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
- 作品数:17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婴幼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8例诊治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我科收治婴幼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者中,治愈7例,死亡1例;中毒性休克4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例,血细菌培养阳性6例,重度代谢性酸中毒2例;并发急性坏死性肠炎行肠切除肠造瘘1例;死亡1例原因为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婴幼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发病凶险,进展快,其抢救成功率与确诊时间有关,关键要早诊断、及时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抗休克以及全身用药综合治疗。
- 林宇张炳吴典明
- 关键词:筋膜炎坏死性
- 治疗时机对新生儿胃肠道穿孔的影响观察
- 2012年
- 目的探讨治疗时机对新生儿胃肠道穿孔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2年6月于穿孔<12h进行手术治疗的12例新生儿胃肠道穿孔患儿为A组,12例于穿孔12~24h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为B组,12例于穿孔后>24h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为C组,将3组不同部位和出生情况患儿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组不同部位和出生情况治愈率均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B组低于C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和C组,B组短于C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是影响新生儿胃肠道穿孔预后的重要因素,最好于12h内进行手术。
- 方一凡张炳
- 关键词:新生儿胃肠道穿孔预后
- 胆道闭锁12例诊治分析
- 2014年
- 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是婴儿期常见的严重肝脏疾病之一,以肝内外胆管进行性炎症和纤维性梗阻为特征,从而导致胆汁淤积以及进行性肝纤维化,如果不及时治疗,患儿常在2岁前死亡[1]。根据当前广泛采用的葛西分类法[2],将胆道闭锁分为3型:Ⅰ型为胆总管闭锁,Ⅱ型为肝管闭锁,Ⅲ型为肝门区肝管闭锁。本文对我院近年收治的12例B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吴典明张炳林宇
- 关键词:胆道闭锁
- 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术后中晚期并发症27例分析
- 2011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术后中晚期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提高食管闭锁患儿的长期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方法对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手术治疗痊愈出院的27例,按计划回院随访并行吞钡食管造影检查,必要时纤维胃镜检查食管、食管pH值测定、气管CT扫描和生长发育检查。结果吻合口狭窄7例,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10例,气管软化症6例,胃食管反流6例,生长发育迟缓3例,异物嵌塞4例,其中吻合口狭窄1例死于窒息,气管软化症1例,死于呼吸窘迫。结论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有较多并发症,常见的有食管吻合口狭窄、气管软化、胃食管反流、反复的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长期随访、积极治疗并发症才能提高食管闭锁术后远期存活率,提高生活质量。
- 吴典明方一凡张炳
- 关键词:食管闭锁术后并发症
- 严重羊膜带综合征一例被引量:2
- 2020年
- 患儿男,孕1产1,胎龄35+5周,产前彩色超声检查提示双下肢不对称,左下肢增粗,剖宫产终止妊娠。生后检查发现左大腿根部一条0.8 cm宽的环行白色束带(图1,红色箭头),左下肢明显肿胀,皮肤冰凉、淤紫,皮肤可见多处水泡、破溃(图1,蓝色箭头),左足已坏疽(图1,黑色箭头),左股动脉、左足背动脉无搏动,切开左大腿组织未见鲜血(图1,黄色箭头),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股动静脉无明显血流。遂于生后4 h急诊行束带彻底切除及股骨远端(1/3)截骨术(图2)及皮瓣成形术,保留了髋关节及大部分股骨。术后病理检查报告:组织广泛出血、坏死、足趾坏疽,束带活检提示退变肌组织。术后予强力抗生素抗感染、营养支持、加强换药、促表皮生长等处理,术后3 d可见成形皮瓣大部分坏死(图3),皮下软组织血供尚好;2周后坏死上皮脱落,肉芽生长,上皮生长(图4)。术后3周创面干洁,生命征稳定出院,出院后继续定期门诊换药随访。患儿出院后4个月随访时可见创面全部覆盖上皮,局部可见少许瘢痕,治疗满意效果(图5)。
- 刘明坤方一凡张炳徐文琛白建喜吴典明
- 关键词:皮下软组织截骨术生命征股骨远端出院后
- 七氟烷暴露新生儿术后早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 2013年
- 目的:观察七氟烷暴露新生儿术后早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方法:行胃肠手术新生儿60例,胎龄37~42周,出生体重≥2 500 g,出生后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8分,ASAⅠ或Ⅱ级,按七氟烷暴露剂量,将患儿随机均分为3组(n=20):呼气末七氟烷浓度(CET-SEV)×吸入七氟烷时间(h)≤3.3%组(S1组)、3.3%0.05)。结论:吸入较大剂量七氟烷新生儿术后早期出现一过性BAEP异常。
- 卢国林张沁铭陈小琳张炳吴典明郭敬民
- 关键词:麻醉药新生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腹腔镜下治疗新生儿十二指肠闭锁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观察腹腔镜治疗新生儿十二指肠闭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8例十二指肠闭锁新生儿为观察对象,按不同年龄段(14个月、12个月、10个月)分为A、B、C(12例、12例、14例)三组行腹腔镜手术,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近期并发症.结果 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A、B两组(均P<0.05);C组未出现术后近期并发症,与A、B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新生儿十二指肠闭锁,患儿10个月年龄段时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更少,临床效果较好.
- 刘明坤方一凡张炳白建喜陈建财
- 关键词:腹腔镜新生儿十二指肠闭锁出血量并发症
- 小儿多发型肠套叠七例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 分析多发型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诊断并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1 890例肠套叠患儿中多发型肠套叠7例(0.37%)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2~15.0个月,平均(7.2±4.0)个月;体重5.2~12.4 kg,平均(7.3±2.5) kg;发病时间20~74 h,平均(30.7±19.0) h。术前行空气灌肠4例,行彩色超声检查2例。结果 7例患儿均经手术证实为多发型肠套叠并手法复位成功,无肠坏死、肠道畸形。其中3例为回-回-结肠型及结肠-结肠型套叠并存(顺行套叠和逆行套叠并存),1例为小肠型及回-结肠型并存,3例为多发型小肠型套叠。所有患儿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复发性肠套叠。结论 多发型肠套叠发病率较低,术前不易诊断明确,易漏诊或误诊而延误治疗,可行彩色超声或CT检查协助诊断。对于术前空气灌肠肠套叠包块位置与术中不符或术中发现套叠近端肠管无明显扩张时,需探查有无多发型肠套叠。
- 张炳张锦娜刘明坤吴典明李乐方一凡
- 关键词:肠套叠儿童
- 先天性巨结肠基因工程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胚胎期肠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肠神经嵴细胞向消化道远端迁移和增殖障碍,导致消化道远端神经节细胞缺如。基因工程动物模型能够较好模拟胚胎发育时期和出生后早期肠道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是研究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工具,主要有小鼠模型和斑马鱼模型。本文就国内外常用的基因工程动物模型进行介绍。
- 白建喜张炳
-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基因工程动物模型发育情况
- 单中心先天性小肠闭锁不同手术方式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对比分析3种手术方式在治疗小肠闭锁中的疗效,为小肠闭锁患儿个体化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妇幼保健院2008年1月至2017年9月168例小肠Ⅱ、Ⅲ、Ⅳ型闭锁患儿临床诊治资料,按术式不同分为3组:端端吻合组(58例)、端斜吻合组(68例)、近端裁剪端端吻合组(42例),端端吻合组和端斜吻合组又分为近端肠管口径>远端4倍a组,≤远端肠管口径4倍的b组。对比分析各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肠闭锁类型及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半年并发症情况。结果各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肠闭锁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裁剪端端吻合组在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均优于端端吻合a组和端斜吻合a组(P<0.05)。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端斜吻合a组优于端端吻合a组(P<0.05),端端吻合b组和端斜吻合b组在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并发症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住院时间端端吻合b组长于端斜吻合b组(P<0.05)。结论对于近端肠管口径>远端4倍的患儿,建议行近端肠管裁剪端端吻合手术,有术后恢复迅速、并发症更少的优点;对于近端肠管口径≤远端4倍的患儿,建议行端斜吻合手术,较端端吻合手术有住院时间更短的优点。先天性小肠闭锁根据患儿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具有更好的疗效。
- 黄文华方一凡林宇张炳刘明坤白建喜陈飞何渊彬吴典明
- 关键词:手术方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