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玲 作品数:43 被引量:311 H指数:11 供职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历史地理 水利工程 更多>>
西藏聂荣变质杂岩及邻区逆冲推覆与构造隆升时代 被引量:4 2016年 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结合地质填图资料,在聂荣变质杂岩及邻区厘定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不同时代的逆冲岩席自北—北东向南—南西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红层及下伏岩石地层之上,形成大量逆冲断层、滑脱构造、飞来峰、构造窗和褶皱构造。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导致侏罗纪蛇绿混杂岩、石炭系—二叠系构造层、古生界浅变质岩、变质基底之间发生拆离滑脱,在聂荣变质杂岩内部形成韧性剪切带和高角度斜冲断层。在唐古拉山口南侧形成北西—南东向土门-托纠-杂色右旋走滑断裂,走滑断裂末端转换为近东西向逆冲推覆构造。聂荣变质杂岩顶部逆冲推覆叠加滑覆,导致侏罗系混杂堆积和古生界沉积盖层向南西—西向运移86~110km,在那曲-巴尔达-班戈北形成近东西向长透镜状懂错蛇绿混杂岩逆冲岩席,沿缓倾斜断层发育向西倾斜的构造片理、摩擦镜面和近东西走向的矿物线理。裂变径迹测年表明,聂荣变质杂岩及邻区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时代主要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111±5~91±5Ma)、晚白垩世晚期(89±6~69±5Ma)、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期(55±4~44±2Ma),估算构造隆升视速率为0.10~0.69mm/a,部分断层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延续至古近纪晚期。综合各类观测资料,建立不同时期构造模式,探讨聂荣变质杂岩及邻区逆冲推覆构造演化过程及形成机理。 吴珍汉 陆露 赵珍 胡道功 张耀玲关键词:逆冲推覆构造 蛇绿混杂岩 裂变径迹测年 青藏高原中部 北祁连缝合带油葫芦沟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2016年 对油葫芦沟蛇绿岩中玄武岩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以探讨其形成环境。油葫芦沟蛇绿岩中玄武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具有低钾富钠的特征,属低钾(拉斑)系列。玄武岩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图表现为近平坦型,轻重稀土富集不明显,属于亏损地幔(N型)。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K和Sr出现负异常,高场强元素(HFSE)Nb、Ta、Hf、Zr无负异常,表现出大洋中脊幔源岩浆作用的特征。构造环境判别图显示,油葫芦沟玄武岩属于典型的亏损型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研究结果表明油葫芦沟蛇绿岩中玄武岩为北祁连洋洋壳的组成部分,北祁连洋在晚元古代—晚寒武世为典型的大洋中脊环境。 李冰 张耀玲 王超群 胡道功关键词:玄武岩 地球化学 洋中脊 祁连山夷平面形成时代的ESR年龄证据 被引量:1 2018年 青藏高原夷平面形成年代是确定高原起始隆升时代和抬升幅度的重要证据.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地区4100~4300 m的海拔高度上保留有大片平坦地形面构成的夷平面,地质与地貌调查表明,夷平面切削古生代花岗岩类侵入体及晚古生代-古近纪地层,被夷平的最新地层为始新世-渐新世火烧沟组.祁连山抬升导致河流下切与断陷作用并形成深切河谷及断陷盆地,充填于古河谷及断陷盆地中的渐新世-中新世白杨河组开始沉积时代,代表了夷平作用过程的终止年代及导致夷平面解体的构造隆升时代.29个ESR测年数据表明,白杨河组沉积时代为34.4~11.89 Ma.由此推论,祁连山夷平面形成于始新世末(34 Ma之前),形成时其高度在1000 m左右,34Ma左右祁连山夷平面开始解体并快速抬升. 贾丽云 王超群 王超群 胡道功 胡道功 戚帮申 赵希涛 陶涛关键词:夷平面 高原隆升 祁连山木里地区侏罗系窑街组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 被引量:3 2015年 祁连山木里坳陷侏罗系窑街组煤系泥岩和煤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分析结果表明,窑街组煤系泥岩为好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处于成熟阶段,以生油为主,生气为辅;煤为差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Ⅲ型,处于成熟阶段,富氢基质镜质体含量高,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综合其它层位烃源岩分析结果,认为窑街组煤系泥岩和晚三叠世尕勒得寺组湖相泥岩为祁连山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气源岩。 徐久晟 文志刚 胡道功 张耀玲 戚帮申关键词:生烃潜力 天然气水合物 海南铺前湾发现北宋年间地震海啸记录 2024年 海啸灾害是最致命的海洋灾害之一,地震与火山活动引发的越洋海啸多次冲击太平洋沿岸国家(Atwater,1987)。受海啸发生物理条件的限制,对中国沿海影响较大的地震海啸主要来自马尼拉俯冲带产生的地震海啸(陈颙等,2007)。研究表明,北宋年间马尼拉俯冲带地震引发的海啸波传播到南海沿岸地区(Sun et al.,2013;杨文卿等,2019;王喻鸣等,2023)。 王超群 孙东霞 杨肖肖 张耀玲 贾丽云 张磊 韩建恩 胡道功关键词:地震海啸 海洋灾害 物理条件 火山活动 海啸灾害 柴北缘牦牛山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2018年 柴北缘牦牛山组磨拉石建造不整合覆盖在前泥盆系之上,记录了该地区早古生代洋盆关闭的时间。对柴北缘牦牛山一带牦牛山组上部火山岩段两个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同位素测定,两个样品的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396.5±2.4)Ma(n=17,MSWD=3.3)和(395.8±1.2)Ma(n=20,MSWD=1.1),均被解释为火山岩喷发年龄。结合东昆仑造山带牦牛山组测年结果,认为柴达木盆地周缘牦牛山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晚志留世—晚泥盆世,且东昆仑与柴北缘加里东造山作用结束的时间均为早泥盆世之前,而非传统认为的晚泥盆世。 张耀玲 倪晋宇 沈燕绪 王超群 高万里 胡道功关键词:火山岩 锆石U-PB年龄 泥盆纪 柴北缘 东昆仑东温泉盆地中新世中晚期环境演化 本论文以东昆仑东温泉盆地湖相沉积地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地貌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孢粉与微体古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对东昆仑东温泉盆地典型中新世湖相沉积剖面进行了详细研究,获得东昆仑东部中新... 张耀玲关键词:东昆仑 中新世 孢粉 碳氧同位素 环境演化 论晚期共和古湖时代、演化过程及其与地壳运动和黄河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8 2021年 青海共和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晚新生代期间形成的北西西—南东东走向构造盆地,由西北部的茶卡小内流盆地,中部非典型的达连海内流盆地和东南部被黄河及其支流深深切割的外流盆地三部分组成。该盆地中充填了上、下两套厚度普遍均在200~300 m间,而最厚部分可达500~600 m的相互叠置的共和组与曲沟组河湖相地层。由这两套湖相地层所重建的古湖被分别称为早期和晚期共和古湖。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基于共和组湖相地层而重建的晚期共和古湖。石英热活化法ESR测年结果表明,湖相共和组地层开始形成于(4.31±0.40)Ma之前,持续到(2.58±0.20)Ma/(2.54±0.20)Ma之后的上新世时期。以尕玛羊曲村附近为顶点的黄河扇三角洲相两套均厚逾200 m砾石层中之上砾石层,形成于(3.15±0.30)—(3.07±0.30)Ma之间,其前缘水下三角洲相砾石层为(2.91±0.25)Ma,而来自北部山前的同期洪积砾石层则为(2.97±0.27)Ma,表明晚期共和古湖在(3.07±0.30)Ma与(2.91±0.15)Ma之间的上新世晚期达到其最盛期。此时,湖面高度达到其最大值海拔(3160±10)m左右,古湖是一个面积近7000 km2、深逾300 m的大型外流的淡水深湖。黄河在尕玛羊曲附近注入古湖,并由盆地东北角的尕海以东流出,经唯一通道古多隆河流入贵德古湖。当古湖面上升到超过共和与贵德两盆地的基岩分水岭时,黄河在现今的龙羊峡位置切割出新的河道——龙羊峡,从而导致了早更新世初古多隆河因“截弯取直”而非“溯源侵蚀”被废弃,开始了黄河逐步下切、T21到T16形成与共和古湖逐渐消亡的过程。共和古湖经历了茶卡盆地开始与古湖主体分离,中部湖区与东南部湖区分离、排干和东南部湖区被完全泄空等3个阶段。这一过程是随着中国区域地壳运动性质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而发生的。此时,共和盆地及邻近盆地,甚至中国第一、二大地势阶梯上的大� 赵希涛 杨艳 贾丽云 胡道功 李维东 张耀玲 林旭关键词:共和盆地 ESR测年 上新世 东昆仑东温泉盆地中新世湖相层ESR年龄测定 被引量:1 2012年 青藏高原北部东西延长超过1600km的东昆仑走滑活动断裂带由于中新世以来的持续走滑作用[1.2],沿断裂带形成长45~70km、宽8~12km的库赛湖、东温泉和托索湖等大型拉分盆地。位于昆仑山口以东的东温泉盆地连续沉积了厚达数千米的晚新生代湖相地层,为东昆仑走滑活动断裂带变形历史及青藏高原气候环境演化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窗口。 张耀玲 赵希涛 胡道功关键词:拉分盆地 东昆仑 中新世 温泉 青藏高原北部 活动断裂带 青藏高原中段古近纪早期古构造演化 被引量:7 2009年 青藏高原古近纪早期发育大量区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典型实例如冈底斯逆冲断裂系、纳木错西逆冲推覆构造、伦坡拉逆冲推覆构造、唐古拉山北逆冲推覆构造、东昆仑南部左旋斜冲断裂系。古近纪逆冲推覆构造对古新世—始新世沉积盆地具有重要控制和改造作用。冈底斯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发育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多期中酸性火山喷发,岩石Sr/Y-Y地球化学显示为岛弧岩浆岩,推断与古近纪早期新特提斯残留古大洋板块俯冲存在成因联系。古近纪早期新特提斯残留大洋板块俯冲向印度大陆板块俯冲的转换时代约为46-45Ma,转换期前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与新特提斯残留古大洋板块俯冲存在密切关系;转换期后印度大陆板块俯冲导致更为强烈的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和挤压缩短变形,不仅使早期很多逆冲推覆构造继续发生构造运动,还在喜马拉雅、冈底斯、风火山、东昆仑南部形成大量新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吴珍汉 胡道功 叶培盛 吴中海 张耀玲关键词:逆冲推覆构造 古构造 青藏高原