阔的东亚文化视野之下,思考日本反战文学的实质、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
- 张小玲
- 关键词:意识形态民族-国家
- 作为“符号”的中国——从《诺门罕的钢铁墓场》看村上春树中国观之内涵
- 2012年
- 本论文以村上春树的《诺门罕的钢铁墓场》为文本分析的依据,通过其与夏目漱石的《满韩处处》及村上自己的《墨西哥大旅行》的对比,从纵向的历史维度及横向的空间维度,讨论其中国观的内涵,指出村上作品及其思想中表现出的中国形象具有强烈的"符号化"特征,这是和百年以前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观以及日本近代以来的意识形态影响密切相关的。
- 张小玲
- 关键词:中国观夏目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