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琴

作品数:23 被引量:106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技术研究社会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血管
  • 4篇急诊
  • 3篇休克
  • 3篇血性
  • 3篇失血
  • 3篇失血性
  • 3篇失血性休克
  • 3篇食管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2篇蛋白
  • 2篇心肺
  • 2篇心肺复苏
  • 2篇休克大鼠
  • 2篇血栓
  • 2篇中毒
  • 2篇食管异物
  • 2篇水肿
  • 2篇糖尿病患者
  • 2篇细胞

机构

  • 23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浙江省立同德...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海宁市人民医...
  • 1篇建德市第一人...
  • 1篇杭州市拱墅区...
  • 1篇杭州市西溪医...

作者

  • 23篇张琴
  • 10篇陆远强
  • 6篇姜久昆
  • 5篇潘建
  • 4篇姚峰
  • 3篇黄卫东
  • 3篇章夏萍
  • 3篇王杰赞
  • 3篇祝建勇
  • 3篇王萍
  • 2篇尚安东
  • 2篇杨云梅
  • 1篇方红丽
  • 1篇王小川
  • 1篇叶小军
  • 1篇赵雪红
  • 1篇祝秋萍
  • 1篇王丽红
  • 1篇胡世宏
  • 1篇吴建民

传媒

  • 17篇中华危重症医...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健康博览
  • 1篇创新世界周刊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失血性休克大鼠中髓系抑制性细胞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外周血、脾脏及骨髓中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s)的初步变化规律。方法将14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失血性休克组,每组7只。失血性休克组大鼠建立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模拟急救流程,即分为失血期、早期复苏期、急救期和观察期,采用双抗体标记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对照组和失血性休克组大鼠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的MDSCs含量,并加以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SD大鼠在失血性休克-复苏早期,外周血中的MDSCs含量明显升高,骨髓中的MDSCs含量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脾脏中的MDSCs含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失血性休克/复苏/急救后的早期阶段,MDSCs即从骨髓向外周血(效应部位)迁徙,从而发挥其免疫效应。
郑元回张琴姜久昆陆远强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髓系抑制性细胞流式细胞术
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的精细化管理之路
2024年
面对医院急诊人数不断增多和患者健康需求日益增长,急诊科传统的管理方式及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患者日常就诊需要。鉴于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提升急诊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以强化急诊科建设与管理为路径,通过引入现代急诊医学建设理念,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经过几年的持续探索、实践与完善,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应患者特点、科室自身实际的高效精细化管理模式,从多个方面优化就诊流程、服务模式、运行制度,实现了科室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诊疗效率及救治成功率显著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持续攀升。
陆远强宋聪颖张琴章夏萍
关键词:急诊科建设
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病五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又名肝窦阻塞综合征,是由静脉(包括肝小叶的中心静脉和小叶下静脉)狭窄引起的肝窦非血栓栓塞性疾病,以肝脏肿大、高胆红素血症和腹水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者预后较差[1]。多种病因可导致HVOD的发生,如骨髓移植,肝、肾移植后的长期免疫抑制,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以及某些含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的中草药[2-4]。土三七作为传统的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肿等功效,常用于外伤治疗[5]。
童芬美张琴姚峰冯梦晓
关键词:肝小静脉闭塞病高胆红素血症血栓栓塞性疾病止痛消肿外伤治疗土三七
盐酸戊乙奎醚结合液体复苏抑制失血性休克大鼠小肠黏膜凋亡的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结合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制成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液体复苏组和盐酸戊乙奎醚结合液体复苏组,每组8只。采用流式细胞仪和FITC-Annexin V/PI荧光染色法检测和比较失血/复苏/急救后各组大鼠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结果无论采取治疗措施,经历了失血性休克和复苏的大鼠,其小肠黏膜细胞均存在显著的细胞凋亡情况。液体复苏组和盐酸戊乙奎醚结合液体复苏组大鼠的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与液体复苏组相比较,盐酸戊乙奎醚结合液体复苏组大鼠的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结合液体复苏能有效抑制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黏膜细胞的凋亡,从而减少失血/复苏对肠道黏膜完整性的损害,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徐浩锋张琴姜久昆姚峰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盐酸戊乙奎醚小肠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诊治进展被引量:41
2011年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是指横纹肌细胞受损后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变,肌细胞内物质释放进入细胞外液和血循环中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肌痛、肢体无力、茶色尿,常并发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衰竭(ARF),严重时危及生命.据报道,RM患者中有10%~50%发生急性肾衰竭,而其中病死率达7%~80%.
张琴王杰赞黄卫东
关键词: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横纹肌细胞临床综合征细胞内物质电解质紊乱急性肾衰竭
COPD患者拔管后高流量氧疗对比无创机械通气序贯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张京臣邱方方吴逢选张琴
中毒性脑病35例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中毒性脑病是由多种神经毒性物质包括金属、气体、农药、药物,化学物质以及乙醇等中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总称,可表现为头晕、头痛、肢体麻木乏力、认知功能下降、抽搐、烦躁、谵妄甚至昏迷、死亡等[1-2]。中毒性脑病的常见病因包括一氧化碳中毒、慢性乙醇中毒、有机磷中毒、有机锡中毒等,目前已有多篇文献进行报道[3-7]。本研究分析了各类常见中毒引起的中毒性脑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结局。
方红丽叶小军王小川张琴王浩如祝建勇尚安东冯梦晓
关键词:中毒性脑病慢性乙醇中毒有机锡中毒有机磷中毒神经毒性物质常见病因
心肺复苏网络化普及与应急社区建立的研究
陆远强王劲赵雪红潘建章夏萍尚安东祝建勇张琴杨云梅
心肺骤停是临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生命复苏,患者将不可避免地在几分钟内死亡。心肺复苏(CPR)是“起死回生”最生动的体现。第一目击者能否尽快有效地实施CPR是急救的关键。据统计,欧美国家第一目击者CPR实...
关键词:
关键词:心脏骤停急救
通心络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干预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研究通心络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T2DM患者80例,分为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于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内皮素-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治疗后8周,对照组与通心络治疗组患者Hb 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1.0)%vs.(5.9±1.0)%,t=0.639,P>0.05],通心络组患者内皮素-1和hs-CR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4±9)ng/L vs.(79±10)ng/L,(4.1±1.9)mg/L vs.(6.1±3.0)mg/L;t=2.743,3.709;P均<0.05]。通心络组患者的内皮素-1与hs-CRP较治疗前降低[(74±9)ng/L vs.(80±11)ng/L,(4.1±1.9)mg/L vs.(6.4±3.4)mg/L;t=2.875,3.704;P均<0.05],而对照组含量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79±10)ng/L vs.(80±10)ng/L,(6.1±3.0)mg/L vs.(6.1±3.1)mg/L;t=0.182,0.368;P均>0.05]。结论通心络可能有助于改善T2DM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反应情况。
王丽红张琴姜久昆
关键词:通心络内皮素-1超敏C反应蛋白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肌质量的检测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检测和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骼肌质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及其分院自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期间接收的85例年龄≥65岁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56例,并同期选择老年(年龄≥65岁)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将数据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最终选取男性29例和女性56例纳入对照组)。收集两组老年人的一般资料,分别检测并比较不同性别下两组老年人的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同时,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将糖尿病组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HbA1c<7%)及血糖控制不佳组(HbA1c≥7%),对不同性别下两组患者间ASMI进行比较,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不同性别下2型糖尿病患者HbA1c与ASMI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老年人的年龄、文化程度、吸烟及饮酒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糖尿病组老年人的ASMI较男性对照组明显减低[(8.1±1.0)kg/m^(2) vs.(9.0±0.9)kg/m^(2),t=3.556,P<0.001],女性糖尿病组老年人的ASMI也较女性对照组明显低[(6.5±1.0)kg/m^(2) vs.(7.6±0.9)kg/m^(2),t=6.210,P<0.001]。但是,无论男性2型糖尿病[(8.0±0.8)kg/m^(2) vs.(8.1±1.1)kg/m^(2),t=0.154,P=0.879]还是女性2型糖尿病[(6.5±1.0)kg/m^(2) vs.(6.6±0.9)kg/m^(2),t=0.593,P=0.556]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组与血糖控制不佳组患者ASMI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男性2型糖尿病(r=-0.081,P=0.677)及女性2型糖尿病(r=-0.079,P=0.564)患者的HbA1c与ASMI均无相关性。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四肢骨骼肌质量较老年健康人群有所降低。糖尿病可能会损害骨骼肌质量,而血糖控制情况与骨骼肌质量是否相关仍需进一步探讨。
祝秋萍张琴潘建宋聪颖
关键词:老年人血糖控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